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十六年,盛夏。



成都皇城之内,铜雀栖檐,蝉鸣聒耳。



魏王宫中,冰鉴散出的凉气难解满殿沉闷。



曹叡身着玄色王袍,斜倚案前,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忧虑。



阶下,镇西将军邓艾躬身而立。



他双手高举奏章,声如洪钟:



“臣艾昧死以闻:今刘备病体沉重,李翊半退,陈登病死。”



“前雍凉大都督诸葛亮又调离了关中,齐国局势如此动荡,此天赐良机也。”



“目今刘备放权使太子刘禅监国,刘禅懦弱,中国将危。”



“臣在汉中有年,兵精粮足。”



“臣愿领王师,兴兵北伐,克服中原。”



“匡扶正统,以报大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



内侍接过奏章,呈于曹叡。



曹叡展卷细览,指尖轻敲案几,不发一言。



这时,尚书令谯周出班奏道:



“大王不可!近者,大将军曹真、丞相司马懿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



“士载只宜待时,不宜轻动。”



邓艾转身面对谯周,目光如炬:



“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



“何日可以恢复中原乎?”



“……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谯周捋须摇头,“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



“谯大夫此言差矣!”



邓艾声调激昂,“吾随丞相征战多年,深知兵法。”



“且此前久居陇上,深知羌人之心。”



“今若结羌人为援,虽未能克复中原,自陇而西,可断而有也。”



殿上群臣窃窃私语,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曹叡终于抬头,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



“诸卿之意,孤已尽知。”



“然则……”



他停顿片刻,望向殿外远方、



“自庄王败走关中,已二十余载。”



“我等偏安蜀地,日夜思归。”



“今中原空虚,确是天赐良机。”



谯周急道:



“大王!诸葛亮虽离关中,然其经营中原多年,法令严明,民心归附。”



“且闻其子弟姜伯约才略不凡,更兼有陆伯言为辅。”



“庞令明更是骁勇善战之辈。”



“若轻启战端,恐……”



“尚书令多虑了!”



邓艾出声打断道。



“李子玉已老,中原一帮功勋老将,仗着资历高,大多心怀鬼胎,不服中央。”



“据我们的探子回报说,京中不少老臣,都过着奢靡的日子。”



“如今刘备病重,刘禅暗弱,此正是我大魏重振之时!”



曹叡闭目沉思良久,终于开口:



“卿既欲北伐,可尽忠竭力。”



“勿堕我国锐气,以负孤命。”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



他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



比如,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



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



如此一来,便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



而司马懿与曹真也真的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相继去世。



四位辅政大臣仅剩赵俨一人未出都城。



但他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曹叡的权力影响有限。



通过以上策略,曹叡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



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



而在司马懿、曹真相继死后,曹叡更是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



邓艾作为魏国年轻一辈的将领。



曹睿既想培养他,又不想让他在成都积累太多势力。



以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既然邓艾主动请缨北伐,那曹叡自无不允的道理。



一旦功成,便是自己这个君主慧眼识珠,竟二王未竟之大业。



万一失败,也能进一步削国中将领的兵权。



邓艾伏地拜谢:



“臣必肝脑涂地,以报王恩!”



退朝后,



谯周忽然追上邓艾,拉住他的衣袖说道:



“士载,何故如此急切?”



“且不论齐国是否真的虚弱。”



“即便中原真虚,然百足之虫,亦是死而不僵啊。”



“以弱魏伐强齐,诚不智也。”



邓艾叹道:



“谯先生,非我急切,实乃时不我待。”



“齐国强魏国数十倍,每拖一日,齐国便强我一分。。”



“若再蹉跎,此生终老于蜀,何颜见先王于地下?”



“然则兵者,国之大事……”



“我岂不知?”



邓艾遥指北方,“然今之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若待刘备驾崩,李翊还政,则此生再无机会矣!”



谯周默然,良久方道:



“既如此,愿将军珍重。”



三日后,邓艾领敕辞朝,同司马昭及一众蜀将径到汉中。



临行前,曹叡亲赐宝剑一把,叮嘱道:



“孤与中原,有国仇家恨。”



“卿此行,关系社稷存亡,慎之,重之。”



邓艾再拜: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王重托!”



