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45章 加十锡,震古烁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李翊微微颔首,姜维这才上前一步。
蹲下身子,凑近二人,压低声音禀报道:
“相爷,诸葛大人。”
“末将已命人仔细搜检蜀地全境,并严查各处关隘往来记录……”
“然,至今仍未发现司马昭之踪迹。”
诸葛亮闻言,眉头立刻蹙起:
“还未找到?司马家满门皆已伏法,仅余此子漏网。”
“其父司马懿,其兄司马师,皆阴鸷诡谲之辈。”
“此子若存于世,恐终成祸患。”
他这话,更多的是在替李翊考虑。
毕竟,当年司马氏一族覆灭,主谋便是李翊、
双方可谓是结下了血海深仇。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后患无穷!
然而,李翊却只是轻轻摆了摆手。
神色淡然,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罢了,既然寻不到,那便不必再耗费人力物力了。”
“帝国巨舰,已乘风破浪,滚滚向前。”
“区区一丧家之犬,流亡之徒。”
“纵有些许怨怼,又如蚍蜉之于巨木,蝼蚁之于堤坝,焉能撼动分毫?”
“由他去罢。”
诸葛亮沉默了片刻,他深知李翊的自信源于绝对的实力。
但他思虑更为周全,认为不该留下任何隐患。
待李翊被其他前来敬酒的官员围住后,诸葛亮悄悄将姜维拉到一旁无人处。
神色严肃地低声对姜维吩咐道:
“伯约,相爷虽宽宏,言不必再究。”
“然司马氏遗孽,不可不除。”
“汝即刻以内阁首相之名义,签发海捕文书。”
“通传各州郡,悬赏缉拿司马昭!”
“无论生死,只要确认其踪,朝廷必有重赏!”
姜维神色一凛,问道:
“大人,以何罪名下发海捕文书?”
诸葛亮目光锐利,断然道:
“便以内阁直接命令下达,无需具体罪名。”
“只言其乃朝廷钦犯,与逆案有涉即可。”
“此事,由我一人承担。”
他此举,既体现了对彻底清除司马氏隐患的决心。
也包含了不愿让已享“十锡”殊荣的李翊再亲自处理此等“小事”的维护之意。
姜维感受到诸葛亮的坚决,立刻躬身领命:
“维,明白!这就去办!”
说罢,转身快步离去,身影消失在殿外的廊庑之中。
盛宴的喧嚣依旧,然而在这歌舞升平之下。
暗处的搜寻与较量,已然悄然展开。
……
河东之地,虽已归属大汉版图。
然其地处边境。
山峦起伏,道路崎岖。
仍残留着几分乱世特有的荒凉与不安。
一队约十余人的人马,风尘仆仆,步履蹒跚地行进在蜿蜒的山道上。
为首者身披一件破旧的黑色斗篷。
帽檐压得极低,遮住了大半面容。
正是朝廷海捕文书上重点缉拿的钦犯——司马昭。
此刻的他,早已不复昔日魏国散骑侍郎的矜贵。
衣衫褴褛,脸色苍白。
眼中布满了血丝与难以消弭的惊惧。
连日的逃亡,昼伏夜出,饥寒交迫。
早已耗尽了这支小小队伍的精气神。
司马昭只觉得双腿如同灌了铅,胸口火辣辣地疼。
终于支撑不住,一个踉跄,瘫坐在地。
剧烈地喘息着,连话都说不出来。
家臣首领胡遵,曾是司马懿颇为倚重的部将。
此刻亦是满面尘灰,他急忙解下腰间的水囊。
凑到司马昭嘴边,声音沙哑地劝道:
“公子,再坚持片刻!”
“前方不远,应有一处集市。”
“到了那里,我等便可稍作休整,补充些食水。”
司马昭勉强咽下几口浑浊的凉水,喉咙的灼痛感稍减。
他环顾四周,只见随行的十余名家仆个个面露疲态,眼神涣散。
司马昭心中不由感到一阵悲凉。
想他司马氏,昔日何等显赫。
执掌魏国权柄,门生故吏遍布两川。
岂料一朝倾覆,竟落得如此狼狈境地。
他咬了咬牙,正欲强撑着起身。
忽然道旁树林中响起一阵尖锐的呼哨声。
紧接着,
二三十个手持棍棒、柴刀,衣衫褴褛却面露凶光的汉子跳将出来,拦住了去路。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为首一个满脸横肉的虬髯大汉,挥舞着一把生锈的环首刀,瓮声瓮气地吼道。
胡遵等人脸色一变,下意识地握紧了藏在行囊中的短刃
身形微动,便欲结阵抵抗。
他们虽是逃亡,但毕竟曾是军中精锐,骨子里的血性犹在。
“且慢!”
