《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66章 立武安王庙,评选武庙十哲,永享万世香火!
时维初夏。
洛阳城内外本应是草木葱茏、生机盎然的景象。
然而一股沉重悲怆的气氛却如同无形的阴云,笼罩了这座大汉帝国的都城。
快马传递的噩耗,如同惊雷般炸响在朝堂与坊间——
大将军、汉寿公关羽,殁于辽东!
未央宫内,年轻的皇帝刘禅闻此噩耗,猛地从御座上站起。
脸上瞬间褪去了血色,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与难以抑制的愤怒。
他声音颤抖,带着哭腔:
“什……什么?二叔他……鲜卑!”
“鲜卑人安敢如此!”
“害朕股肱,杀朕至亲!”
“朕……朕必发倾国之兵,踏平草原。”
“直捣王庭,为二叔报仇雪恨!”
他双目赤红,紧握的拳头因用力而骨节发白,几乎要立刻下诏征调四方兵马。
“陛下!且慢!”
一个沉稳而略带疲惫的声音及时响起。
丞相诸葛亮手持羽扇,越众而出。
他面容肃穆,眼神中虽有悲戚,却更多是深沉的理智与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陛下息怒,此事……恐非如表面所见。”
“关将军之殁,并非全然是鲜卑之过。”
刘禅闻言,如同被冷水泼头,愕然看向诸葛亮:
“……丞相何出此言?”
“二叔远征塞外,与鲜卑激战,力竭而亡。”
“消息确凿,岂能有假?”
诸葛亮微微摇头,目光扫过殿内同样震惊与疑惑的群臣,沉声道:
“此事关乎关将军身后清誉与国体,臣不敢妄言。”
“请陛下宣太医令华佗上殿,一切便知分晓。”
刘禅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挥了挥手。
不多时,
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太医令华佗,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入殿中,跪拜行礼。
“华爱卿,”刘禅急切地问道,“丞相言关将军之死另有隐情。”
“你速将所知,如实奏来!”
华佗抬起头,脸上带着医者特有的沉静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愧色。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回禀陛下。”
“关将军……并非猝然病故,亦非单纯战伤不治。”
“实则,近两年来,关将军身体……早已油尽灯枯。”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华佗继续道:
“关将军年事已高,多年征战,积劳成疾。”
“尤其是其肝脏,老化衰竭之象已非常严重。”
“去岁秋冬之际,臣为将军诊脉,便已断言,将军……”
“恐难熬过今岁春夏。”
此言一出,殿上众人无不震惊。
要知道,早在去年冬天时,关羽可是力主要担任此次征伐新罗主帅的。
可听华佗的意思,当时他就已经为关羽诊断过了。
既然早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那关羽为何还要……?
“当时,臣力劝将军留在洛阳,静心调养。”
“或可……稍延时日。”
刘禅急切地追问:
“然后呢?二叔他……”
华佗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带着深深的无奈与敬佩:
“然关将军……性情刚烈,尤重威仪。”
“他对臣言,‘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如流星经天,光华璀璨。’
“‘岂可如残烛风中,奄奄待毙,徒惹人怜?’”
“‘吾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不愿卧于病榻,令天下人见吾衰朽之态!’”
“他……恳求于臣。”
“恳求你?恳求你什么?”
刘禅的心猛地一沉。
华佗闭上双眼,仿佛不忍回忆。
片刻后,才缓缓睁开,涩声道:
“关将军恳求臣,为他配制……虎狼之药。”
“以曼陀罗花为主,佐以数味猛药。”
“可暂时压制病痛,激发人体潜能。”
“令其在短时间内,感觉不到脏腑衰竭之苦。”
“甚至精神健旺,恍若康复。”
“曼陀罗花?”
有通晓医理的朝臣低声惊呼。
“此物虽能镇痛提神,然毒性猛烈。”
“久服或大剂量服用,无异于饮鸩止渴,会急剧加速脏腑衰败啊!”
“……正是如此。”
华佗沉重地点头,“臣深知其害,起初断然拒绝。”
“然关将军以性命相托,言此乃其最后心愿。”
“他道,‘华先生,关某非是贪生,而是求一死得其所!’”
