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公孙续上书洛阳朝廷。



那份极力渲染新罗“悖逆”、为己开脱的奏章,如同在平静的洛阳朝堂投下了一块巨石。



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



未央宫内,刘禅手持奏疏,脸色阴沉。



阶下文武百官,更是群情激愤。



“陛下!新罗蕞尔小邦,竟敢袭击天兵。”



“致使公孙将军损兵折将,此乃藐视天威,罪同谋逆!”



“若不严惩,何以震慑四夷?”



“天朝上国之尊严,岂容蛮夷践踏?”



“臣请陛下发大兵,踏平新罗,擒其伪王。”



“献俘阙下,以正视听!”



“区区新罗,忘恩负义至此!”



“若不加以膺惩,日后西域、南海诸藩,岂非皆可效仿?”



“宗主体统,将荡然无存!”



声讨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几乎要将殿顶掀翻。



强烈的民族自尊与天朝优越感,在此刻化作了熊熊燃烧的怒火。



要求以血与火来洗刷这被视为奇耻大辱的失败。



刘禅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震惊与怒意。



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语的内阁首相诸葛亮:



“丞相,群臣之意,皆主征伐。”



“不知丞相……以为如何?”



诸葛亮手持羽扇,眉宇间凝结着一丝化不开的忧虑。



他出列躬身,声音沉稳却带着明显的审慎:



“陛下,诸公之愤,臣能体会。”



“然,征伐之事,关乎国运,不可不慎。”



“新罗远在辽东之外,乃域外蛮荒之地。”



“其民未化,其地贫瘠。”



“若要跨海远征,其间耗费之钱粮,恐远超寻常。”



他顿了顿,详细剖析道:



“大军出动,需粮秣、军械、舟船、民夫。”



“自中原转运至辽东,陆路迢迢,损耗已巨。”



“再由辽东跨海至新罗,风波险恶,损耗更甚。”



“计算下来,恐十石粮秣,运至军前,不足三四。”



“此等消耗,于国于民,皆是沉重负担。”



“且新罗地形复杂,气候苦寒,公孙续前番失利,已见一斑。”



“臣非怯战,实乃虑及国力民力,恐得不偿失。”



话音刚落,立刻有激进的官员出言反驳:



“丞相此言差矣!天朝威严,重于泰山!”



“岂能因耗费钱粮,便容忍藩属如此羞辱?”



“若事事皆以钱粮计较,国威何在?颜面何存?”



“莫非丞相之意,是要我天朝忍下这口恶气,任由新罗蛮夷嚣张不成?”



众臣现在只想着泄愤。



至于钱粮?



反正也不用他们出,都是老百姓出。



实在不行,多加点税,苦一苦人民也就是了。



反正老百姓一听说国家打了胜仗,就会暂时忘记自己生活的苦难。



诸葛亮摇头,耐心解释道:



“……非是隐忍。”



“然,目前所知种种,皆出自公孙续一面之辞。”



“其奏章之中,于汉军在新罗之作为,语焉不详。”



“于战事失利之缘由,亦多推诿。”



“真相究竟如何,尚未可知。”



“臣意,当先遣得力干员,速往辽东。”



“详查此事来龙去脉,核实情由,再行决断。”



“若新罗果真无端挑衅,背信弃义,届时再兴问罪之师,亦不为迟。”



“如此,方不失朝廷明察秋毫、不枉不纵之态。”



此时,左相庞统迈步出列。



他素以奇谋善断著称。



此刻面色凝重,声音铿锵:



“孔明之虑,虽合情理。”



“然统以为,不可行也!”



他面向刘禅及众臣,朗声道:



“无论真相细节如何,新罗军队攻击我天朝官兵。”



“致使我军伤亡惨重,狼狈撤回,此乃铁一般之事实,无可辩驳!”



“仅此一条,便是十恶不赦之大罪!”



“若对此等行径,朝廷仍要先调查,再议处,四夷藩邦将如何看待?”



“彼等必以为天朝外强中干,可欺可侮!”



“届时,边患频仍,永无宁日!”



他目光转向诸葛亮,语气深沉:



“孔明,更有一节,汝需慎思。”



“如今我大汉一统,国势日隆。”



“民心士气,皆以天朝上国自居,自信磅礴。”



“若让天下百姓知晓,我王师在域外受此大辱。”



“而朝廷竟迟迟不予雷霆反击,汹汹民意,将如何安抚?”