……



汉中大营,旌旗蔽日。



邓艾召集诸将议事,帐中悬挂巨幅地图,标注着汉魏双方的势力分布。



征西将军张翼首先发言:



“将军,我军虽精,然不过五万。”



“闻中原仅是在关中便屯兵有十万,何以敌之?”



邓艾笑道:



“……不然,据我所知。”



“中原朝廷一直主张减少关中军费开支,所谓十万之兵,恐所言不实。”



“且纵真有十万人,其分驻各处,调度不易。”



“我已有计较矣。”



话未毕,亲兵来报:



“将军,羌族使者到了。”



邓艾大喜:



“快请!”



不多时,三位身着羌族服饰的使者入帐。



为首者抚胸行礼:



“邓将军,我家族长命我前来,愿与将军共图大事。”



邓艾亲自下阶相迎:



“有羌族勇士相助,此战可期!”



待羌使退下,邓艾环视诸将:



“今得羌兵万余,可为奇兵。”



“我意已决,分三路出兵:”



“一路出祁山,佯攻长安。”



“一路出子午谷,直取潼关。”



“我自领主力,出斜谷,断中原军后路。”



护军黄崇忧虑道:



“……此计虽妙,然风险极大。”



“若被陆逊识破,回师救援,我军危矣。”



邓艾点头:



“……黄护军所虑极是。”



“故我已遣细作往中原,散布流言,称鲜卑人将攻幽州。”



“诸葛亮必分兵防备,如此,关中空虚。”



诸将闻言,皆露喜色。



邓艾立于军帐之前,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目光如炬。



“句安、李歆听令!”



邓艾转身,声音铿锵。



两名将领应声出列:



“末将在!”



“今命你二人引一万五千兵,前往麴山前连筑二城。”



“句安守东城,李歆守西城。”



“此二城如匕首,直指雍州腹地。”



“关系我军北伐大计,不可有失!”



句安、李歆齐声道:



“末将必不负将军重托!”



次日,大军开拔。



旌旗招展,刀枪如林。



一万五千精锐浩浩荡荡向麴山进发。



不数日,大军抵达麴山。



但见两座山峰对峙,中有要道贯通雍凉,确为兵家必争之地。



李歆策马环视,对句安道:



“此地险要,若筑城其上,可扼雍州咽喉。”



“然距敌甚近,恐遭围攻。”



句安笑道:



“……将军多虑矣。”



“邓都督既命筑城,必有后援。”



“且我观此地山势,易守难攻。”



“纵有敌军来犯,亦不足惧。”



遂命士卒采石伐木,日夜赶工。



不过旬月,两座城池已初具规模。



城墙高约三丈,互为犄角,烽火相望。



与此同时,



已经出任雍州刺史的陆逊也得到了细作急报。



其雍州刺史一职乃诸葛亮保举。



朝廷没有急着复设新的雍凉大都督。



而是分别命李严出任凉州刺史,陆逊出任雍州刺史。



显然,朝廷是希望二人相互制衡。



理由也很简单,



李严虽是荆州出身,根正苗红的汉将。



但经过几年相处,诸葛亮觉得此人权力熏心,私欲极重。



若当真放大权给他,容易误事。



至于陆逊,能力与人品并没有什么大缺陷。



但他毕竟是吴国降将,那朝廷肯定是要卡他政审的。



且他本就是江南大族,势力不小。



所以决定让二人在雍凉相互制衡。



至于姜维,他毕竟还年轻。



不论如何,总不能让他跟两位前辈平起平坐。



所以,让他接着在二人身边打下手,历练历练。



“邓艾遣兵筑城麴山?”



陆逊放下军报,眉头微蹙,“此城若成,如鲠在喉。”



他即刻修书,遣快马送往洛阳。



随后召众将议事。



“伯约,”



陆逊看向姜维,“你久居陇上,与羌人熟悉。”



“今邓艾必结羌人为援,你可速往羌王处,陈说利害,令其勿要助纣为虐。”



姜维拱手道:



“……维领命。”



“然羌人反复,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