“‘若缠绵病榻,形销骨立而死,非吾之愿也!’”
“其意之坚,其情之切……”
“臣,终究……终究是心软了,为他配制了那药。”
刘禅听得目瞪口呆,身体微微摇晃。
他扶着御案,声音带着一丝恍惚:
“所以……所以二叔早在出征新罗之前,就已经……”
“就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他是靠着药力,强撑着打完新罗之战,又去了辽东?”
华佗深深一揖:
“……陛下明鉴,确是如此。”
“关将军服药之后,表面看来,依旧龙精虎猛。”
“然其内里,早已是千疮百孔。”
“如同即将燃尽的烛火,最后的光亮,不过是……”
“回光返照罢了。”
刘禅猛地转向诸葛亮,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丞相!此事……你与相父,是否早已知晓?”
诸葛亮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那叹息中充满了无奈、痛惜与一种深切的理解。
他躬身答道:
“臣……与李相,确实知晓一二。”
“在选定征伐新罗主帅之前,关将军曾独自夜访李相府邸。”
“屏退左右,将此中情由,坦然相告。”
“他言道,与其在洛阳等待生命的终结,不如最后为大汉再效一次力。”
“并以一种配得上他‘武圣’之名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相爷他……沉思良久,最终,点头应允了。”
刘禅怔怔地听着,回想起关羽平定新罗后,执意留在辽东。
而朝廷中枢对此并未如往常般急切催促其回朝叙功,原来背后竟有如此隐情。
他喃喃道:
“难怪……难怪你们都不急着召二叔回来……”
“原来,你们早已知晓,他是去……”
“他是去寻他的归宿了……”
他的声音哽咽,带着一种恍然与难以言喻的悲伤。
诸葛亮再次躬身,语气恳切:
“……非是臣等有意欺瞒陛下。”
“实乃……关将军心意已决。”
“依臣之本心,实不愿见国之柱石如此殒落。”
“这于国威,或有微损。”
“然,正如关将军所言,‘大丈夫得死于沙场者,幸也!’此乃其毕生信念。”
“李相亦是考虑到关将军一生刚烈,追求完美。”
“与其让他在病榻上耗尽其英雄气概,不若成全其马革裹尸之志。”
“让他以最荣耀的方式,告别这片他奋战一生的土地。”
“臣想,关将军走得……”
“应是十分洒脱,了无遗憾。”
刘禅默然了。
御座之上的年轻皇帝,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
在这些开国元勋、父辈英雄的内心深处,
那种超越生死、追求极致信念的执着与刚烈。
那是一种他或许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却不得不为之震撼的精神世界。
就在殿内气氛凝重,众人皆沉浸在关羽赴死的悲壮与真相的震撼中时。
殿外黄门侍郎高声禀报:
“启奏陛下,鲜卑索头部使者,于宫门外求见!”
群臣闻言,脸上顿时显出怒色。
刘禅也收敛了悲容,面沉似水,冷声道:
“宣!”
不多时,
几名身着鲜卑服饰的使者,战战兢兢地步入大殿。
为首一人匍匐于地,以生硬的汉语高声道:
“小邦使臣,叩见大汉皇帝陛下!”
“吾等奉大汗拓跋力微之命,特来向陛下请罪。”
“并向武圣关将军,致以最沉痛的哀悼!”
他顿了顿,偷眼看了看御座上脸色不善的刘禅和满朝文武愤怒的目光,连忙继续道:
“关将军之事,实乃一场不幸的误会!”
“我索头部上下,对关将军之神勇,敬佩如同天神,绝无加害之心!”
“当日……当日实在是……唉!”
“如今关将军魂归天国,我部大汗与所有族人,皆感悲痛万分!”
“为表歉意与哀思,大汗特命我等献上肥羊一万头,牛五千头,上等毛皮三千斤。”
“恳请陛下息怒,望两国重修旧好!”
