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仪真县西门码头。



运河之上船只川流不息,码头附近苦工挥汗如雨。



“砰砰砰!”



一阵刺耳尖锐的锣声忽地响起,瞬间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几名县衙差役登上码头中央临时搭建的高台,为首之人手里拎着铜锣,高声道:“都过来!县衙有事公告!”



众人闻言纷纷朝他汇聚。



衙役扯着嗓子吼道:“都听好了!本府同知薛大人已于昨日抵达县城,接下来薛大人会同本县章知县一道,接收境内所有百姓的上告。无论你们遇到怎样的冤屈,无论欺压你们的是何方神圣,从现在开始你们都可以去县衙敲鼓鸣冤,不会有人赶你们走!”



人群中浮现一阵骚动,但是没人开口应答。



衙役见状便继续说道:“薛大人乃薛文肃公的独子,薛公生前曾于太和五年履任扬州知府,太和七年仪真洪灾泛滥,薛公曾亲至江堤指挥抗洪,很多人应该还有印象。薛大人此前在京城为官,曾协助当朝大司空彻查工部贪渎案,乃是朝野皆知的清官!前段时日,薛大人巡查江都县,亲自处置八名贪官污吏,此事早就传遍扬州境内!”



“薛大人真是薛公之子?”



终于有人神情激动地询问。



衙役低头望去,只见是一名四十多岁的苦工,遂点头道:“如假包换!薛大人此行专程是为肃清本县风气,这个机会千载难逢,你们若是有冤屈可千万别错过,不然等薛大人去了北面的宝应县,那时候后悔可来不及!”



又有人问道:“薛大人在县衙断案,如果我没有冤屈可以进去看一眼吗?”



衙役笑道:“薛大人说了,每日允许五十名百姓在县衙大堂旁观断案,先到者先进,不拘身份背景!”



当下便有人兴匆匆地转身离去,既有普通百姓,亦有乡绅士子。



还有一些人面露迟疑。



他们倒不是怀疑薛淮的家风传承,只是俗话说县官不如县管,薛淮在时自然能为民解忧,可他终究不是仪真知县,等他一走谁知会不会被那些富绅大户报复?



无论他们作何想法,这股风从码头刮起,很快席卷城内城外。



城内但凡人群聚集显眼之处,都张贴有县衙的告示,且旁边有一两名衙役负责宣讲,而城外则有县衙胥吏赶赴那些规模较大的村镇,向百姓们昭告此事。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皇权不下乡的惯例,知县的管辖范围大多集中在县城之内,周边村镇则遵循宗族自治、礼法教化的原则。



因此仪真县的乡绅大户在听闻此事后,仅仅是一开始有些紧张,随即便哂笑不已,就算他们平时横行乡里,又有几个人敢去县衙告状?



现实一如他们的预料,在薛淮坐镇仪真县衙的首日,进入县衙的百姓着实不少,但大多是来看热闹,亦或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邻里纷争,缺乏真正有分量的诉状。



“厅尊。”



县衙后堂,章时略显失落地说道:“看来百姓对官府还是不太信任。”



薛淮完全理解他如今患得患失的心态。



章时乃二甲进士出身,入仕十五年依旧只是七品知县,换做普通人早已心灰意冷挂冠致仕,或者是同流合污只求前程,他还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相国在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上汤豆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上汤豆苗并收藏相国在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