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黎明破晓,钟鼓齐鸣。



未央宫前殿,文武百官依序鱼贯而入。



气氛相较于昨日的庆功宴,更添了几分庄重与肃穆。



今日乃是第二轮封赏大典。



主要针对伐魏中立功的中下层将领、官员。



以及一些后续的恩荫安排。



然而,端坐于皇位之上的,依旧是监国的太子刘禅。



御座之侧,那本属于皇帝刘备的位置,依旧空悬。



这无声的空缺,像一片阴云,笼罩在每一位大臣的心头。



尤其是那些追随刘备多年的老臣。



刘备依旧称病不朝,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封赏仪式由刘禅主持,流程井然。



一份份诏书宣读下去,受赏者多是年轻面孔。



他们或因军功,或因在后勤、谋划等方面表现出色,得以擢升。



看着那些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年轻官员跪谢天恩。



位列朝班中后段的一些老臣,心中不免五味杂陈。



太常羊衜,一位以博学和谨慎著称的老臣,微微侧身。



向身旁的光禄勋刘琰低语,声音细若蚊蚋,却带着难以掩饰的忧思:



“刘公,陛下再度缺席,太子殿下大力擢拔新锐……”



“此中意味,颇堪玩味啊。”



“莫非……是在暗示我等老朽,当识时务。”



“该急流勇退,为后来者让路了?”



刘琰,作为刘备的同宗和老臣,闻言亦是面色凝重。



忍不住轻叹一声,回应道:



“羊公所言,何尝不是老夫心中所虑?”



“吾等得以立身朝堂,多赖陛下信重。”



“然如今……陛下龙体欠安。”



“太子急于培植肱骨,稳固根基。”



“吾辈夹在其中,进,难获新君全然信任。”



“退,又心有不甘,且恐家族衰落……”



“唉,着实是进退维谷,如坐针毡啊。”



他们的担忧,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功勋老臣的普遍心态。



一种在新旧交替之际的迷茫与不安。



而就在这暗流涌动之际,老相李翊出列了。



他步履沉稳,声音平和地向太子刘禅提请。



依朝廷选官制度,举荐其子李平、李安、李泰三人入朝效力。



此言一出,原本还有些低语的大殿,瞬间变得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



都聚焦在了李翊和他身后那三个略显紧张,但努力保持镇定的年轻人身上。



在李翊的提前运作与太子的首肯下,任命很快下达。



次子李平,至卫将军赵云麾下禁军之中。



担任一军侯,掌一部兵马,熟悉军务。



三子李安,入驻京兆尹府。



为京兆尹丞,辅佐治理帝都民政、刑狱。



幼子李泰,则被安排至掌管全国军械制造、储备的武库令麾下。



担任武库丞,接触帝国最为核心的军事装备机密。



这三个职位,品阶皆不算高。



看似只是寻常的历练起点。



然而,朝堂之上,皆是明眼人。



稍加思索,便能察觉其中深意。



李平入禁军,李安掌京畿民政佐贰,李泰控武库之副……



再加上昨日刚刚擢升为骠骑将军、俨然已成为李家下一代领军人物。



甚至被视作李翊接班人的长子李治。



李氏一门,其势力触角。



已然深深地、系统地嵌入了京城的军事防务、民政管理以及战略资源的核心环节!



尽管部分与李家并非同一派系。



或对李家权势膨胀心存忌惮的老牌权贵,如王浚等人。



心中对此安排颇为不满,暗自皱眉。



但面对李翊那如日中天的威望与太子明显支持的态度。



竟无人敢在此时站出来,提出异议。



他们只能将这份不安与忌惮压在心底。



眼睁睁看着李家对京城乃至整个朝廷的掌控力。



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姿态,变得更加牢固、更加无孔不入。



在对年轻新贵的封赏接近尾声时,太子刘禅清了清嗓子。



目光转向了文官班列之首的诸葛亮。



殿内气氛再次为之一变,众人皆知,重头戏即将上演。



“内阁首相、琅琊侯诸葛亮上前听封!”



内侍尖细的声音响起。



诸葛亮手持玉笏,稳步出列,躬身行礼:



“臣诸葛亮在。”



显然,仅是靠增加食邑,是不足以彰显诸葛亮的伐魏之功的。



人家毕竟是伐魏主帅,肯定是灭魏的第一功臣。



昨日的第一轮封赏大典,则是单纯想稳住众功臣。



关于诸葛亮的进一步封赏,是内阁在经过商议,并得到刘备的首肯后,才定下的。



刘禅展开一份明显更为厚重、用玺也更为郑重的诏书,朗声道:



“首相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



“总督伐魏诸军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终克复益州,剿灭伪魏。”



“功在社稷,泽被苍生!”



