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63章 时过境迁,不变的,只有关羽的刚直正义
时值冬末,朝鲜半岛上空铅云低垂。
凛冽的朔风如同刀子般刮过荒芜的山野与海岸。
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昼夜不息
将三韩之地染成一片惨淡的银白。
汉军旌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却难掩其下将士们的疲惫与瑟缩。
大将军关羽,身披那袭早已被霜雪浸染得沉甸甸的绿袍。
金甲在黯淡的天光下也失了往日的璀璨。
他勒马立于一处高坡之上,赤兔马不耐地刨着积雪,喷出的白气瞬间凝成冰霜。
此马乃是前平州牧吕布的坐骑子嗣。
关羽甚喜之,故也骑乘。
他那双平日里如同丹凤般锐利的眸子,此刻微微眯起。
扫视着前方被大雪封锁、茫茫无际的山林与海岸线。
他的手掌,紧紧握着青龙刀的刀杆
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感受着那镔铁传来的刺骨寒意。
新罗国都已破,王宫焚毁
奈解尼师今仓皇出逃,不知所踪。
此次出征的战略目的,表面上已然达成。
副将王平驱马靠近,须发皆结着冰凌。
他艰难地拱手,声音在风中断续传来:
“关公……新罗已灭,其王遁走,如丧家之犬,难成气候。”
“而今大雪封山,道路不通。”
“将士们手足皴裂,冻疮遍体,粮秣补给……”
“从辽东运来,十亭难至一亭。”
“是否……暂且班师?”
一旁的廖化也附和道,脸上满是忧色:
“是啊,关公。”
“天时如此,非战之罪。”
“将士们思归心切,久留此苦寒之地,恐生变故。”
关羽闻言,丹凤眼开阖间,精光一闪而逝。
随即又被一种更深沉的执拗所取代。
他缓缓摇头,声音如同金铁交鸣,穿透风雪:
“奈解尼师今,贼首也。”
“未擒此獠,焉言功成?”
他顿了顿,目光掠过麾下那些在雪中艰难跋涉、身影佝偂的士卒,心中亦是一阵刺痛。
但一种强烈的意念支撑着他。
“吾知将士辛苦,然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既已用之,当求全功。”
“此战,或为关某平生最后一役,岂能留此遗憾?”
他未说出口的是,年华老去,髀肉复生。
往昔纵横天下的锐气,似乎正随着岁月一点点流逝。
他渴望一场完美的谢幕,一场足以匹配他一生威名的终战。
擒获敌国元首,献俘阙下,方不负“汉寿公”、“大将军”之威仪。
不负大哥刘备与三弟张飞的英名,亦不负……
那远在洛阳,运筹帷幄的李相与陛下的期望。
军令如山。
尽管怨声暗涌,汉军依旧顶着狂风暴雪。
在三韩的冰天雪地中,如同篦子梳头般,一遍遍搜寻着奈解尼师今的踪迹。
冻土坚硬如铁,挖掘困难。
营火难以点燃,即便点燃,也被呼啸的寒风吹得明灭不定。
粮食短缺,原本充足的粮秣因运输线被大雪切断。
只能依靠之前的存余和少量就地搜寻的补给。
粥饭日渐稀薄,甚至掺杂了难以入口的草根树皮。
将士们的脸上,失去了胜利初期的兴奋。
只剩下麻木与艰苦忍耐的憔悴。
一处背风的临时营地里,几名中级将校围在公孙续身边,低声抱怨着。
一人搓着冻得通红僵硬的手,语气带着不满:
“公孙将军,当初若非您在关将军面前,将那奈解尼师今的罪状说得罄竹难书。”
“关将军那般耿直性子,何至于非要擒杀此獠不可?”
“如今倒好,我等皆要陪着在这鬼地方受这冰冻之苦!”
公孙续裹紧了皮裘,脸色也有些灰败,闻言苦笑道:
“诸位岂不知当时情势?”
“新罗虽破,然朝廷追究下来,若无人承担首恶之名。”
“这战火延绵、耗费钱粮之责,岂非要落到我辽东诸将头上?”
“甚至可能牵连整个辽东军的利益!”
“某此举,亦是无奈自保,更是为了我等共同的根基。”
“如今之苦,莫非只有尔等在受?某不亦是与诸位同甘共苦?”