说着,他将一份厚厚的礼单高高举过头顶。
殿内群臣闻言,脸上大多露出嗤笑与不屑之色。
谁都明白,这索头部定是听闻关羽死讯。
生怕汉朝震怒之下,发大军报复。
这才迫不及待地前来赔罪,企图破财消灾。
不过,以一个部落之力,能拿出如此数量的牲畜和皮毛。
也几乎是掏空了家底,可见其畏惧之心。
刘禅面无表情地命内侍接过礼单,粗略一扫,心中亦是明了。
他挥了挥手,语气淡漠:
“贵使之意,朕已知晓。”
“且先退下,于驿馆等候旨意。”
待鲜卑使者惶恐退下后,刘禅看向诸葛亮:
“丞相,依你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
诸葛亮羽扇轻摇,从容道:
“陛下,索头部既已服软,献上厚礼,其惧我天朝兵威之意甚明。”
“此时若再大兴兵戈,虽可泄一时之愤,然劳师远征,耗费巨大。”
“且草原广袤,难以根除,非上策也。”
“不若暂且收下其礼,以示天朝宽宏。”
“当务之急,乃是以最高规格,风风光光地为关将军举办葬礼。”
“使其英灵安息,亦让天下人知我大汉不忘功臣之德。”
刘禅点了点头,压下心中的悲痛与愤怒:
“就依丞相所言。”
一月之后,关羽的灵柩在万众瞩目与悲声载道中,被护送回洛阳。
刘禅下令,以国葬之礼待之。
整个洛阳城缟素一片,百姓自发走上街头,痛哭流涕。
别这位他们心目中的军神。
葬礼极尽哀荣,刘禅亲自主祭。
追思关羽一生功绩,并下诏。
由其长子关平,承袭关羽的汉寿公爵位。
更令人震动的是,
刘禅力排众议,决定遵从关羽生前与刘备“不愿同生,但愿同死”的兄弟情谊。
破例特许其陪葬于惠陵之侧。
即刘禅破例让关羽葬入皇陵!
安葬在刘备旁侧!
这样做,也是刘禅希望关羽在另一个世界,依旧能陪伴在他的大哥身边。
此
洛阳城内外本应是草木葱茏、生机盎然的景象。
然而一股沉重悲怆的气氛却如同无形的阴云,笼罩了这座大汉帝国的都城。
快马传递的噩耗,如同惊雷般炸响在朝堂与坊间——
大将军、汉寿公关羽,殁于辽东!
未央宫内,年轻的皇帝刘禅闻此噩耗,猛地从御座上站起。
脸上瞬间褪去了血色,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愕与难以抑制的愤怒。
他声音颤抖,带着哭腔:
“什……什么?二叔他……鲜卑!”
“鲜卑人安敢如此!”
“害朕股肱,杀朕至亲!”
“朕……朕必发倾国之兵,踏平草原。”
“直捣王庭,为二叔报仇雪恨!”
他双目赤红,紧握的拳头因用力而骨节发白,几乎要立刻下诏征调四方兵马。
“陛下!且慢!”
一个沉稳而略带疲惫的声音及时响起。
丞相诸葛亮手持羽扇,越众而出。
他面容肃穆,眼神中虽有悲戚,却更多是深沉的理智与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陛下息怒,此事……恐非如表面所见。”
“关将军之殁,并非全然是鲜卑之过。”
刘禅闻言,如同被冷水泼头,愕然看向诸葛亮:
“……丞相何出此言?”
“二叔远征塞外,与鲜卑激战,力竭而亡。”
“消息确凿,岂能有假?”
诸葛亮微微摇头,目光扫过殿内同样震惊与疑惑的群臣,沉声道:
“此事关乎关将军身后清誉与国体,臣不敢妄言。”
“请陛下宣太医令华佗上殿,一切便知分晓。”
刘禅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挥了挥手。
不多时,
须发皆白、面容清癯的太医令华佗,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入殿中,跪拜行礼。
“华爱卿,”刘禅急切地问道,“丞相言关将军之死另有隐情。”
“你速将所知,如实奏来!”
