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55章 中祖都不杀的开国功臣,竟被忠厚的仁宗给杀了?
/>
“宫中一月,乐不思蜀了吧?”
(此本位面曹叡所衍生出的典故)
“可是攀上了高枝,便视我刘琰如敝履?”
“尔与那……那宫中之人,做出何等苟且之事,从实招来!”
胡氏如遭雷击,瞬间明白了丈夫所指。
顿时气得浑身发抖,泪珠在眼眶中打转。
“刘威硕!你……你血口喷人!”
“妾身入宫,乃奉太后懿旨。”
“朝夕侍奉,谨守妇道,何曾有过半点逾矩?”
“你……你竟以如此污秽之心度人!”
“哼!侍奉太后?”
“说得冠冕堂皇!!”
刘琰冷笑,面目扭曲。
“若非倚仗颜色,媚惑……媚惑主上。”
“太后何以独独留你月余?尔当我是三岁孩童否!”
积压的委屈与愤怒瞬间爆发,胡氏再也忍不住,泣声反驳:
“刘琰!你这无用的匹夫!”
“自己仕途不顺,不思己过,反来疑心妻子!”
“妾身一片苦心,在宫中强颜欢笑。”
“为你周旋打点,指望能挽回圣心。”
“你倒好,终日醉生梦死,竟编排出如此不堪的罪名扣我头上!”
“你若有本事,何须我一介妇人替你奔走?”
“你若真有骨气,又何至让我在宫中小心翼翼,看人脸色?!”
这番话,句句如刀,直戳刘琰痛处。
他最不能忍受的,便是被人说中无能。
尤其是被自己的妻子当面斥责。
胡氏的辩白,在他听来,非但未洗清嫌疑。
反而像是坐实了她“委身宫中”以换取利益的猜测!
“啊啊啊!贱人安敢辱我!”
刘琰彻底失去理智,狂怒之下,对左右杂役嘶吼:
“将这淫妇与我拿下!绑于庭柱之上!”
众仆役见主人盛怒,不敢违拗,只得上前将胡氏制住。
胡氏奋力挣扎,哭骂不止。
刘琰竟俯身脱下自己脚上所穿之官靴,几步上前。
抡起鞋底,朝着胡氏脸颊狠狠抽去!
“啪!啪!啪!”
清脆而残忍的击打声在庭院中回荡。
皮革鞋底重重落在胡氏娇嫩的脸上。
顷刻间便红肿起来,嘴角破裂,渗出血丝。
“我让你狐媚!我让你不守妇道!”
“我让你瞧不起我!”
刘琰一边疯狂抽打,一边嘶声咒骂,状若癫狂。
胡氏初时还哭喊怒骂,待到后来,已是脸颊高高肿起。
疼痛钻心,羞愤欲绝。
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只能发出呜呜的哀鸣。
直至力竭,刘琰方气喘吁吁地停手。
将沾了血迹的靴子扔在地上,看着面目全非、奄奄一息的妻子。
他心中掠过一丝快意,随即又被巨大的空虚和暴戾填满。
他厉声道:
“将这丢人现眼的贱妇,给我扔出府去!”
“永不许再踏入我刘家大门!”
胡氏被家仆粗暴地拖出府门,丢弃在冰冷的街道上。
围观者指指点点,皆掩面惊骇。
奇耻大辱,加之身心重创,让胡氏几乎昏厥。
但她性子中亦有一股刚烈,强撑着一口气。
挣扎起身,掩住肿痛的脸颊,眼中燃起熊熊怒火。
径直转向京兆尹府衙,击鼓鸣冤!
府衙官吏闻听是光禄勋刘琰之妻状告丈夫,本觉是家务事,欲加调解。
然细听状词,竟涉及“诽谤君上”、“污蔑宫闱”。
且毁容事实确凿,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此等牵涉皇帝清誉的大案,他们如何敢断?
不敢怠慢,火速将案情层层上报,直至直达天听。
皇宫内,刘禅闻听此事详情,
尤其是听到刘琰竟怀疑自己与胡氏有私,并因此殴妻泄愤,还闹得满城风雨。
顿时气得脸色铁青,浑身发抖。
“荒谬!无耻!”
刘禅难得震怒,一掌拍在御案之上,
“朕留胡氏于宫中,乃是太后之意,为解母后寂寥。”
“朕与胡氏,见面不过寥寥数次。”
“且皆有宫人在侧,循规蹈矩,何曾有半分逾越?”