他指了指自己冻裂的嘴角和满是疲色的脸。
另一将校叹道:
“将军苦心,我等略知一二。”
“然长此以往,军心涣散,恐生不测啊!”
“关将军虽勇,亦不能逆天而行。”
终于,担忧变成了集体的行动。
以王平、廖化为首,一众将校再次齐聚关羽帐前。
帐内虽比外面稍暖,但依旧寒气逼人,炭盆里的火苗微弱地跳跃着。
王平代表众人,言辞恳切:
“将军,大雪封路已逾半月。”
“辽东补给线近乎断绝,运抵粮秣,十不存一。”
“将士们每日仅以粗粝之食果腹,衣甲难御严寒,冻伤者日众。”
“长此以往,不需敌军来攻,我军自溃矣!”
“望将军体恤将士辛劳,暂且罢兵。”
“凯旋回朝,他日再图亦不迟!”
关羽端坐案后,面容肃穆,如同庙中的神祇。
他沉默片刻,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战争,本就是一场漫长的苦难修行。”
“非是尔等受苦,关某亦在此风雪之中。”
“非是尔等食粗粝,关某亦同饮雪水。”
“为将者,当与士卒同甘共苦,此乃为将之本分。”
“今功未竟,岂可因艰苦而轻言放弃?”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从帐外守卫的士兵中猛地站了出来。
那是一名年轻的小卒,脸庞被冻得青紫,嘴唇干裂。
但一双眼睛却因激动和长期压抑的委屈而显得异常明亮。
他不顾军纪,大声喊道:
“关将军!您是天上的神人,俺们敬您畏您!”
“您能忍这冻饿,俺们佩服!”
“可俺们只是地里刨食的泥腿子,当兵吃粮,为的是立功受赏,养活家里老小!”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在寂静的帐内显得格外刺耳:
“俺离家一年多了!家里有六十老母,有刚过门的媳妇!”
“本想着灭了新罗,拿了赏钱,风风光光回去,让娘和媳妇过几天好日子!”
“可现在呢?新罗都灭了,您却非要俺们在这鸟不拉屎的雪地里。”
“找一个不知道是死是活、说不定早就逃到海外去的什么尼师今!”
“俺们不想做什么大英雄,俺们就想立了功。”
“拿了赏,卸了这身甲,回家种地,陪老娘媳妇过太平日子!”
他越说越激动,几乎是吼了出来:
“将军!爱国大义俺不懂那么多,可您不能总拿这个来绑着俺们啊!”
“要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
“跑到这鬼地方来挨冻受饿,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仗啊!”
“放肆!”
关平勃然大怒,按剑上前,就要拿下这名胆大包天的小卒。
“住手!”
关羽却猛地喝道。
他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帐内投下沉重的阴影。
他一步步走到那名小卒面前,丹凤眼紧紧盯着对方因恐惧和激动而颤抖的脸。
出乎所有人意料,关羽并没有发怒。
他脸上的刚硬线条反而柔和了些许,那是一种混合着愧疚、恍然与沉重的复杂表情。
他对着那小卒,竟缓缓抱拳,深深一揖。
这一揖,让整个大帐内外,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将领,所有能看见听见的士兵,都惊呆了。
只听关羽沉声道:
“小兄弟,汝所言……甚善!”
“句句肺腑,字字锥心!”
“是关某……错了。”
他直起身,目光扫过帐内帐外无数双惊愕、疑惑、继而涌起希望的眼睛。
声音洪亮,带着决断:
“关某不能因一己之私念,欲求战功圆满,而误了三军将士归家团聚之期。”
“断了尔等赡养父母、抚育妻小之望!”
“此役,确是关某一意孤行!”
“今日,便依诸位所请!”
他当即下令:
“重赏此卒!赏钱十贯,绢五匹,记功一次!”
“传令三军,收拾行装,埋锅造饭。”
“饱食之后,明日拂晓,拔营班师!”
短暂的寂静之后,军营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无数士卒热泪盈眶,相互庆贺。
关羽这一举动,非但没有损其威严,反而因其勇于认错、体恤士卒的胸怀。
赢得了全军上下发自内心的、更深的敬佩与爱戴。
“关公仁义!”
“关公体恤我等!”
赞誉之声,在营垒间此起彼伏。
然而,
就在汉军上下沉浸在即将归家的喜悦中,营寨内外一片忙碌收拾景象之时。
一骑快马踏雪飞驰而来,马上骑士高声禀报:
“启禀关公!”
