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58章 此岛乃我先辈流血打下之疆土,法理、情理皆属中华!
好的战略纵深。
而夷州的地理位置,更是类似于东南沿海卫星一样的存在。
“拱卫沿海?”
杨仪对李翊这个论调,忍不住出声质疑。
“相爷,我大汉水师纵横江河,威震四海。”
“如今海晏河清,何处需要一蛮荒岛屿来拱卫?”
“此岂非画蛇添足乎?”
“是啊,相爷是否过虑了?”
“海外蛮夷,焉能威胁我天朝海疆?”
众臣议论纷纷,皆露不解之色。
唯有诸葛亮,羽扇微顿,眼中闪过一丝惊疑不定的光芒
他紧紧盯着李翊,试探着问道:
“相爷之意……莫非是担忧。”
“未来可能会有……来自海外之威胁?”
此言一出,满殿皆寂!
随即,不少大臣脸上露出匪夷所思甚至觉得荒谬的神情。
海外威胁?
茫茫大海,波涛汹涌。
除了些许零星海寇,还能有何威胁?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一片质疑的目光中,李翊却缓缓点头,语气缥缈而坚定:
“海外之事……未可知也。”
“然,防患于未然,乃立国之本。”
他不再纠缠于虚无缥缈的未来威胁,转而具体阐述。
“即便不论远虑,单说近益。”
“夷州据东海之要冲,控南北之航道。”
“得其地,则我水师有了前出大洋之跳板,商船有了避风补给之中继。”
“其地虽现下蛮荒,然山林茂密,土地肥沃。”
“若善加经营,亦可成为鱼米之乡,缓解东南人口压力。”
“此乃实利也。”
他看向诸葛亮,回应其关于失控的担忧:
“至于孔明所虑,将来中原遭逢动荡,夷州或会失控……”
“此事,老夫岂能不知?”
“然,难道因噎废食?”
“我辈所能为者,乃是在国力鼎盛之时。”
“将此战略要地,纳入华夏版图。”
“确立统治之基,留下法理之据!”
“即便将来一时失控,亦要让我华夏子孙后世皆知——”
“夷州,乃中华自古之疆土,不容分裂!”
“至于收复之事,”
他语气沉凝,带着一种对后人的无限期许。
“则需相信后人之智慧与魄力!”
“我辈之责,在于开其端,奠其基!”
诸葛亮听着李翊这番前所未闻的宏大叙事,眼中光芒闪烁。
显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他喃喃道:
“相爷之意……竟认为在未来。”
“海上之舰队,其重要性将堪比甚至超越陆师?这……”
“大海,浩瀚无垠,蕴藏着无穷之机遇,亦可能潜藏着未知之风险。”
李翊意味深长地道,“于我辈而言,大海或显遥远陌生。”
“然正因其遥远,更需心存敬畏。”
“正因其陌生,更需拥有搏击风浪、守护海疆之力量!”
“岂可因目力所不及,便高枕无忧,视万里海疆为坦途?”
御座上的刘禅,虽未能完全理解李翊与诸葛亮对话中深远的含义。
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一点:——
相父决心已定,要取夷州!
他当即表态:
“相父深谋远虑,非朕所能及!”
“既然相父认为夷州如此重要,朕必全力支持!”
“剿灭孙氏,收夷州入版图!”
“善!”
李翊颔首,随即目光转向一旁因局势逆转而目瞪口呆的朱应。
“朱应,汝熟悉夷州地理水文,又与孙氏内部多有接触。”
“此次进军夷州,路线规划、情报搜集等务。”
“便由汝牵头负责,务必详尽周密!”
朱应本已绝望,万没想到峰回路转。
自己不仅劝动了朝廷出兵,更被委以如此重任!
他激动得浑身颤抖,涕泪交加,连连叩首:
“罪臣朱应,谢陛下隆恩!谢相爷信任!”
“定当竭尽驽钝,效犬马之劳,以报天恩!”