司马昭却突然出声制止,他的声音因疲惫而嘶哑。
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胡遵,取些金饼予他们。”
胡遵一愣,急道:
“公子!区区毛贼,何足道哉!”
“我等虽疲,解决他们亦非难事,何故……”
司马昭摇了摇头,目光扫过那些虽然凶悍。
但同样面有菜色的山贼,低声道:
“匹夫之勇,徒耗气力。”
“我等眼下首要之事,乃保存体力,隐匿行踪。”
“而非与这些亡命之徒纠缠。”
“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必吝啬。”
胡遵闻言,虽心有不甘,却知司马昭所言在理。
司马家多年积累,财富惊人。
他们此次出逃,携带的金银细软确实不少。
他不再多言,从行囊中取出几块黄澄澄的金饼。
上前几步,抛给那山贼头子。
那虬髯头子接过金饼,入手沉甸甸。
在日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他不由得瞪大了眼睛,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掂量着金饼,啧啧称奇:
“嘿!倒是条肥羊!”
“如今汉家通行的是那景元通宝,铜钱好使。”
“可这黄澄澄的金子,走到哪儿都是硬通货,比那铜钱可金贵多了!”
他倒也爽快,大手一挥。
“弟兄们,让开路,放他们过去!”
旁边一个瘦小机灵的山贼凑上前,低声道:
“大哥,这帮人看着落魄,却随手就能拿出金子。”
“身上肯定还有更多好东西!不如……”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虬髯头子却瞪了他一眼,斥道:
“糊涂!咱们道上混的,也得讲个规矩!”
“雁过拔毛,细水长流。”
“若是见一个抢一个,还都要灭口。”
“消息传出去,以后谁还敢走这条路?”
“咱们还靠什么吃饭?”
“再者,你没看见如今汉朝的官吏越来越多,巡查越来越严?”
“前些日子黑风寨那伙人,不就是因为劫了官粮,杀人太多,被郡守派兵剿了。”
“脑袋现在还挂在城门口哩!”
“为这点金子把事情闹大,不值当!放他们走!”
这番话,
不仅让那瘦小山贼缩了缩脖子,也让正准备离开的司马昭心中巨震。
他忍不住回头,深深看了那山贼头子一眼。
连一处边地的山贼,都懂得“可持续发展”。
顾忌官府威严,讲究“盗亦有道”。
这汉朝对地方的控制与治理,看来确实已非昔日诸侯割据时可比。
已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种无形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压下心中的波澜,状似随意地向那山贼头子问道:
“这位好汉,敢问如今这河东郡的太守,乃是何人?”
那山贼头子得了金子,心情颇好,倒也爽快。
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城郭方向道:
“如今的太守乃是杜恕杜大人,可是个能吏!”
“他乃是那位有名的尚书仆射杜畿杜伯侯的儿子,家学渊源,治理地方很有一套。”
司马昭心中记下,拱手道:
“……多谢相告。”
随即,不再停留。
与胡遵等人加快脚步,朝着集市方向而去。
然而,
当他们终于抵达河东郡的治所安邑县城门外时,眼前的一幕却让司马昭如坠冰窟!
只见城门旁的告示栏前,围满了熙熙攘攘的百姓。
而对上面张贴的、墨迹尚且新鲜的数张海捕文书指指点点。
那文书之上,绘有一幅虽略显粗糙,但眉眼间与他有六七分相似的画像。
旁边赫然写着“缉拿钦犯司马昭”。
以及“死活不论,赏金千金”等刺目的大字!
司马昭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顶门,心脏狂跳,几乎要挣脱胸腔。
他猛地低下头,将斗篷的帽檐拉得更低,几乎遮住了整张脸。
同时用手紧紧捂住口鼻,只露出一双惊恐万状的眼睛。
“胡……胡遵……”
他声音发颤,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吩咐下去,所有人……分散入城,莫要聚集。”
“各自寻找落脚之处,首要之事,是打探消息。”
“弄清朝廷……到底布下了多少罗网!”
“诺!”