“朱桓将军率水师舰队,已抵达海岸,正在靠岸!”
刚刚缓和的气氛,瞬间为之一凝。
关羽脸上的那丝温和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如同外面冰雪般的严寒。
他丹凤眼猛然睁开,寒光四射,一股压抑不住的怒气勃然爆发:
“什么?朱桓?他现在才到?!”
“新罗战事已了,贼首都已逃遁,他的水军此刻方至,是何道理!”
“延误军机,有意怠慢乎?速唤他来见某!”
不多时,朱桓被带到了关羽的中军大帐。
朱桓年近六旬,一身水师将领的官袍也掩不住长途跋涉的风霜与疲惫。
他进入帐中,感受到那几乎凝成实质的威压与怒气,心中便是一沉。
连忙躬身行礼:
“末将朱桓,拜见关将军。”
关羽端坐上位,如同审判官,厉声质问:
“朱桓!朝廷明令,水陆并进,合击新罗!”
“汝之水师,理当按期抵达,封锁海路,断敌退路!”
“为何直至今日,战事已毕,方姗姗来迟?”
“汝有何说辞!”
朱桓额头沁出冷汗,他知道关羽军法森严,更知自己此行确实延误只得硬着头皮解释:
“回禀将军,非是末将有意延误。”
“我水师舰队自东莱出海不久,便遭遇罕见之海上风暴。”
“浪高数丈,船只倾覆受损者众。”
“末将为保全舰队、数万将士性命,不得已。”
“只得下令撤回东莱港避风,修缮船只,补充因风暴损失之补给物资。”
“待风浪稍息,船只修葺完毕,便即刻启程,日夜兼程赶来。”
“此乃天灾所致,实非人力所能抗拒,望将军明察!”
“天灾?”
关羽冷哼一声,声音如同冰凌撞击。
“纵有天灾,亦非汝延误军机之借口!”
“军令如山,限期已过,便是违令!”
“若非汝延误,致使海路洞开,那奈解尼师今何至于轻易遁走海外,渺无踪迹?”
“致使吾军功亏一篑!汝可知罪?”
朱桓面色惨白,伏地不敢言。
关羽猛地一拍案几,声震全帐:
“朱桓延误军机,按律当斩!来人!”
凛冽的朔风如同刀子般刮过荒芜的山野与海岸。
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昼夜不息
将三韩之地染成一片惨淡的银白。
汉军旌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却难掩其下将士们的疲惫与瑟缩。
大将军关羽,身披那袭早已被霜雪浸染得沉甸甸的绿袍。
金甲在黯淡的天光下也失了往日的璀璨。
他勒马立于一处高坡之上,赤兔马不耐地刨着积雪,喷出的白气瞬间凝成冰霜。
此马乃是前平州牧吕布的坐骑子嗣。
关羽甚喜之,故也骑乘。
他那双平日里如同丹凤般锐利的眸子,此刻微微眯起。
扫视着前方被大雪封锁、茫茫无际的山林与海岸线。
他的手掌,紧紧握着青龙刀的刀杆
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感受着那镔铁传来的刺骨寒意。
新罗国都已破,王宫焚毁
奈解尼师今仓皇出逃,不知所踪。
此次出征的战略目的,表面上已然达成。
副将王平驱马靠近,须发皆结着冰凌。
他艰难地拱手,声音在风中断续传来:
“关公……新罗已灭,其王遁走,如丧家之犬,难成气候。”
“而今大雪封山,道路不通。”
“将士们手足皴裂,冻疮遍体,粮秣补给……”
“从辽东运来,十亭难至一亭。”
“是否……暂且班师?”
一旁的廖化也附和道,脸上满是忧色:
“是啊,关公。”
“天时如此,非战之罪。”
“将士们思归心切,久留此苦寒之地,恐生变故。”
关羽闻言,丹凤眼开阖间,精光一闪而逝。
随即又被一种更深沉的执拗所取代。
他缓缓摇头,声音如同金铁交鸣,穿透风雪:
“奈解尼师今,贼首也。”
“未擒此獠,焉言功成?”
他顿了顿,目光掠过麾下那些在雪中艰难跋涉、身影佝偂的士卒,心中亦是一阵刺痛。
但一种强烈的意念支撑着他。
“吾知将士辛苦,然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既已用之,当求全功。”
“此战,或为关某平生最后一役,岂能留此遗憾?”