“这刘琰,自己心思龌龊,行为暴戾。”
“竟敢如此污蔑朕躬!其心可诛!其行可灭!”
刘琰此举不仅是在给刘禅造黄谣。
更是在暗指刘禅生活作风有问题。
这令一向脾气好,宅心仁厚的刘禅也忍无可忍。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虽不至如此夸张,但刘琰此举,无疑触犯了帝王最大的忌讳——
清誉。
更何况,此事已传扬开来,若不加严惩。
皇家颜面何存?皇帝威严何在?
诸葛亮亦在侧,闻言面色凝重。
他本意只是打压刘琰气焰,调离京城以息事宁人。
万没想到此人竟如此不堪,闹出这等骇人听闻、辱及君上的风波。
此刻,再无人能保刘琰。
刘禅盛怒之下,不容置辩,直接下诏:
“前光禄勋刘琰,身为人臣,诽谤君父。”
“身为夫主,暴虐发妻。”
“秽乱德听,辱及宫闱。”
“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不杀不足以正纲纪、肃清议!”
“着有司即刻将其逮捕,验明正身,弃市处决!”
“其家产抄没,眷属流放!”
此诏一下,朝野震动。
虽有人觉处罚过重,然刘琰所作所为,实已自绝于天地君亲。
无人敢为之求情。
数日后,刘琰被押赴刑场。
昔日九卿高官,如今蓬头垢面,镣铐加身。
直至此刻,他或许才恍然醒悟。
自己的猜忌、暴戾与那可怜又可悲的自尊,终将自己送上了绝路。
刀光落下,一颗头颅滚落。
为这场由街头冲突伊始,最终卷入帝威、宫闱与家庭伦理的悲剧。
画上了一个血色的句号。
洛阳城的百姓们,在茶余饭后依旧谈论着此事,唏嘘不已。
而朝堂之上,经此一事,元勋贵戚们的气焰为之一敛。
诸葛丞相整顿吏治、强化皇权的步伐,也得以更加顺畅地推行下去。
只是那河东太守的职位,终究是空缺了出来,等待着新的赴任者。
而刘琰的名字,则逐渐成为史书上一则警示后人的案例。
诉说着权力漩涡中,人性如何被扭曲,以及帝王尊严不容侵犯的铁律。
而刘琰,
也由此成为了新帝刘禅,第一个诛杀的开国功臣。
……
刘琰被处决,弃尸街市。
其家产抄没,眷属流放边陲。
此事在洛阳城中引起的波澜,久久未平。
昔日车水马龙的光禄勋府邸,如今朱门紧闭。
封条斜贴,一派萧瑟凄凉。
市井议论,虽觉刘琰罪有应得。
然天子为此家事竟诛杀九卿重臣,亦不免令人心生凛冽之感。
深宫之内,
太后袁瑛闻听刘琰伏法,胡氏被逐,心下恻然。
她忆起胡氏在宫中之时的温婉恭顺、善解人意。
更怜其无端受此大辱,遭此横祸。
遂轻叹一声,对身旁女官道:
“胡氏无辜,遭此大难,实乃刘琰之过。”
“传哀家懿旨,召胡氏入宫觐见。”
懿旨传出,不过半日,胡氏便应召入宫。
她身着素服,不施粉黛。
昔日姣好的面容上,虽敷了药膏,仍隐约可见青紫肿胀的痕迹。
尤其嘴角那道破裂的伤口,更是触目惊心。
她步履微有些蹒跚,低眉顺眼。
行至太后座前,盈盈拜倒。
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与颤抖:
“罪妇胡氏,叩见太后娘娘,愿娘娘千岁金安。”
袁瑛见她这般模样,心中酸楚,连忙起身。
亲自上前将她扶起,拉至身边坐下。
伸出保养得宜的手,轻轻抚过她受伤的脸颊,眼中满是怜惜:
“……好孩子,快起来。”
“瞧瞧,多好的一张脸,竟叫那狠心短命之人打成这样……”
“真是造孽!”