“前已增邑褒奖,然功高如此,非寻常爵禄可酬。”



“为彰殊勋,显荣宠。”



“经父皇授意,内阁廷议,特赐首相诸葛亮……”



“加九锡之礼!”



“加九锡!!”



这三个字如同惊雷,在殿中炸响!



群臣无不色变,暗自倒吸凉气。



九锡乃是人臣所能获得的最高荣典。



其象征意义远超实际赏赐,非定鼎之功、托孤之重者不可得。



如今朝中,享有此殊荣者,唯有丞相李翊一人。



如今再赐诸葛亮九锡。



则一朝之内,竟有两位“九锡之臣”!



这在前朝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先例。



更重要的是,在绝大多数朝臣心中。



李翊乃开国元勋,国家柱石。



其地位超然,功绩涵盖军政各方。



远非诸葛亮虽有大功却更侧重于军事所能完全比拟的。



且朝中李翊党羽极多,他们肯定也不能接受——



让诸葛亮与李翊同享九锡。



李家是他们的靠山,他们不愿意有新锐崛起能撼动李家的地位。



同时,



在许多老臣看来,这一举动也实是有些僭越。



甚至可能打破朝堂现有的权力平衡与尊卑秩序。



果然,



刘禅接下来的话,印证了众人的部分猜测。



却也带来了更大的震惊。



刘禅仿佛早已预料到众人的反应,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



“诸卿之虑,父皇与内阁早已洞悉。”



“李相乃国之干城,功盖寰宇,岂可与他人等同视之?”



“故父皇另有旨意:为表李相不世之功,特旨——”



“于九锡之上,再加一锡。”



“赐李相……十锡之荣!”



十锡!!



这一次,满朝文武已不仅仅是惊讶。



而是陷入了彻底的震撼与茫然之中!



自古以来,



伊尹、霍光,权倾朝野,亦不过位极人臣。



何曾有过“十锡”之说?



这已完全超出了历代典章制度的范畴,是真正意义上的“破格”。



是前所未有的殊荣!



原来,给诸葛亮加九锡是虚。



借机再次拔高李翊的地位,使其真正凌驾于所有臣子之上。



甚至超越了历史上有名的权臣,才是老皇帝与太子的真实意图!



而老皇帝也有充分的加赏理由。



那就是,为了表彰诸葛亮灭魏的殊荣,那就是得给他加九锡。



而为了不让诸葛亮超越李翊,捍卫李翊在汉室中的历史地位。



不过饶是如此,有较为守旧的大臣,如大鸿胪卿。



此刻,依然忍不住出列试探性地奏道:



“太子殿下,十锡之典,古未之有也。”



“于礼制恐有不合,是否……再行斟酌?”



刘禅面色不变,只是平静地重复道:



“此乃父皇亲口谕令,内阁亦已附议。”



“莫非卿等,欲质疑父皇圣裁否?”



他将刘备这面大旗祭出,语气虽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力。



那大臣闻言,顿时语塞,冷汗涔涔而下。



连忙躬身退下,不敢再言。



其余心有疑虑者,见太子态度如此坚决。



且是皇帝之意,也只得将满腹疑问压下。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李翊,此刻方才出列。



他神色如常,既无狂喜,亦无谦辞。



只是平静地向着空置的御座方向及太子深深一揖,声音沉稳:



“老臣,李翊,叩谢陛下天恩,太子殿下隆情。”



“臣,领旨谢恩。”



其坦然受之的态度,更显其地位之超然。



仿佛这旷古未有的“十锡”之于他,不过是理所应当。



这场围绕着“九锡”与“十锡”的风波,最终以李翊地位的无形再度飙升而告终。



诸葛亮亦平静地接受了九锡之赏。



他深知,这既是荣宠,亦是将他明确置于李翊之下的定位。



他心中并无不满。



反而对刘备与刘禅此番平衡手段的精妙,暗自叹服。



封赏的最后一项,是对曹魏旧族的安置。



旨在安抚人心,稳定新附之地。



刘禅传唤前魏王曹叡上殿。



曹叡身着素服,低眉顺眼。



步履谨慎地来到殿中,跪伏于地,口称:



“罪臣曹叡,叩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



刘禅展开另一份诏书,宣读道:



“逆贼吴王刘永,此前曾擅封曹叡为骠骑将军。”



“此乃伪命,朝廷不予承认。”



其实此前朝廷是“默许”了这项封赏的。



但当时刘永还在蜀地拥兵自重,曹叡在成都也依然有一帮附庸。



所以为了稳住曹氏,朝廷是承认了刘永的封赏的。



但如今刘永被流放,曹氏也尽数被朝廷掌控。



那朝廷当然可以翻脸了。



这就是政治!



