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天子形同虚设。”



“乃至有楚庄王问鼎之轻重!”



“分封之制,实乃双刃之剑。”



“非但不能永保太平,反而可能孕育割据之祸根!”



李仪聪颖,一点即透,恍然道:



“父亲是担忧,若将新罗分封出去,短期内或可安宁。”



“然时日一久,其地必成独立之国。”



“更甚者,若其国力强盛。”



“未必不会西向而望,反成中原之心腹大患?”



“然也!”



李翊赞许地点头,“如今国家体制,尚不具备完全掌控万里疆域之能力。”



“强行吞并,或假手分封,皆非善策。”



“权力之稳固,并非仅靠一纸诏书或血脉联系便可高枕无忧。”



他似是被勾起了谈兴,目光变得深邃,对诸葛亮道:



“孔明,今日老夫便再多言几句。”



“权力,从某种意义而言,其继承的并非实物。”



“而是一种‘关系’。”



“譬如君臣、上下、主从、乃至盟友之关系。”



“关系,是需要人与制度去不断经营、维护的。”



“若继任者能力不济,或制度崩坏。”



“则前人缔结之关系网络,便如沙上筑塔,顷刻可倾。”



“故而,权力之传承,绝非稳固,甚至可谓脆弱。”



“认为打下疆土,担心无法直接统治,便可简单地分封出去。”



“以为从此便是王室固有领土,子孙永享……”



“此念,实是过于天真了。”



诸葛亮听得心神震动,只觉李翊这番关于权力本质的论述,前所未闻。



却又直指核心。



他起身,郑重一揖:



“相爷洞悉世情,目光如炬,亮……受教了!”



“每每与相爷交谈,皆感自身见识之浅薄。”



李翊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转而问道:



“罢了,此事既已决断,便尽力为之。”



“对了,刘琰一案,后续处置可曾妥当?”



诸葛亮收敛心神,答道:



“回相爷,经廷尉审理,其家产已尽数抄没,眷属除胡氏外业全部流放。”



“一应手续,皆已办妥。”



“嗯。”



李翊颔首,“老夫已向陛下请旨,将刘琰之名,自凌烟阁功臣谱中移除。”



诸葛亮闻言,面露迟疑:



“相爷,此举……是否再斟酌?”



“刘琰毕竟是先帝宠臣,当年亦是先帝力保,方得跻身凌烟阁二十八臣之列。”



“骤然移除,恐惹物议,亦恐有伤先帝颜面……”



李翊神色淡然,语气却不容置疑:



“凌烟阁,乃旌表功勋、垂范后世之所,非凭恩宠可居。”



“刘琰德不配位,才不称职。”



“晚年更行止狂悖,自取其祸。”



“留其名于其上,非但不能增辉,反污阁中清誉。”



“此事,吾意已决。”



诸葛亮见李翊态度坚决,知不可强劝,只得应下:



“既如此,亮遵命便是。”



他又想起一事,“然,刘琰既去,凌烟阁便空出一位。”



“相爷以为,当以何人补之?”



侍立一旁的李仪心中暗动。



她深知,当年评选凌烟阁功臣时。



诸葛亮因卷入一场政治风波,虽功绩卓著,却遗憾未能入选。



如今父亲执意移除刘琰,空出此位。



莫非是特意为诸葛叔父所留?



以诸葛叔父如今之地位、功勋,补入凌烟阁,实至名归。



然而,李翊的回答却出乎她的意料。



李翊沉吟片刻,缓缓道:



“此位……暂且空置吧。”



“空置?”



诸葛亮微感讶异。



“不错。”



李翊目光扫过诸葛亮,又似望向虚空。



“凌烟阁之位,非是寻常官职,不可轻授。”



“留此一席,悬而未决。”



“正可激励后来者奋发向上,以不朽功业相期许。”



“待他日,真有功盖当时、德孚众望者,再行补入。”



“如此,方显此位之尊荣。”



诸葛亮闻言,顿时明白了李翊的深意。



这空悬的一位,并非为某个人预留。



而是作为一个象征,一个目标,激励天下臣工为国效力,争立殊勋。



他心中对李翊的远见与公心,更是佩服不已,躬身道:



“相爷深意,亮明白了。”



“如此安排,甚善。”



李仪在一旁,也暗自点头,佩服父亲思虑之周详。



正当此时,忽闻府外侍从高声禀报:



“启禀相爷,大将军关羽,在府外求见!”