语气中充满了心疼与愤慨。
胡氏感受到太后掌心传来的温度,又闻此关切之言。
多日来强忍的委屈与惊惧瞬间决堤,泪水如断线珍珠般滚落。
却强忍着不敢哭出声来,只是肩膀微微耸动。
袁瑛取出丝帕,为她拭泪,柔声道:
“莫哭,莫哭。”
“在哀家这里,无人再敢欺侮于你。”
“从今往后,你便留在宫中,陪伴哀家,可好?”
胡氏抬起泪眼,见太后目光真诚,绝非虚言安慰。
她经此生死劫难,早已心灰意冷,对宫外世界再无留恋。
留在宫中,既可避开世俗流言与白眼,又能得一安身立命之所。
更是感念太后恩德。
遂再次俯身下拜,哽咽道:
“蒙太后娘娘不弃,垂怜收留,罪妇感激不尽!”
“愿长留宫中,侍奉娘娘左右,以报天恩!”
袁瑛闻言大喜,连声道:
“好,好!如此甚合哀家心意!”
当即吩咐左右,“传哀家旨意,赐胡氏锦缎百匹,明珠一斛,黄金百两。”
“暂居蕙草宫,秩比良娣。”
“一应用度,皆按宫中规制供给。”
正说话间,宫人禀报陛下前来请安。
刘禅身着常服,步入殿内。
见胡氏在此,且面容损伤,微微一怔。
随即向太后行礼:
“儿臣参见母后。”
袁瑛让胡氏暂且退至屏风后休息,方对刘禅道:
“……皇帝来了。”
“适才哀家正与胡氏说话,这孩子,着实可怜。”
刘禅在母亲身旁坐下,神色略显复杂,叹道:
“……母后慈心。”
“然刘琰之事,儿臣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行径太过骇人,诽谤君父,殴妻至伤。”
“闹得满城风雨,若不断然处置,皇家颜面何存?”
“朝廷法度何在?”
袁瑛目光深邃地看着儿子,缓缓道:
“吾儿行事,自有道理。”
“只是……我大汉立国以来,因家暴之罪而处死九卿重臣,刘琰怕是头一遭吧?”
她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
她深知自己这个儿子,素来以仁厚著称。
若非触及逆鳞,绝不至于下此狠手。
恐怕,刘琰之死,
背后亦有借机震慑那些倚老卖老、日渐骄纵的宗室勋贵的考量。
经此一事,京中权贵们的气焰,确然收敛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宫中一月,乐不思蜀了吧?”
(此本位面曹叡所衍生出的典故)
“可是攀上了高枝,便视我刘琰如敝履?”
“尔与那……那宫中之人,做出何等苟且之事,从实招来!”
胡氏如遭雷击,瞬间明白了丈夫所指。
顿时气得浑身发抖,泪珠在眼眶中打转。
“刘威硕!你……你血口喷人!”
“妾身入宫,乃奉太后懿旨。”
“朝夕侍奉,谨守妇道,何曾有过半点逾矩?”
“你……你竟以如此污秽之心度人!”
“哼!侍奉太后?”
“说得冠冕堂皇!!”
刘琰冷笑,面目扭曲。
“若非倚仗颜色,媚惑……媚惑主上。”
“太后何以独独留你月余?尔当我是三岁孩童否!”
积压的委屈与愤怒瞬间爆发,胡氏再也忍不住,泣声反驳:
“刘琰!你这无用的匹夫!”
“自己仕途不顺,不思己过,反来疑心妻子!”
“妾身一片苦心,在宫中强颜欢笑。”
“为你周旋打点,指望能挽回圣心。”
“你倒好,终日醉生梦死,竟编排出如此不堪的罪名扣我头上!”
“你若有本事,何须我一介妇人替你奔走?”
“你若真有骨气,又何至让我在宫中小心翼翼,看人脸色?!”
这番话,句句如刀,直戳刘琰痛处。
他最不能忍受的,便是被人说中无能。
尤其是被自己的妻子当面斥责。
胡氏的辩白,在他听来,非但未洗清嫌疑。
反而像是坐实了她“委身宫中”以换取利益的猜测!
“啊啊啊!贱人安敢辱我!”
刘琰彻底失去理智,狂怒之下,对左右杂役嘶吼:
“将这淫妇与我拿下!绑于庭柱之上!”
众仆役见主人盛怒,不敢违拗,只得上前将胡氏制住。
胡氏奋力挣扎,哭骂不止。
刘琰竟俯身脱下自己脚上所穿之官靴,几步上前。
抡起鞋底,朝着胡氏脸颊狠狠抽去!
