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晚,以当地资格最老的几位边将为首,在襄平城中最豪华的酒楼设下盛宴。



力邀关羽赴宴,名为“为关公接风洗尘,庆贺新罗大捷”。



关羽本不喜应酬,但碍于情面,加之确实需要安抚地方将领。



便带着关平、廖化等少数亲信前往。



宴席之上,觥筹交错。



珍馐美馔流水般呈上,更有乐舞助兴。



辽东将领们极尽奉承之能事,轮番向关羽敬酒。



盛赞其武勇盖世,威震华夏。



此番平定新罗,更是功在千秋。



关羽起初尚自持重,但耐不住众人一再劝进。



加之心中因未能擒获奈解尼师今以及朱桓之事残留的郁结,也需要些许宣泄,便也多饮了几杯。



他酒量本豪,但连日劳累。



加之年岁不饶人,渐渐便有了七八分醉意,面庞酡红。



话语也较平日多了起来,那双丹凤眼虽依旧有神,却也蒙上了一层酒意。



就在宴席气氛最为热烈之时,忽听得外面传来一阵尖锐的铜锣声和惶急的呼喊:



“走水了!走水了!”



“府库!府库方向起火了!”



这一声呼喊,如同冷水泼头。



关羽猛地一个激灵,酒意瞬间醒了大半。



他豁然起身,一把推开身旁还在劝酒的将领,几步冲到窗边。



只见城西方向,夜空被映得一片通红。



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正是府库所在!



“快!随某救火!”



关羽声音嘶哑,带着不容置疑的急怒,一把抓起靠在旁边的青龙刀。



其人虽赴宴,刀亦不离身。



他也顾不得披甲,便大步流星冲下楼去。



关平、廖化等人紧随其后,宴席上一片混乱。



辽东将领们面面相觑,眼神交换着难以言说的意味。



随后也慌忙跟了上去。



府库重地,火势蔓延极快。



冬季天干物燥,加之库中多有皮革、桐油、粮草等易燃之物。



风助火势,烈焰腾空,噼啪作响。



灼人的热浪逼得人难以靠近。



关羽亲临火场,指挥若定。



喝令兵士们就近取水,拆毁周边建筑以隔断火路。



他更是身先士卒,不顾年迈,亲自提起水桶往火上泼洒。



将士们见主帅如此,无不奋力扑救。



直至四更时分,在天降微雪的帮助下,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才被彻底扑灭。



原本巍峨的府库建筑,



此刻已化为一片冒着青烟的断壁残垣,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气味。



天色微明,主簿带着几名书吏,在灰烬与积水中艰难地点验损失。



良久,主簿面色沉重地来到关羽面前。



躬身禀报,声音带着颤抖:



“启禀关公……经初步清点,府库内存放之刀枪箭矢、铠甲盾牌,十损七八。”



“备用粮秣、草料,几乎焚毁一空……损失……损失惨重啊!”



关羽站在废墟之前,浑身沾满烟灰与水渍,原本酡红的脸色此刻变得铁青。



他望着眼前的惨状,丹凤眼中怒火熊熊,几乎要喷薄而出。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电。



扫过身后那些垂手而立、神色各异的辽东将领,声音如同寒冰:



“查!给某一查到底!此火因何而起?”



“是意外失火,还是有人故意纵火,意图掩盖什么?!”



辽东官员们早有准备。



不过半日,几名管理府库的低级文吏和守库老卒便被推了出来。



他们跪在关羽临时理事的厅堂前,磕头如捣蒜。



一口咬定是因天寒取暖,不慎打翻火盆,引燃了堆放的杂物,最终酿成大祸。



他们涕泪交加,自称“一时失察,罪该万死,甘愿受罚”。



关羽何等人物,岂会轻易相信这等说辞?



他锐利的目光在那几名“替罪羊”和后面几位眼神闪烁的辽东高级将领脸上来回扫视,心中疑窦丛生。



这火起得太过巧合。



偏偏在他欲查库之时,偏偏在他醉酒之际。



这几人的供词看似合理,却总透着一股刻意与统一。



“关公。”



廖化悄悄靠近,低声劝道。



“火势已灭,损失虽重。”



“所幸未波及其他民宅,亦无人员伤亡。”



“观此几人供词,或许……或许真是一时疏忽所致。”



“辽东地处边陲,管理难免疏漏。”



“日后加强监管,严防此类事端再发便是。”



他话语委婉,但意思明确。



不希望关羽深究下去,以免牵涉太广。



引发辽东军系更大的动荡,于稳定不利。



王平也在一旁微微点头,示意此事水深。



关羽眉头紧锁,右手无意识地捻着长髯,心中权衡。



他自然看得出廖化等人的维护之意,也明白辽东军系内部利益纠缠,牵一发而动全身。



若强行彻查,未必能揪出真正的幕后黑手



反而可能打草惊蛇,甚至逼反这些地头蛇,于边境安宁大为不利。



可不查,这口气又如何咽得下?



军国重器,岂容如此糟蹋?



就在他沉吟未决、内心天人交战之际。



突然,



城楼上示警的号角声凄厉地响起,打破了襄平城清晨的宁静!



“报——!”



一名哨探满身雪花,连滚带爬地冲进厅堂。



“启禀关将军!大批鲜卑游骑出现在城北三十里外。”



“正在袭击我边境屯堡,掳掠人口牲畜!”



军情如火!



府库失火之事瞬间被抛诸脑后。



关羽猛地站起,脸上所有犹豫一扫而空。



取而代之的是久经沙场的冷峻与杀伐决断:



“众将听令!随某登城观敌!”