就在朝廷上下因李翊一席话而转向,开始筹备跨海东征事宜之际。
殿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鸿胪寺官员手持一封插着羽毛的加急文书。
疾步入内,高声禀报:
“陛下!八百里加急!”
“辽东乐浪郡守张虎急奏!”
“我朝藩属新罗国,遣使告急。”
“称其国正遭海外倭国大举入侵,情势危急,恳请天朝速发援兵庇护!”
此言一出,刚刚平静下来的朝堂再次哗然!
与征伐孤悬海外的夷州不同,对于救援藩属新罗。
满朝文武几乎瞬间达成了一致。
天朝上国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此刻占据了上风。
“陛下!新罗乃我大汉藩属。”
“岁岁朝贡,恭顺有加。”
“今遭蛮夷侵凌,天朝若坐视不理,岂不令四方藩邦心寒?”
“倭国撮尔小邦,竟敢犯我天威,侵我属国,必须严惩!”
“臣请陛下速发辽东精兵,跨海救援新罗,扬我国威于域外!”
群情激昂,纷纷要求先行救援新罗,夷州之事似乎可以暂缓。
刘禅见众意如此,不由再次看向李翊,询问道:
“相父,您看这……”
李翊眉宇间那“川”字纹路愈发深刻,显然内心在进行激烈的权衡。
他目光扫过群情激愤的众臣,又似透过他们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最终,他几不可闻地轻叹一声,语气带着一丝无奈与决断:
“……也罢。”
“新罗求援,关乎宗主威信,不可不应。”
“那便……先援新罗,再图夷州。”
朝议散去,众臣各怀心思离去。
诸葛亮刻意放缓脚步,待众人走得远了,方与李翊并肩而行。
“相爷,”
诸葛亮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探究。
“今日朝堂之上,您言我等眼界有局限。”
“亮回去后深思,自觉已将目光放至未来二百年。”
“依亮推演,二百年内,夷州之于中土。”
“恐仍难提供相爷所言之‘战略作用’。”
“不知相爷所言之‘长远’,究竟远至何时?”
李翊停下脚步,望向宫墙外辽阔的天空,缓缓吐出一句:
“若将目光……放至两千年后呢?”
“两……两千年?!”
诸葛亮纵然智计超群,闻此亦不由浑身一震,愕然当场!
这已完全超出了他所能想象的极限!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
“未来之变局,非我等今日所能尽窥。”
李翊语气沉凝,“然,老夫可断言。”
“夷州之战略地位,随时间推移,只会愈发重要!”
“我非不知今日取之,他日或失。”
“然,取之,便是留下印记,埋下种子!”
“要让后世子孙皆知,此岛乃我先辈流血打下之疆土。”
“法理、情理皆属中华!”
“纵有波折,此念不可移!”
“此即我辈为后人所能做之事!”
诸葛亮怔怔地看着李翊,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位亦师亦友的巨擘。
良久,他深深一揖:
“相爷之深意,亮……今日方悟。”
“是为子孙万代计,非为一时得失论。”
李翊微微颔首,转而谈及新罗之事:
“至于救援新罗,亦非全无益处。”
“倭国……朝廷对其知之甚少。”
“借此机会,或可窥其虚实,加强我与海外诸国之联系。”
“开阔眼界,总非坏事。”
诸葛亮闻言,心中一动。
想起李翊一直以来力主开拓海贸、加强对外往来之举,不由试探问道:
“相爷似乎……对海外之事,格外执着?”
“莫非海外,有何令相爷如此着迷之物?”
他心中甚至闪过一丝念头。
莫非位极人臣、年事已高的李相爷,亦如当年始皇般。
暗存探寻海外仙山、求取长生之念?
李翊何等人物,立时看穿诸葛亮心思。
他不由莞尔,调侃道:
“孔明啊孔明,莫非以为老夫欲效徐福故事,求那虚无缥缈之长生药否?”
他收敛笑容,正色道:
“老夫所望者,乃欲打破国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之固步自封!”
“要让世人知晓,海外亦有广袤天地。”
“奇异物产,迥异文明!”