“啪!啪!啪!”
清脆而残忍的击打声在庭院中回荡。
皮革鞋底重重落在胡氏娇嫩的脸上。
顷刻间便红肿起来,嘴角破裂,渗出血丝。
“我让你狐媚!我让你不守妇道!”
“我让你瞧不起我!”
刘琰一边疯狂抽打,一边嘶声咒骂,状若癫狂。
胡氏初时还哭喊怒骂,待到后来,已是脸颊高高肿起。
疼痛钻心,羞愤欲绝。
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只能发出呜呜的哀鸣。
直至力竭,刘琰方气喘吁吁地停手。
将沾了血迹的靴子扔在地上,看着面目全非、奄奄一息的妻子。
他心中掠过一丝快意,随即又被巨大的空虚和暴戾填满。
他厉声道:
“将这丢人现眼的贱妇,给我扔出府去!”
“永不许再踏入我刘家大门!”
胡氏被家仆粗暴地拖出府门,丢弃在冰冷的街道上。
围观者指指点点,皆掩面惊骇。
奇耻大辱,加之身心重创,让胡氏几乎昏厥。
但她性子中亦有一股刚烈,强撑着一口气。
挣扎起身,掩住肿痛的脸颊,眼中燃起熊熊怒火。
径直转向京兆尹府衙,击鼓鸣冤!
府衙官吏闻听是光禄勋刘琰之妻状告丈夫,本觉是家务事,欲加调解。
然细听状词,竟涉及“诽谤君上”、“污蔑宫闱”。
且毁容事实确凿,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此等牵涉皇帝清誉的大案,他们如何敢断?
不敢怠慢,火速将案情层层上报,直至直达天听。
皇宫内,刘禅闻听此事详情,
尤其是听到刘琰竟怀疑自己与胡氏有私,并因此殴妻泄愤,还闹得满城风雨。
顿时气得脸色铁青,浑身发抖。
“荒谬!无耻!”
刘禅难得震怒,一掌拍在御案之上,
“朕留胡氏于宫中,乃是太后之意,为解母后寂寥。”
“朕与胡氏,见面不过寥寥数次。”
“且皆有宫人在侧,循规蹈矩,何曾有半分逾越?”
“这刘琰,自己心思龌龊,行为暴戾。”
“竟敢如此污蔑朕躬!其心可诛!其行可灭!”
刘琰此举不仅是在给刘禅造黄谣。
更是在暗指刘禅生活作风有问题。
这令一向脾气好,宅心仁厚的刘禅也忍无可忍。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虽不至如此夸张,但刘琰此举,无疑触犯了帝王最大的忌讳——
清誉。
更何况,此事已传扬开来,若不加严惩。
皇家颜面何存?皇帝威严何在?
诸葛亮亦在侧,闻言面色凝重。
他本意只是打压刘琰气焰,调离京城以息事宁人。
万没想到此人竟如此不堪,闹出这等骇人听闻、辱及君上的风波。
此刻,再无人能保刘琰。
刘禅盛怒之下,不容置辩,直接下诏:
“前光禄勋刘琰,身为人臣,诽谤君父。”
“身为夫主,暴虐发妻。”
“秽乱德听,辱及宫闱。”
“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不杀不足以正纲纪、肃清议!”
“着有司即刻将其逮捕,验明正身,弃市处决!”
“其家产抄没,眷属流放!”