胡遵也看到了告示,心知情况危急,立刻低声将命令传达下去。
十余家仆默然点头,随即三三两两,混入人流。
如同水滴入海,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安邑城。
司马昭则只带着一名最为机警的家臣,寻了一处位于小巷深处、看起来不甚起眼的茶肆。
拣了个靠墙的阴暗角落坐下。
要了两碗最便宜的粗茶,竖起耳朵,试图从茶客们的闲聊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茶肆内人声嘈杂,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谈论着各自的生计。
然而,
这份短暂的平静,很快就被打破。
两名身着皂隶公服、腰挎铁尺的官差,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
一屁股坐在中央的桌子旁,用力拍着桌面,粗声嚷嚷:
“店家!上茶!要快!”
店家不敢怠慢,连忙应声去准备。
两名官差显然也是累了,一边等茶,一边旁若无人地闲聊起来。
所谈内容,竟正是那缉拿司马昭的告示!
“嘿,老王,看见城门口那画像没?”
“司马家那小子,长得倒是人模狗样,没想到值五千金!”
“够咱们兄弟快活好些年了!”
一个年轻些的官差咂着嘴说道。
那年长些的,被称为老王的官差嗤笑一声:
“做你的春秋大梦!这等钦犯,是那么容易抓的?”
“听说内阁诸葛首相亲自下的令,各地关卡都盯得紧呢!”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让咱们撞上。”
“那可是天大的功劳,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啊!”
两人的对话,一字不落地传入司马昭耳中。
他只觉得脊背发凉,握着粗糙陶碗的手微微颤抖,冷汗浸湿了内衫。
他拼命低下头,恨不得将整个人缩进墙壁的阴影里。
就在这时,好心的茶肆老板见司马昭二人衣衫破旧,面色憔悴。
以为是落难的行人,心生怜悯。
便端了一碟自家做的、不值钱的粗面点心。
轻轻放在他们的桌上,低声道:
“客官,看你们远来辛苦。”
“这点小食,不成敬意,垫垫肚子吧。”
这本是一番善意,却不想引来了那两名官差的注意。
那年轻官差见店家先给司马昭这桌上了点心,而自己的茶却还没来。
顿时觉得失了面子,勃然大怒。
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碗碟乱响:
“店家!你他娘的眼瞎了不成?爷们的茶呢!”
店家吓得一哆嗦,连忙赔笑:
“官爷息怒,就上,就上!”
“这就给二位官爷沏最好的茶!”
“那也得有个先来后到吧!”
年轻官差不依不饶,霍然起身。
目光凶狠地瞪向司马昭这一桌,。
这两厮后来的,凭什么先有点心吃?”
“老子看你们就是存心怠慢!”
年长官差也眯起了眼睛,上下打量着将脸藏在阴影中的司马昭二人。
缓缓站起身,与同伴一起,形成了合围之势。
他阴恻恻地开口道:
“我说……看二位面生得很,不像是我们河东本地人吧?”
“打哪儿来啊?”
司马昭心中一紧,强自镇定,压低声音道:
“我遮住脸,官爷如何看出面生?”
那年轻官差冷哼一声,耳朵却尖:
“哼!遮住脸?我看你是心里有鬼!”
“还有,我听你方才与这伙计低语,口音里带着一股子蜀地的腔调!”
“如今蜀地那边跑出来的钦犯可不少,你小子……”
“该不会就是那画像上的人吧?”
司马昭自幼随父司马懿入蜀,多年下来,口音确实带着明显的蜀地特征。
这是他难以掩饰的破绽!
他心中暗叫不好,正欲辩解。
身旁的家臣连忙用一口地道的河内口音接话道:
“官爷明鉴,我等确是河内人士,来河东投亲的。”
“我家公子不幸染了恶疾,面上起了疹疱。”
“怕惊吓旁人,故而遮掩。”
“口音也因此有些变化,还望官爷行个方便。”
“染病?口音变了?”
年长官差显然不信,脸上疑色更重。
“哼,巧言令色!”
“老子偏要看看,到底是什么恶疾,见不得人!”
说罢,竟直接伸手,就要去扯司马昭遮面的布巾。
司马昭下意识地抬手格挡,声音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惊怒:
“官爷!最好别看!”
这一挡,更是激怒了官差。
“岂有此理!”
年轻官差暴喝一声:
“乃公偏要看!看你搞什么鬼!”
