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的免税特权变相令清廷失去这部分赋税收入,这就是“国退民进”的另一版本,清廷接下来在安徽能够得到的钱粮赋税相当有限。



尝到甜头的“大学生”们肯定指着手中这张文凭一直免税到死,那么清廷万一因为财政危机不再承认这些“大学生”的文凭,那这帮“大学生”连同其家族肯定就会成为清廷的反对者。



只要有人煽风点火,清朝的“大学生”一样可以成为清朝的敌人。



而这些人通过免税攒下的财富也会化为反清的钱粮和动力。



动员民众,未必只有收税一个途径。



赵安只要坚持反清,那安徽留下来的财富越多对他就越有利。



战争,打的就是钱粮。



“王亶望光捞钱不养兵,活该他被查。咱们是既捞钱又养兵,等白莲教起事,谁敢来查我?”



赵安让老宋甭担心这担心那,凭借自身的专业经验帮他出谋画策,再以藩台办公室主任身份去安庆召开同各方的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拿出一份令各方都满意的方案出来。



总而言之,这功名和官职要卖的皆大欢喜,就是清廷那边都得竖大拇指说安徽这事办的好。



“好吧,我尽力而为。”



赵安都这么说了,老宋还能怎么办,照办呗。



赵安这边抓紧时间写了份请设临时捐纳的折子命折差快马发往京师,又拿出从荆道乾手中接过的藩台大印给老宋弄了份委任状,前藩台经历官也没有单纯革职,而是给安排到皖南某州任同知。



接过委任状,老宋告诉赵安自己不是一个人过来的,还带了十几名县学的学子过来。



都是自觉科举无望的童生。



他寻思赵安在安徽没有任何根基,如今又骤升暂署藩台,手下肯定要人用,这些个童生又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学生,知根知底,便自做主张把人都带过来。



赵安甚喜,让老宋将带来的学生一半安置在藩司衙门,一半留在自己手下做些文书工作。



同时茅塞顿开。



对啊,军队这块他有漕帮子弟可用,文官这块其实也有一支子弟兵可用的。



那就是扬州府学大量学子。



清朝科举录取名额虽然可以浮动,比如今年扬州录十个,明年能录十五个,但总体而言录取率相当低下,一百个童生中大概只有两个能拿到秀才功名,一百个秀才也只有一个能考中举人。



这就导致大量学子拥挤在科举这条独木桥上蹉跎岁月,甚至有五六十岁都还在艰难考秀才的。



就业前途十分有限。



但赵安这边完全可以整个安徽为“市场”消化扬州教育界那帮秀才和童生,将这帮读书人安排在安徽各个机构为己所用。



表现出色者可动用藩台特权替他们解决学历限制问题,如此不用年,安徽的基层官吏乃至中层岗位就能充斥大量扬州子弟兵,且还能将这些读书人引入“新军”和团练,彻底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说干就干,马上动笔给马副校长写信,指出安徽与扬州“帮扶”的重要性,让马副校长动员学生们到安徽“就业”。



再次投身于赵校长麾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

章节目录

清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傲骨铁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傲骨铁心并收藏清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