“届时,民间物议沸腾,指责朝廷软弱,恐非你我所能压制!”



“为大局计,为维系国人之信心与朝廷之威信。”



“此战,不得不发!”



“且需速发,以彰天讨!”



庞统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敲在诸葛亮心头。



他深知庞统所言非虚。



民族情绪如同一把双刃剑。



可凝聚国力,亦可反噬自身。



在如此高涨的“天朝”意识下,朝廷若表现出一丝“软弱”,必将承受巨大的内部压力。



诸葛亮沉吟良久,殿内寂静无声,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他脑海中飞速权衡着利弊:



远征的巨大消耗与未知风险,维护国威、安抚民意的迫切需求。



最终,



他暗叹一声,知道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已无更优选择。



他抬起头,目光恢复坚定,向刘禅躬身道:



“陛下,庞士元所言,老成谋国,深谙时势。”



“臣……附议。”



“当发兵征讨新罗,问其袭击天兵、藐视朝廷之罪!”



“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需即刻着手,周密筹备。”



“以期明年开春,水陆并进,一举克定!”



刘禅见诸葛亮也同意用兵,顿时精神一振,拍案道:



“好!便依二相之意!”



“着内阁即日拟定方略,统筹全国粮秣军械,调集精锐。”



“臣,诸葛亮,领旨谢恩!”



诸葛亮肃然接旨。



朝议散去,征伐的机器开始隆隆启动。



诏令飞传各州郡,催促粮草集结。



兵员调动,舟船建造。



然而,回到丞相府的诸葛亮,心中却并无多少胜券在握的喜悦。



反而被一层深重的忧虑所笼罩。



他独坐书房,对着巨大的疆域图。



目光在新罗与洛阳之间漫长的补给线上徘徊,越看越是心惊。



那种劳师远征、国力透支的隐忧,始终挥之不去。



“或许……我该再去请教相爷。”



诸葛亮思忖着,起身便往已致仕的李翊府邸而去。



相府内,温暖如春。



李翊正围坐在一个造型奇特的铜制“鸳鸯锅”前。



锅内红白汤底翻滚,香气四溢。



他见诸葛亮来访,毫不意外,笑着招手:



“孔明来了?来得正好,尝尝这新弄的‘古董羹’,驱驱寒气。”



诸葛亮无心饮食,但见李翊兴致颇高,只得依言坐下。



他将朝中决议以及自己内心的忧虑,向李翊和盘托出。



李翊听完,并未立即评论。



而是夹起一片薄肉,在翻滚的汤中涮了涮。



蘸了酱料,缓缓送入口中。



细细品味后,方放下筷子,轻叹一声:



“此事,亦在老夫预料之中。”



“国人自信膨胀,视四方如无物。”



“热衷于开疆拓土,彰显武功。”



“然,却鲜有人深思,打下来之后,如何治理?”



“以目前之行政效率,莫说新罗。”



“便是对辽东、乐浪,亦多是羁縻而已。”



“中枢政令,几难直达。”



“若再拿下新罗,万里之遥,鞭长莫及。”



“朝廷如何实行有效管辖?”



“徒耗国力,得一虚名。”



“甚至可能遗患后世,此非智者所为也。”



诸葛亮深以为然,叹道:



“相爷所言,正是亮所忧者。”



“然则,如今势成骑虎,不得不发矣。”



一旁侍奉的李翊爱女李仪,聪慧过人,闻言忍不住插话道:



“父亲,诸葛叔父,既然朝廷难以直接管辖。”



“何不效仿上古周室,行分封之制?”



“将新罗之地,分封于某位皇子或宗室,使其为屏藩,镇守东疆。”



“如此,岂非两全?”



李翊闻言,不由莞尔,看向女儿:



“仪儿此想,倒也有趣。”



“然,汝可知。”



“那新罗乃蛮荒苦寒之地,将其分封于皇子,与贬谪何异?”



“皇子心中,岂无怨望?”



“此其一也。”



他语气转为深沉,“其二,即便皇子甘愿就封,效仿周室……”



“然,周室分封之诸侯,初时固然拱卫王室。”



“然数代之后,诸侯势大,视周室为何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