另一只手也抓了过来。
司马昭又惊又怒,忍不住斥道:
“汉朝的官吏,都是这般蛮横
李翊微微颔首,姜维这才上前一步。
蹲下身子,凑近二人,压低声音禀报道:
“相爷,诸葛大人。”
“末将已命人仔细搜检蜀地全境,并严查各处关隘往来记录……”
“然,至今仍未发现司马昭之踪迹。”
诸葛亮闻言,眉头立刻蹙起:
“还未找到?司马家满门皆已伏法,仅余此子漏网。”
“其父司马懿,其兄司马师,皆阴鸷诡谲之辈。”
“此子若存于世,恐终成祸患。”
他这话,更多的是在替李翊考虑。
毕竟,当年司马氏一族覆灭,主谋便是李翊、
双方可谓是结下了血海深仇。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后患无穷!
然而,李翊却只是轻轻摆了摆手。
神色淡然,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罢了,既然寻不到,那便不必再耗费人力物力了。”
“帝国巨舰,已乘风破浪,滚滚向前。”
“区区一丧家之犬,流亡之徒。”
“纵有些许怨怼,又如蚍蜉之于巨木,蝼蚁之于堤坝,焉能撼动分毫?”
“由他去罢。”
诸葛亮沉默了片刻,他深知李翊的自信源于绝对的实力。
但他思虑更为周全,认为不该留下任何隐患。
待李翊被其他前来敬酒的官员围住后,诸葛亮悄悄将姜维拉到一旁无人处。
神色严肃地低声对姜维吩咐道:
“伯约,相爷虽宽宏,言不必再究。”
“然司马氏遗孽,不可不除。”
“汝即刻以内阁首相之名义,签发海捕文书。”
“通传各州郡,悬赏缉拿司马昭!”
“无论生死,只要确认其踪,朝廷必有重赏!”
姜维神色一凛,问道:
“大人,以何罪名下发海捕文书?”
诸葛亮目光锐利,断然道:
“便以内阁直接命令下达,无需具体罪名。”
“只言其乃朝廷钦犯,与逆案有涉即可。”
“此事,由我一人承担。”
他此举,既体现了对彻底清除司马氏隐患的决心。
也包含了不愿让已享“十锡”殊荣的李翊再亲自处理此等“小事”的维护之意。
姜维感受到诸葛亮的坚决,立刻躬身领命:
“维,明白!这就去办!”
说罢,转身快步离去,身影消失在殿外的廊庑之中。
盛宴的喧嚣依旧,然而在这歌舞升平之下。
暗处的搜寻与较量,已然悄然展开。
……
河东之地,虽已归属大汉版图。
然其地处边境。
山峦起伏,道路崎岖。
仍残留着几分乱世特有的荒凉与不安。
一队约十余人的人马,风尘仆仆,步履蹒跚地行进在蜿蜒的山道上。
为首者身披一件破旧的黑色斗篷。
帽檐压得极低,遮住了大半面容。
正是朝廷海捕文书上重点缉拿的钦犯——司马昭。
此刻的他,早已不复昔日魏国散骑侍郎的矜贵。
衣衫褴褛,脸色苍白。
眼中布满了血丝与难以消弭的惊惧。
连日的逃亡,昼伏夜出,饥寒交迫。
早已耗尽了这支小小队伍的精气神。
司马昭只觉得双腿如同灌了铅,胸口火辣辣地疼。
终于支撑不住,一个踉跄,瘫坐在地。
剧烈地喘息着,连话都说不出来。
家臣首领胡遵,曾是司马懿颇为倚重的部将。
此刻亦是满面尘灰,他急忙解下腰间的水囊。
凑到司马昭嘴边,声音沙哑地劝道:
“公子,再坚持片刻!”
“前方不远,应有一处集市。”
“到了那里,我等便可稍作休整,补充些食水。”
司马昭勉强咽下几口浑浊的凉水,喉咙的灼痛感稍减。
他环顾四周,只见随行的十余名家仆个个面露疲态,眼神涣散。
司马昭心中不由感到一阵悲凉。
想他司马氏,昔日何等显赫。
执掌魏国权柄,门生故吏遍布两川。
岂料一朝倾覆,竟落得如此狼狈境地。
他咬了咬牙,正欲强撑着起身。
忽然道旁树林中响起一阵尖锐的呼哨声。
紧接着,
二三十个手持棍棒、柴刀,衣衫褴褛却面露凶光的汉子跳将出来,拦住了去路。
“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为首一个满脸横肉的虬髯大汉,挥舞着一把生锈的环首刀,瓮声瓮气地吼道。
胡遵等人脸色一变,下意识地握紧了藏在行囊中的短刃
身形微动,便欲结阵抵抗。
他们虽是逃亡,但毕竟曾是军中精锐,骨子里的血性犹在。
“且慢!”