华佗抬起头,脸上带着医者特有的沉静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愧色。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的耳中:
“……回禀陛下。”
“关将军……并非猝然病故,亦非单纯战伤不治。”
“实则,近两年来,关将军身体……早已油尽灯枯。”
殿内顿时一片寂静,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华佗继续道:
“关将军年事已高,多年征战,积劳成疾。”
“尤其是其肝脏,老化衰竭之象已非常严重。”
“去岁秋冬之际,臣为将军诊脉,便已断言,将军……”
“恐难熬过今岁春夏。”
此言一出,殿上众人无不震惊。
要知道,早在去年冬天时,关羽可是力主要担任此次征伐新罗主帅的。
可听华佗的意思,当时他就已经为关羽诊断过了。
既然早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那关羽为何还要……?
“当时,臣力劝将军留在洛阳,静心调养。”
“或可……稍延时日。”
刘禅急切地追问:
“然后呢?二叔他……”
华佗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带着深深的无奈与敬佩:
“然关将军……性情刚烈,尤重威仪。”
“他对臣言,‘大丈夫生于世间,当如流星经天,光华璀璨。’
“‘岂可如残烛风中,奄奄待毙,徒惹人怜?’”
“‘吾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不愿卧于病榻,令天下人见吾衰朽之态!’”
“他……恳求于臣。”
“恳求你?恳求你什么?”
刘禅的心猛地一沉。
华佗闭上双眼,仿佛不忍回忆。
片刻后,才缓缓睁开,涩声道:
“关将军恳求臣,为他配制……虎狼之药。”
“以曼陀罗花为主,佐以数味猛药。”
“可暂时压制病痛,激发人体潜能。”
“令其在短时间内,感觉不到脏腑衰竭之苦。”
“甚至精神健旺,恍若康复。”
“曼陀罗花?”
有通晓医理的朝臣低声惊呼。
“此物虽能镇痛提神,然毒性猛烈。”
“久服或大剂量服用,无异于饮鸩止渴,会急剧加速脏腑衰败啊!”
“……正是如此。”
华佗沉重地点头,“臣深知其害,起初断然拒绝。”
“然关将军以性命相托,言此乃其最后心愿。”
“他道,‘华先生,关某非是贪生,而是求一死得其所!’”
“‘若缠绵病榻,形销骨立而死,非吾之愿也!’”
“其意之坚,其情之切……”
“臣,终究……终究是心软了,为他配制了那药。”
刘禅听得目瞪口呆,身体微微摇晃。
他扶着御案,声音带着一丝恍惚:
“所以……所以二叔早在出征新罗之前,就已经……”
“就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他是靠着药力,强撑着打完新罗之战,又去了辽东?”
华佗深深一揖:
“……陛下明鉴,确是如此。”
“关将军服药之后,表面看来,依旧龙精虎猛。”
“然其内里,早已是千疮百孔。”
“如同即将燃尽的烛火,最后的光亮,不过是……”
“回光返照罢了。”
刘禅猛地转向诸葛亮,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丞相!此事……你与相父,是否早已知晓?”
诸葛亮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那叹息中充满了无奈、痛惜与一种深切的理解。
他躬身答道:
“臣……与李相,确实知晓一二。”
“在选定征伐新罗主帅之前,关将军曾独自夜访李相府邸。”
“屏退左右,将此中情由,坦然相告。”
“他言道,与其在洛阳等待生命的终结,不如最后为大汉再效一次力。”
“并以一种配得上他‘武圣’之名的方式,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相爷他……沉思良久,最终,点头应允了。”
刘禅怔怔地听着,回想起关羽平定新罗后,执意留在辽东。
而朝廷中枢对此并未如往常般急切催促其回朝叙功,原来背后竟有如此隐情。
他喃喃道:
“难怪……难怪你们都不急着召二叔回来……”
“原来,你们早已知晓,他是去……”
“他是去寻他的归宿了……”
他的声音哽咽,带着一种恍然与难以言喻的悲伤。
诸葛亮再次躬身,语气恳切:
“……非是臣等有意欺瞒陛下。”
“实乃……关将军心意已决。”
“依臣之本心,实不愿见国之柱石如此殒落。”
“这于国威,或有微损。”
“然,正如关将军所言,‘大丈夫得死于沙场者,幸也!’此乃其毕生信念。”
“李相亦是考虑到关将军一生刚烈,追求完美。”
“与其让他在病榻上耗尽其英雄气概,不若成全其马革裹尸之志。”
“让他以最荣耀的方式,告别这片他奋战一生的土地。”
“臣想,关将军走得……”
“应是十分洒脱,了无遗憾。”
刘禅默然了。
御座之上的年轻皇帝,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
在这些开国元勋、父辈英雄的内心深处,
那种超越生死、追求极致信念的执着与刚烈。
那是一种他或许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却不得不为之震撼的精神世界。
就在殿内气氛凝重,众人皆沉浸在关羽赴死的悲壮与真相的震撼中时。
殿外黄门侍郎高声禀报:
“启奏陛下,鲜卑索头部使者,于宫门外求见!”