他未说出口的是,年华老去,髀肉复生。
往昔纵横天下的锐气,似乎正随着岁月一点点流逝。
他渴望一场完美的谢幕,一场足以匹配他一生威名的终战。
擒获敌国元首,献俘阙下,方不负“汉寿公”、“大将军”之威仪。
不负大哥刘备与三弟张飞的英名,亦不负……
那远在洛阳,运筹帷幄的李相与陛下的期望。
军令如山。
尽管怨声暗涌,汉军依旧顶着狂风暴雪。
在三韩的冰天雪地中,如同篦子梳头般,一遍遍搜寻着奈解尼师今的踪迹。
冻土坚硬如铁,挖掘困难。
营火难以点燃,即便点燃,也被呼啸的寒风吹得明灭不定。
粮食短缺,原本充足的粮秣因运输线被大雪切断。
只能依靠之前的存余和少量就地搜寻的补给。
粥饭日渐稀薄,甚至掺杂了难以入口的草根树皮。
将士们的脸上,失去了胜利初期的兴奋。
只剩下麻木与艰苦忍耐的憔悴。
一处背风的临时营地里,几名中级将校围在公孙续身边,低声抱怨着。
一人搓着冻得通红僵硬的手,语气带着不满:
“公孙将军,当初若非您在关将军面前,将那奈解尼师今的罪状说得罄竹难书。”
“关将军那般耿直性子,何至于非要擒杀此獠不可?”
“如今倒好,我等皆要陪着在这鬼地方受这冰冻之苦!”
公孙续裹紧了皮裘,脸色也有些灰败,闻言苦笑道:
“诸位岂不知当时情势?”
“新罗虽破,然朝廷追究下来,若无人承担首恶之名。”
“这战火延绵、耗费钱粮之责,岂非要落到我辽东诸将头上?”
“甚至可能牵连整个辽东军的利益!”
“某此举,亦是无奈自保,更是为了我等共同的根基。”
“如今之苦,莫非只有尔等在受?某不亦是与诸位同甘共苦?”
他指了指自己冻裂的嘴角和满是疲色的脸。
另一将校叹道:
“将军苦心,我等略知一二。”
“然长此以往,军心涣散,恐生不测啊!”
“关将军虽勇,亦不能逆天而行。”
终于,担忧变成了集体的行动。
以王平、廖化为首,一众将校再次齐聚关羽帐前。
帐内虽比外面稍暖,但依旧寒气逼人,炭盆里的火苗微弱地跳跃着。
王平代表众人,言辞恳切:
“将军,大雪封路已逾半月。”
“辽东补给线近乎断绝,运抵粮秣,十不存一。”
“将士们每日仅以粗粝之食果腹,衣甲难御严寒,冻伤者日众。”
“长此以往,不需敌军来攻,我军自溃矣!”
“望将军体恤将士辛劳,暂且罢兵。”
“凯旋回朝,他日再图亦不迟!”
关羽端坐案后,面容肃穆,如同庙中的神祇。
他沉默片刻,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战争,本就是一场漫长的苦难修行。”
“非是尔等受苦,关某亦在此风雪之中。”
“非是尔等食粗粝,关某亦同饮雪水。”
“为将者,当与士卒同甘共苦,此乃为将之本分。”
“今功未竟,岂可因艰苦而轻言放弃?”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从帐外守卫的士兵中猛地站了出来。
那是一名年轻的小卒,脸庞被冻得青紫,嘴唇干裂。
但一双眼睛却因激动和长期压抑的委屈而显得异常明亮。
他不顾军纪,大声喊道:
“关将军!您是天上的神人,俺们敬您畏您!”
“您能忍这冻饿,俺们佩服!”
“可俺们只是地里刨食的泥腿子,当兵吃粮,为的是立功受赏,养活家里老小!”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在寂静的帐内显得格外刺耳:
“俺离家一年多了!家里有六十老母,有刚过门的媳妇!”
“本想着灭了新罗,拿了赏钱,风风光光回去,让娘和媳妇过几天好日子!”
“可现在呢?新罗都灭了,您却非要俺们在这鸟不拉屎的雪地里。”
“找一个不知道是死是活、说不定早就逃到海外去的什么尼师今!”
“俺们不想做什么大英雄,俺们就想立了功。”
“拿了赏,卸了这身甲,回家种地,陪老娘媳妇过太平日子!”
