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有什么原因?



异地处置,不用担心狗急跳墙呗。



全省官吏和富户有钱人都与王藩台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了,怎么查?



怎么抓?



不想动静太大,甚至引发不可测的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调到外地去。



老虎离了窝,有的是办法收拾。



同样道理,赵安在安徽卖他几万张大学文凭,也是将买文凭的这帮人与他绑定,只要他赵大人不出事,这帮人就能享受赵大人带给他们的种种优惠。赵大人要出事,这帮人就得跟甘肃那帮冤大头一样白白把银子打了水漂。



这就使赵安在安徽有了一定的“民意”基础,再加上他积极救灾的青天形象,只要他不公开打出反清旗号,安徽的士绅阶层就不会跟他对着干。



如此便有利于赵安同朱珪在安徽的“府院之争”,把朱珪这个巡抚彻底赶走便不再是梦想。



至于老宋担心的治理表现,赵安也没放在心上,就安徽眼下这局面,两三年内他做不出政绩也是应该的,因为大灾之后少说也得缓三年。



一个合格的守土官眼下要做的就是稳定灾区,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于民休养,谈其它的都是空话。



这场大灾下来虽然各地并没有准确数据报到省里,但赵安通过自己调研的地区就能得出一个保守数字,那就是因灾死亡的百姓不会低于二百万,相当于安徽全省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



甚至更多。



只是多到什么地步,没有人知道。



就算赵安下令人口普查,也不会得到真实数据。



时代的限制不会因个人主观思想改变的。



二百万在赵安眼里是天文数字,搁后世可以说是天下震惊的大事,然而在清朝这个死亡数字却是寻常的很,不说顺治、康熙年间,就乾隆年间发生的几次大灾死亡人数都远远超过二百万。



如乾隆八年的华北旱灾就死亡了超过五百万人,天子脚下的京师光热死的百姓就有数万。



有清一代最大的旱灾是一百年后的“丁戊奇荒”,这场同样也是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旱灾导致一千多万人饿死,两千多万人逃离家园。



历次大灾下来,无论是清廷还是地方其实都没有有效应对办法,除了给予适当救济外,只能让时间抚平一切。



故而就算赵安这个藩台无法让安徽的赋税恢复到原先水平,甚至再上一层楼,只要他能稳定灾区,其实都是能吏表现了。



再说他跟朱珪一样都向朝廷奏请免去安徽受灾地区的赋税,如此,在任期间收不上税不也正常么。



表面看捐纳是挖老太爷的墙角,让安徽很多人终身免赋,但换个角度看是安徽自行筹钱解决困境,不用朝廷拨款救济,也是地方官对朝廷的一种“体恤”,更是臣子对皇帝分忧的绝佳表现。



将来安徽这帮清朝的“大学生”是不是被新朝认可文凭,那是将来的事。



赵安觉得起码二十年内不用操这份蛋疼的心。



就算新朝认可前朝的文凭,也没说这个大学文凭可以父死子继嘛。



并且这件事有个阳谋在内。



就是“大学生”们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4)

章节目录

清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傲骨铁心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傲骨铁心并收藏清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