司马昭却突然出声制止,他的声音因疲惫而嘶哑。
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胡遵,取些金饼予他们。”
胡遵一愣,急道:
“公子!区区毛贼,何足道哉!”
“我等虽疲,解决他们亦非难事,何故……”
司马昭摇了摇头,目光扫过那些虽然凶悍。
但同样面有菜色的山贼,低声道:
“匹夫之勇,徒耗气力。”
“我等眼下首要之事,乃保存体力,隐匿行踪。”
“而非与这些亡命之徒纠缠。”
“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必吝啬。”
胡遵闻言,虽心有不甘,却知司马昭所言在理。
司马家多年积累,财富惊人。
他们此次出逃,携带的金银细软确实不少。
他不再多言,从行囊中取出几块黄澄澄的金饼。
上前几步,抛给那山贼头子。
那虬髯头子接过金饼,入手沉甸甸。
在日光下闪耀着诱人的光泽,他不由得瞪大了眼睛,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
他掂量着金饼,啧啧称奇:
“嘿!倒是条肥羊!”
“如今汉家通行的是那景元通宝,铜钱好使。”
“可这黄澄澄的金子,走到哪儿都是硬通货,比那铜钱可金贵多了!”
他倒也爽快,大手一挥。
“弟兄们,让开路,放他们过去!”
旁边一个瘦小机灵的山贼凑上前,低声道:
“大哥,这帮人看着落魄,却随手就能拿出金子。”
“身上肯定还有更多好东西!不如……”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虬髯头子却瞪了他一眼,斥道:
“糊涂!咱们道上混的,也得讲个规矩!”
“雁过拔毛,细水长流。”
“若是见一个抢一个,还都要灭口。”
“消息传出去,以后谁还敢走这条路?”
“咱们还靠什么吃饭?”
“再者,你没看见如今汉朝的官吏越来越多,巡查越来越严?”
“前些日子黑风寨那伙人,不就是因为劫了官粮,杀人太多,被郡守派兵剿了。”
“脑袋现在还挂在城门口哩!”
“为这点金子把事情闹大,不值当!放他们走!”
这番话,
不仅让那瘦小山贼缩了缩脖子,也让正准备离开的司马昭心中巨震。
他忍不住回头,深深看了那山贼头子一眼。
连一处边地的山贼,都懂得“可持续发展”。
顾忌官府威严,讲究“盗亦有道”。
这汉朝对地方的控制与治理,看来确实已非昔日诸侯割据时可比。
已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种无形的压力,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压下心中的波澜,状似随意地向那山贼头子问道:
“这位好汉,敢问如今这河东郡的太守,乃是何人?”
那山贼头子得了金子,心情颇好,倒也爽快。
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城郭方向道:
“如今的太守乃是杜恕杜大人,可是个能吏!”
“他乃是那位有名的尚书仆射杜畿杜伯侯的儿子,家学渊源,治理地方很有一套。”
司马昭心中记下,拱手道:
“……多谢相告。”
随即,不再停留。
与胡遵等人加快脚步,朝着集市方向而去。
然而,
当他们终于抵达河东郡的治所安邑县城门外时,眼前的一幕却让司马昭如坠冰窟!
只见城门旁的告示栏前,围满了熙熙攘攘的百姓。
而对上面张贴的、墨迹尚且新鲜的数张海捕文书指指点点。
那文书之上,绘有一幅虽略显粗糙,但眉眼间与他有六七分相似的画像。
旁边赫然写着“缉拿钦犯司马昭”。
以及“死活不论,赏金千金”等刺目的大字!
司马昭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顶门,心脏狂跳,几乎要挣脱胸腔。
他猛地低下头,将斗篷的帽檐拉得更低,几乎遮住了整张脸。
同时用手紧紧捂住口鼻,只露出一双惊恐万状的眼睛。
“胡……胡遵……”
他声音发颤,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吩咐下去,所有人……分散入城,莫要聚集。”
“各自寻找落脚之处,首要之事,是打探消息。”
“弄清朝廷……到底布下了多少罗网!”
“诺!”