“然,我大汉以仁孝治天下,以宽厚待降臣。”



刘禅话锋一转,继续宣读:



“曹氏一族,既已归顺,便是我大汉子民。”



“特赐曹叡爵——安乐县公,食邑千户,居于洛阳。”



“望尔安分守己,共享太平。”



汉室开国只有四公,分别是:



李翊,关羽,陈登,还有张飞四人。



而曹叡看似封了一个安乐公,但待遇却仅仅相当于侯爵。



跟汉室的开国四公是比不了的。



之所以要封公,还是为了收买人心。



同时彰显朝廷的大度,汉室的仁厚。



毕竟,政治是讲脸面的游戏。



同时,这道诏书。



既否定了刘永的非法任命,撇清了与逆案的关系。



又给予了曹叡一个不失体面的爵位和生活保障,可谓恩威并施。



对于其他魏国旧臣,也大多保留了原有品阶或酌情安置,以示怀柔。



曹叡及一同上殿的几位魏国旧臣。



如程昱之子程武等人,皆暗自松了口气,连忙叩首谢恩。



所有封赏完毕。



刘禅下令于偏殿再排宴席,既为庆贺新晋之臣。



亦为安抚曹氏旧族,彰显大汉气度。



宴席之上,气氛相对轻松。



觥筹交错间,刘禅作为主人,发表了简短的讲话。



感谢众臣勠力同心,终使汉室重归一统。



并勉励新旧臣工,同心同德,共保江山。



酒过三巡,刘禅似乎兴致颇高。



他举杯来到略显拘谨的安乐公曹叡席前,微笑着看似随意地问道:



“安乐公,自入洛阳以来,可还习惯?”



“是否会时常思念蜀中旧地风光?”



曹叡闻言,心中猛地一紧!



他立刻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被试探、最终遭害的典故。



以为刘禅是在敲打他,暗示他不安分。



他连忙离席,躬身毕恭毕敬地答道:



“回太子殿下,洛阳乃帝都。”



“繁华富庶,人物风流,远胜蜀地僻远。”



“臣在此,锦衣玉食,备受优待。”



“心中安乐无比,早已不再思念蜀中了。”



“此间乐,不思蜀也!”



他刻意加重了“不思蜀”三字,以期表明心迹。



没想到刘禅听了,反而露出一丝惋惜的神色,道:



“原来如此……”



“孤本想着,若安乐公仍怀念蜀地风物。”



“孤或可向父皇奏请,允公返回蜀地故居颐养,也算全了公之思乡之情。”



“既然公已乐不思蜀,那便安心留在洛阳吧。”



“平日里,亦可多来东宫走走。”



“孤对蜀中人物风情,亦颇感兴趣,正好可听公细细道来。”



曹叡听得此言,更是心惊肉跳。



愈发认定这是刘禅的反话和进一步的试探,背上冷汗都出来了。



他连连摆手,语气近乎惶恐:



“殿下厚爱,臣感激涕零!”



“然臣确对蜀地再无半分留恋!”



“洛阳便是臣之家,臣愿长居于此。”



“侍奉陛下与殿下左右,绝无二心!”



他恨不能指天发誓,以证清白。



刘禅见他如此,知他误会已深。



也不便再多解释,只得笑了笑。



宽慰几句,便转身走向他处。



与此同时,



在宴席的另一侧,诸葛亮端着一杯酒。



来到了独坐一隅、浅酌清茶的李翊面前。



“翊公,”诸葛亮恭敬举杯,“亮敬您一杯。”



“恭贺翊公,荣膺十锡,旷古烁今。”



李翊抬眼看了看他杯中晃动的酒液,微微摇头,语气带着一丝长辈般的关切:



“孔明,汝素来注重养生。”



“当知此物伤身,还是少饮为佳。”



诸葛亮牵唇笑道:



“……翊公教诲的是。”



“然今日大庆,心中快慰。”



“破例多饮一两杯,亦无妨。”



他虽如此说,还是依言只浅抿了一口。



这时,姜维步履匆匆而来,先向李翊与诸葛亮恭敬行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