群臣闻言,脸上顿时显出怒色。
刘禅也收敛了悲容,面沉似水,冷声道:
“宣!”
不多时,
几名身着鲜卑服饰的使者,战战兢兢地步入大殿。
为首一人匍匐于地,以生硬的汉语高声道:
“小邦使臣,叩见大汉皇帝陛下!”
“吾等奉大汗拓跋力微之命,特来向陛下请罪。”
“并向武圣关将军,致以最沉痛的哀悼!”
他顿了顿,偷眼看了看御座上脸色不善的刘禅和满朝文武愤怒的目光,连忙继续道:
“关将军之事,实乃一场不幸的误会!”
“我索头部上下,对关将军之神勇,敬佩如同天神,绝无加害之心!”
“当日……当日实在是……唉!”
“如今关将军魂归天国,我部大汗与所有族人,皆感悲痛万分!”
“为表歉意与哀思,大汗特命我等献上肥羊一万头,牛五千头,上等毛皮三千斤。”
“恳请陛下息怒,望两国重修旧好!”
说着,他将一份厚厚的礼单高高举过头顶。
殿内群臣闻言,脸上大多露出嗤笑与不屑之色。
谁都明白,这索头部定是听闻关羽死讯。
生怕汉朝震怒之下,发大军报复。
这才迫不及待地前来赔罪,企图破财消灾。
不过,以一个部落之力,能拿出如此数量的牲畜和皮毛。
也几乎是掏空了家底,可见其畏惧之心。
刘禅面无表情地命内侍接过礼单,粗略一扫,心中亦是明了。
他挥了挥手,语气淡漠:
“贵使之意,朕已知晓。”
“且先退下,于驿馆等候旨意。”
待鲜卑使者惶恐退下后,刘禅看向诸葛亮:
“丞相,依你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
诸葛亮羽扇轻摇,从容道:
“陛下,索头部既已服软,献上厚礼,其惧我天朝兵威之意甚明。”
“此时若再大兴兵戈,虽可泄一时之愤,然劳师远征,耗费巨大。”
“且草原广袤,难以根除,非上策也。”
“不若暂且收下其礼,以示天朝宽宏。”
“当务之急,乃是以最高规格,风风光光地为关将军举办葬礼。”
“使其英灵安息,亦让天下人知我大汉不忘功臣之德。”
刘禅点了点头,压下心中的悲痛与愤怒:
“就依丞相所言。”
一月之后,关羽的灵柩在万众瞩目与悲声载道中,被护送回洛阳。
刘禅下令,以国葬之礼待之。
整个洛阳城缟素一片,百姓自发走上街头,痛哭流涕。
别这位他们心目中的军神。
葬礼极尽哀荣,刘禅亲自主祭。
追思关羽一生功绩,并下诏。
由其长子关平,承袭关羽的汉寿公爵位。
更令人震动的是,
刘禅力排众议,决定遵从关羽生前与刘备“不愿同生,但愿同死”的兄弟情谊。
破例特许其陪葬于惠陵之侧。
即刘禅破例让关羽葬入皇陵!
安葬在刘备旁侧!
这样做,也是刘禅希望关羽在另一个世界,依旧能陪伴在他的大哥身边。
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