“成廉、曹性!速率本部骑兵,出城迎击。”



“务必将来犯之敌击溃,救回被掳百姓!”



“得令!”



成廉、曹性二将抱拳领命。



转身大步而出,甲胄铿锵。



他们皆是当年吕布麾下并州狼骑出身,勇猛善战。



投效汉室后,被安置在辽东,以其剽悍震慑边陲。



关羽在关平、廖化等人簇拥下,迅速登上襄平北门城楼。



极目远眺,但见雪原之上,烟尘滚滚。



约有数百鲜卑骑兵,如同狼群般,正围绕着几处汉军边境的哨所和屯田点纵马驰骋。



弯弓搭箭,不时有零星的箭矢射向戍堡。



更有一些骑兵下马,驱赶着抢来的牛羊。



捆绑着俘获的汉民,呼哨着准备撤退。



然而,他们的好景不长。



襄平城门洞开,



成廉、曹性率领的辽东铁骑如同决堤的洪流,汹涌而出。



这些辽东骑兵久驻边塞,与胡人交战经验丰富。



虽军纪或许松弛,但战斗力却是在常年厮杀中磨砺出来的。



他们队形并不十分严整,却带着一股野性的彪悍。



马蹄踏碎冰雪,如同旋风般直扑鲜卑游骑。



鲜卑人显然没料到汉军反应如此迅速,且出击的骑兵如此骁勇。



短暂的接触后,鲜卑游骑便陷入了劣势。



辽东骑兵利用娴熟的骑射技术与配合。



分割、包抄、冲撞,箭矢如雨,马刀翻飞。



直杀得鲜卑人丢盔弃甲。



留下数十具尸体和抢来的部分物资、人口,便狼狈不堪地向北逃窜。



汉军追出十余里,斩获不少,方才收兵回城。



站在城头的关羽,将这场短暂而激烈的边境冲突尽收眼底。



他看到辽东骑兵在野战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同于中原禁军的、带着血性与剽悍的战斗力、



不禁微微颔首,丹凤眼中流露出一丝激赏。



他侧首对陪同在旁的将领张虎道:



“辽东将士,果然骁勇善战,名不虚传。”



“于野战之中,竟有如此锐气。”



张虎拱手,语气带着边军特有的豁达与一丝无奈:



“……将军谬赞了。”



“身处此等四战之地,四面皆敌,若不玩儿命,便只能等死。”



“弟兄们也是被逼出来的。”



不久,成廉、曹性得胜回城,上城楼复命。



关羽亲自为他们斟上热酒,慰劳道:



“二位将军辛苦了!今日一见,方知辽东铁骑之雄风!”



“来,满饮此杯,以贺胜绩!”



二将谢过,一饮而尽。



关羽放下酒杯,神色转为疑惑,问道:



“……某有一事不明。”



“据某所知,自李相定策,朝廷与鲜卑大部关系尚算和睦,互通关市。”



“为何今日还会有成建制的鲜卑骑兵,敢于公然犯我边境,掳掠生事?”



曹性抹了把嘴边的酒渍,嘿然一笑,解释道:



“……将军有所不知。”



“朝廷与鲜卑王庭和睦,那是上头的事。”



“底下这些部落,散居草原,各自为政,哪有那么听话?”



“今日来的,不过是些小部落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打着捞一票就走的算盘。”



“两国高层嘛,只要大规模的战事不起,关市贸易照旧。”



“对这些小规模的摩擦,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也管不过来。”



关羽追问:



“可知方才那队鲜卑骑兵,属于哪个部落?”



曹性略一思索,答道:



“看其旗号与装束,像是索头部的拓跋氏的人。”



“他们族长名叫拓跋力微,年纪不大,手段却狠。”



“前些日子还带人抢了一批从中原往草原贩运的绸缎和茶叶,气焰嚣张得很。”



“听说如今在他麾下,能拉弓射箭的勇士,已有六万之众。”



“在草原上是一股不小的势力了。”



“拓跋力微?控弦六万?”



关羽眉头微蹙,“如此势力,屡屡犯边,朝廷竟未加追究?”



一旁的张虎接口道:



“将军,李相执政,力主与民休息,鼓励商贾。”



“对这草原贸易,亦是持开放之态。”



“商队往来,利益巨大,难免与当地部落产生冲突。”



“草原人抢我们的,我们边境的豪强、军将,有时也会组织人手,去草原‘捞回来’。”



“这些事儿,相较于每年巨额的关税和贸易利润,都算是小打小闹。”



“只要不闹得太大,不影响主要商路的畅通。”



“朝廷……大抵是不会过分干预的。”



“毕竟,真要兴师问罪,劳师动众,耗费钱粮,未必划算。”



关羽听完,默然良久。



他望着城外苍茫的雪原,那里刚刚经历了一场流血的冲突。



此刻却已恢复平静,唯有风中还隐约带着一丝血腥气。



他想起被烧毁的府库,想起辽东军将们那闪烁的眼神。



想起鲜卑游骑的来去如风,想起朝廷对边贸纠纷的默许态度……



这一切,



与他所熟悉的中原、与他所秉持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战争理念,是如此不同。



这边疆之地,似乎自有其一套混乱而现实的生存法则。



他最终没有再追问下去,也没有再提彻查府库失火之事。



那场大火,仿佛也随着鲜卑人的退去,被暂时搁置在了寒冷的北风之中。



只是,在他深邃的眼眸底处,一丝难以言喻的忧虑。



如同这辽东的阴云,悄然凝聚,挥之不去。(3/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