胡遵也看到了告示,心知情况危急,立刻低声将命令传达下去。
十余家仆默然点头,随即三三两两,混入人流。
如同水滴入海,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安邑城。
司马昭则只带着一名最为机警的家臣,寻了一处位于小巷深处、看起来不甚起眼的茶肆。
拣了个靠墙的阴暗角落坐下。
要了两碗最便宜的粗茶,竖起耳朵,试图从茶客们的闲聊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茶肆内人声嘈杂,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谈论着各自的生计。
然而,
这份短暂的平静,很快就被打破。
两名身着皂隶公服、腰挎铁尺的官差,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
一屁股坐在中央的桌子旁,用力拍着桌面,粗声嚷嚷:
“店家!上茶!要快!”
店家不敢怠慢,连忙应声去准备。
两名官差显然也是累了,一边等茶,一边旁若无人地闲聊起来。
所谈内容,竟正是那缉拿司马昭的告示!
“嘿,老王,看见城门口那画像没?”
“司马家那小子,长得倒是人模狗样,没想到值五千金!”
“够咱们兄弟快活好些年了!”
一个年轻些的官差咂着嘴说道。
那年长些的,被称为老王的官差嗤笑一声:
“做你的春秋大梦!这等钦犯,是那么容易抓的?”
“听说内阁诸葛首相亲自下的令,各地关卡都盯得紧呢!”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让咱们撞上。”
“那可是天大的功劳,升官发财指日可待啊!”
两人的对话,一字不落地传入司马昭耳中。
他只觉得脊背发凉,握着粗糙陶碗的手微微颤抖,冷汗浸湿了内衫。
他拼命低下头,恨不得将整个人缩进墙壁的阴影里。
就在这时,好心的茶肆老板见司马昭二人衣衫破旧,面色憔悴。
以为是落难的行人,心生怜悯。
便端了一碟自家做的、不值钱的粗面点心。
轻轻放在他们的桌上,低声道:
“客官,看你们远来辛苦。”
“这点小食,不成敬意,垫垫肚子吧。”
这本是一番善意,却不想引来了那两名官差的注意。
那年轻官差见店家先给司马昭这桌上了点心,而自己的茶却还没来。
顿时觉得失了面子,勃然大怒。
猛地一拍桌子,震得碗碟乱响:
“店家!你他娘的眼瞎了不成?爷们的茶呢!”
店家吓得一哆嗦,连忙赔笑:
“官爷息怒,就上,就上!”
“这就给二位官爷沏最好的茶!”
“那也得有个先来后到吧!”
年轻官差不依不饶,霍然起身。
目光凶狠地瞪向司马昭这一桌,。
这两厮后来的,凭什么先有点心吃?”
“老子看你们就是存心怠慢!”
年长官差也眯起了眼睛,上下打量着将脸藏在阴影中的司马昭二人。
缓缓站起身,与同伴一起,形成了合围之势。
他阴恻恻地开口道:
“我说……看二位面生得很,不像是我们河东本地人吧?”
“打哪儿来啊?”
司马昭心中一紧,强自镇定,压低声音道:
“我遮住脸,官爷如何看出面生?”
那年轻官差冷哼一声,耳朵却尖:
“哼!遮住脸?我看你是心里有鬼!”
“还有,我听你方才与这伙计低语,口音里带着一股子蜀地的腔调!”
“如今蜀地那边跑出来的钦犯可不少,你小子……”
“该不会就是那画像上的人吧?”
司马昭自幼随父司马懿入蜀,多年下来,口音确实带着明显的蜀地特征。
这是他难以掩饰的破绽!
他心中暗叫不好,正欲辩解。
身旁的家臣连忙用一口地道的河内口音接话道:
“官爷明鉴,我等确是河内人士,来河东投亲的。”
“我家公子不幸染了恶疾,面上起了疹疱。”
“怕惊吓旁人,故而遮掩。”
“口音也因此有些变化,还望官爷行个方便。”
“染病?口音变了?”
年长官差显然不信,脸上疑色更重。
“哼,巧言令色!”
“老子偏要看看,到底是什么恶疾,见不得人!”
说罢,竟直接伸手,就要去扯司马昭遮面的布巾。
司马昭下意识地抬手格挡,声音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惊怒:
“官爷!最好别看!”
这一挡,更是激怒了官差。
“岂有此理!”
年轻官差暴喝一声:
“乃公偏要看!看你搞什么鬼!”
另一只手也抓了过来。
司马昭又惊又怒,忍不住斥道:
“汉朝的官吏,都是这般蛮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