他越说越激动,几乎是吼了出来:
“将军!爱国大义俺不懂那么多,可您不能总拿这个来绑着俺们啊!”
“要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
“跑到这鬼地方来挨冻受饿,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仗啊!”
“放肆!”
关平勃然大怒,按剑上前,就要拿下这名胆大包天的小卒。
“住手!”
关羽却猛地喝道。
他站起身,高大的身影在帐内投下沉重的阴影。
他一步步走到那名小卒面前,丹凤眼紧紧盯着对方因恐惧和激动而颤抖的脸。
出乎所有人意料,关羽并没有发怒。
他脸上的刚硬线条反而柔和了些许,那是一种混合着愧疚、恍然与沉重的复杂表情。
他对着那小卒,竟缓缓抱拳,深深一揖。
这一揖,让整个大帐内外,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将领,所有能看见听见的士兵,都惊呆了。
只听关羽沉声道:
“小兄弟,汝所言……甚善!”
“句句肺腑,字字锥心!”
“是关某……错了。”
他直起身,目光扫过帐内帐外无数双惊愕、疑惑、继而涌起希望的眼睛。
声音洪亮,带着决断:
“关某不能因一己之私念,欲求战功圆满,而误了三军将士归家团聚之期。”
“断了尔等赡养父母、抚育妻小之望!”
“此役,确是关某一意孤行!”
“今日,便依诸位所请!”
他当即下令:
“重赏此卒!赏钱十贯,绢五匹,记功一次!”
“传令三军,收拾行装,埋锅造饭。”
“饱食之后,明日拂晓,拔营班师!”
短暂的寂静之后,军营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无数士卒热泪盈眶,相互庆贺。
关羽这一举动,非但没有损其威严,反而因其勇于认错、体恤士卒的胸怀。
赢得了全军上下发自内心的、更深的敬佩与爱戴。
“关公仁义!”
“关公体恤我等!”
赞誉之声,在营垒间此起彼伏。
然而,
就在汉军上下沉浸在即将归家的喜悦中,营寨内外一片忙碌收拾景象之时。
一骑快马踏雪飞驰而来,马上骑士高声禀报:
“启禀关公!”
“朱桓将军率水师舰队,已抵达海岸,正在靠岸!”
刚刚缓和的气氛,瞬间为之一凝。
关羽脸上的那丝温和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如同外面冰雪般的严寒。
他丹凤眼猛然睁开,寒光四射,一股压抑不住的怒气勃然爆发:
“什么?朱桓?他现在才到?!”
“新罗战事已了,贼首都已逃遁,他的水军此刻方至,是何道理!”
“延误军机,有意怠慢乎?速唤他来见某!”
不多时,朱桓被带到了关羽的中军大帐。
朱桓年近六旬,一身水师将领的官袍也掩不住长途跋涉的风霜与疲惫。
他进入帐中,感受到那几乎凝成实质的威压与怒气,心中便是一沉。
连忙躬身行礼:
“末将朱桓,拜见关将军。”
关羽端坐上位,如同审判官,厉声质问:
“朱桓!朝廷明令,水陆并进,合击新罗!”
“汝之水师,理当按期抵达,封锁海路,断敌退路!”
“为何直至今日,战事已毕,方姗姗来迟?”
“汝有何说辞!”
朱桓额头沁出冷汗,他知道关羽军法森严,更知自己此行确实延误只得硬着头皮解释:
“回禀将军,非是末将有意延误。”
“我水师舰队自东莱出海不久,便遭遇罕见之海上风暴。”
“浪高数丈,船只倾覆受损者众。”
“末将为保全舰队、数万将士性命,不得已。”
“只得下令撤回东莱港避风,修缮船只,补充因风暴损失之补给物资。”
“待风浪稍息,船只修葺完毕,便即刻启程,日夜兼程赶来。”
“此乃天灾所致,实非人力所能抗拒,望将军明察!”
“天灾?”
关羽冷哼一声,声音如同冰凌撞击。
“纵有天灾,亦非汝延误军机之借口!”
“军令如山,限期已过,便是违令!”
“若非汝延误,致使海路洞开,那奈解尼师今何至于轻易遁走海外,渺无踪迹?”
“致使吾军功亏一篑!汝可知罪?”
朱桓面色惨白,伏地不敢言。
关羽猛地一拍案几,声震全帐:
“朱桓延误军机,按律当斩!来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