此诏一下,朝野震动。
虽有人觉处罚过重,然刘琰所作所为,实已自绝于天地君亲。
无人敢为之求情。
数日后,刘琰被押赴刑场。
昔日九卿高官,如今蓬头垢面,镣铐加身。
直至此刻,他或许才恍然醒悟。
自己的猜忌、暴戾与那可怜又可悲的自尊,终将自己送上了绝路。
刀光落下,一颗头颅滚落。
为这场由街头冲突伊始,最终卷入帝威、宫闱与家庭伦理的悲剧。
画上了一个血色的句号。
洛阳城的百姓们,在茶余饭后依旧谈论着此事,唏嘘不已。
而朝堂之上,经此一事,元勋贵戚们的气焰为之一敛。
诸葛丞相整顿吏治、强化皇权的步伐,也得以更加顺畅地推行下去。
只是那河东太守的职位,终究是空缺了出来,等待着新的赴任者。
而刘琰的名字,则逐渐成为史书上一则警示后人的案例。
诉说着权力漩涡中,人性如何被扭曲,以及帝王尊严不容侵犯的铁律。
而刘琰,
也由此成为了新帝刘禅,第一个诛杀的开国功臣。
……
刘琰被处决,弃尸街市。
其家产抄没,眷属流放边陲。
此事在洛阳城中引起的波澜,久久未平。
昔日车水马龙的光禄勋府邸,如今朱门紧闭。
封条斜贴,一派萧瑟凄凉。
市井议论,虽觉刘琰罪有应得。
然天子为此家事竟诛杀九卿重臣,亦不免令人心生凛冽之感。
深宫之内,
太后袁瑛闻听刘琰伏法,胡氏被逐,心下恻然。
她忆起胡氏在宫中之时的温婉恭顺、善解人意。
更怜其无端受此大辱,遭此横祸。
遂轻叹一声,对身旁女官道:
“胡氏无辜,遭此大难,实乃刘琰之过。”
“传哀家懿旨,召胡氏入宫觐见。”
懿旨传出,不过半日,胡氏便应召入宫。
她身着素服,不施粉黛。
昔日姣好的面容上,虽敷了药膏,仍隐约可见青紫肿胀的痕迹。
尤其嘴角那道破裂的伤口,更是触目惊心。
她步履微有些蹒跚,低眉顺眼。
行至太后座前,盈盈拜倒。
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与颤抖:
“罪妇胡氏,叩见太后娘娘,愿娘娘千岁金安。”
袁瑛见她这般模样,心中酸楚,连忙起身。
亲自上前将她扶起,拉至身边坐下。
伸出保养得宜的手,轻轻抚过她受伤的脸颊,眼中满是怜惜:
“……好孩子,快起来。”
“瞧瞧,多好的一张脸,竟叫那狠心短命之人打成这样……”
“真是造孽!”
语气中充满了心疼与愤慨。
胡氏感受到太后掌心传来的温度,又闻此关切之言。
多日来强忍的委屈与惊惧瞬间决堤,泪水如断线珍珠般滚落。
却强忍着不敢哭出声来,只是肩膀微微耸动。
袁瑛取出丝帕,为她拭泪,柔声道:
“莫哭,莫哭。”
“在哀家这里,无人再敢欺侮于你。”
“从今往后,你便留在宫中,陪伴哀家,可好?”
胡氏抬起泪眼,见太后目光真诚,绝非虚言安慰。
她经此生死劫难,早已心灰意冷,对宫外世界再无留恋。
留在宫中,既可避开世俗流言与白眼,又能得一安身立命之所。
更是感念太后恩德。
遂再次俯身下拜,哽咽道:
“蒙太后娘娘不弃,垂怜收留,罪妇感激不尽!”
“愿长留宫中,侍奉娘娘左右,以报天恩!”
袁瑛闻言大喜,连声道:
“好,好!如此甚合哀家心意!”
当即吩咐左右,“传哀家旨意,赐胡氏锦缎百匹,明珠一斛,黄金百两。”
“暂居蕙草宫,秩比良娣。”
“一应用度,皆按宫中规制供给。”
正说话间,宫人禀报陛下前来请安。
刘禅身着常服,步入殿内。
见胡氏在此,且面容损伤,微微一怔。
随即向太后行礼:
“儿臣参见母后。”
袁瑛让胡氏暂且退至屏风后休息,方对刘禅道:
“……皇帝来了。”
“适才哀家正与胡氏说话,这孩子,着实可怜。”
刘禅在母亲身旁坐下,神色略显复杂,叹道:
“……母后慈心。”
“然刘琰之事,儿臣亦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行径太过骇人,诽谤君父,殴妻至伤。”
“闹得满城风雨,若不断然处置,皇家颜面何存?”
“朝廷法度何在?”
袁瑛目光深邃地看着儿子,缓缓道:
“吾儿行事,自有道理。”
“只是……我大汉立国以来,因家暴之罪而处死九卿重臣,刘琰怕是头一遭吧?”
她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
她深知自己这个儿子,素来以仁厚著称。
若非触及逆鳞,绝不至于下此狠手。
恐怕,刘琰之死,
背后亦有借机震慑那些倚老卖老、日渐骄纵的宗室勋贵的考量。
经此一事,京中权贵们的气焰,确然收敛了不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