李翊与诸葛亮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讶异。



关羽此时来访,所为何事?



侍从禀报声刚落,李翊与诸葛亮对视一眼。



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讶异与了然。



关羽此时来访,目的不言而喻。



“快请云长进来。”



李翊放下筷子,整理了一下衣袍。



片刻,关羽龙行虎步而入。



他虽年过半百,鬓角已染霜华。



然身姿依旧挺拔如松,面如重枣。



丹凤眼开阖之间,不怒自威。



他先向李翊郑重行礼:



“玉公。”



又对诸葛亮拱手:



“孔明先生。”



李翊含笑示意:



“云长不必多礼,来得正好。”



“坐下尝尝这古董羹,驱驱春寒。”



关羽却摇了摇头,神色肃然,毫无寒暄之意:



“多谢玉公美意,然关某心有所念,食不甘味。”



他目光炯炯,直视李翊与诸葛亮,开门见山道:



“关某此来,只为一事。”



“朝廷决议征伐新罗,关某不才,愿请为大军主将。”



“提一旅之师,东平蛮夷,扬我汉室天威!”



此言虽在预料之中,然听关羽亲口说出,李翊与诸葛亮心中仍是微微一沉。



关羽性如烈火,刚而自矜。



且年事已高,更兼其身份特殊,实非远征新罗的绝佳人选。



李翊尚未开口,诸葛亮已率先劝道:



“云长兄忠勇之心,天地可鉴。”



“然,征伐新罗,路途遥远。”



“环境险恶,非比中原战事。”



“兄年事已高,宜在朝中坐镇,颐养天年。”



“何必亲冒矢石,受那风霜之苦?”



“况且,”他语气转为深沉,“兄乃国之柱石,大将军之位尊崇无比。”



“万一远征有所闪失,于国于军,皆是不可承受之损失。”



“还请云长兄三思。”



李翊亦缓缓点头,接口道:



“……孔明所言,亦是老夫之忧。”



“云长之功勋,已彪炳史册,位极人臣。”



“封公拜将,荣宠已极。”



“此番征新罗,纵然大胜,于兄之爵禄名位,亦无太多增益。”



“然,沙场之事,瞬息万变。”



“若有差池,则半世英名,恐有损折。”



“此得失之间,还望云长细加权衡。”



侍立一旁的李仪也轻声劝道:



“关二叔,诸葛叔父与父亲所言在理。”



“新罗乃苦寒蛮荒之地,瘴疠横行。”



“侄女听闻,公孙续将军前次失利,亦与气候不适有关。”



“您年事已高,身子骨要紧,实在不宜亲赴险地。”



关羽听罢众人劝阻,抚髯大笑,声震屋瓦:



“哈哈哈!二位先生,贤侄女。”



“尔等所虑,皆是从利害得失计较。”



“然关某乃一介武夫,心思纯粹。”



“只知为国效命,为君分忧!”



“功名利禄,于关某而言,不过浮云耳!”



“但求驰骋沙场,马革裹尸,方不负男儿平生之志!”



他笑声渐歇,丹凤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与决绝,语气变得沉凝:



“如今,大哥……先帝已然仙去。”



“汉室江山,托付于陛下与诸公。”



“关某每每思及当年桃园结义,与大哥、三弟共誓匡扶汉室之情景。”



“常感岁月蹉跎,功业未竟。”



“此身既属国家,自当竭尽全力。”



“为大哥所遗之江山社稷,再尽绵薄之力!”



“若能以这垂老之躯,最后再为大汉开疆拓土,震慑不臣。”



“则关某纵死沙场,亦觉幸甚,快哉!”



“何虑年迈,何惧险远?”



一番话语,慷慨激昂,充满了武人的纯粹与对故主、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李翊、诸葛亮、李仪闻言,无不为之动容。



李仪更是眼圈微红,暗叹关将军真忠义之士也。



然而,诸葛亮虽心有所感,却仍保持着理智。



他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不容有失,再次劝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