“知己知彼,方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若一味沉醉于中央之国之旧梦,终有一日,会为时代所弃!”
诸葛亮心神再震:
“相爷……此亦是为那‘两千年后’之未来着想吗?”
“是否……太过遥远了?”
“确实遥远,远超常人想象。”
李翊坦然承认,目光却依旧坚定。
“老夫亦不奢望能于朝夕之间改变世人之观念。”
“然,重要的是,先将此‘重海’、‘开眼’之思想种子,埋植下去。”
“待以时日,沐浴风雨,总能生出根芽。”
“这,便是我辈能为后世所做之另一件事了。”
言罢,李翊不再多言。
拄着拐杖,缓步向宫外走去。
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射在汉白玉的台阶上。
那背影虽略显佝偻,却仿佛承载着一个跨越千年的沉重梦想。
诸葛亮驻足原地,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
心中波澜起伏,久久无法平静。
他隐隐感觉到,李翊今日所言所行。
正在为这个庞大的帝国,悄然指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方向。
或许在李翊这样的思想浪潮的带动下。
华夏子民,未来可能真的会在海外寻求一方道路也说不定。
但那皆是后来之事了。
……(3/3)
而夷州的地理位置,更是类似于东南沿海卫星一样的存在。
“拱卫沿海?”
杨仪对李翊这个论调,忍不住出声质疑。
“相爷,我大汉水师纵横江河,威震四海。”
“如今海晏河清,何处需要一蛮荒岛屿来拱卫?”
“此岂非画蛇添足乎?”
“是啊,相爷是否过虑了?”
“海外蛮夷,焉能威胁我天朝海疆?”
众臣议论纷纷,皆露不解之色。
唯有诸葛亮,羽扇微顿,眼中闪过一丝惊疑不定的光芒
他紧紧盯着李翊,试探着问道:
“相爷之意……莫非是担忧。”
“未来可能会有……来自海外之威胁?”
此言一出,满殿皆寂!
随即,不少大臣脸上露出匪夷所思甚至觉得荒谬的神情。
海外威胁?
茫茫大海,波涛汹涌。
除了些许零星海寇,还能有何威胁?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在一片质疑的目光中,李翊却缓缓点头,语气缥缈而坚定:
“海外之事……未可知也。”
“然,防患于未然,乃立国之本。”
他不再纠缠于虚无缥缈的未来威胁,转而具体阐述。
“即便不论远虑,单说近益。”
“夷州据东海之要冲,控南北之航道。”
“得其地,则我水师有了前出大洋之跳板,商船有了避风补给之中继。”
“其地虽现下蛮荒,然山林茂密,土地肥沃。”
“若善加经营,亦可成为鱼米之乡,缓解东南人口压力。”
“此乃实利也。”
他看向诸葛亮,回应其关于失控的担忧:
“至于孔明所虑,将来中原遭逢动荡,夷州或会失控……”
“此事,老夫岂能不知?”
“然,难道因噎废食?”
“我辈所能为者,乃是在国力鼎盛之时。”
“将此战略要地,纳入华夏版图。”
“确立统治之基,留下法理之据!”
“即便将来一时失控,亦要让我华夏子孙后世皆知——”
“夷州,乃中华自古之疆土,不容分裂!”
“至于收复之事,”
他语气沉凝,带着一种对后人的无限期许。
“则需相信后人之智慧与魄力!”
“我辈之责,在于开其端,奠其基!”
诸葛亮听着李翊这番前所未闻的宏大叙事,眼中光芒闪烁。
显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他喃喃道:
“相爷之意……竟认为在未来。”
“海上之舰队,其重要性将堪比甚至超越陆师?这……”
“大海,浩瀚无垠,蕴藏着无穷之机遇,亦可能潜藏着未知之风险。”
李翊意味深长地道,“于我辈而言,大海或显遥远陌生。”
“然正因其遥远,更需心存敬畏。”
“正因其陌生,更需拥有搏击风浪、守护海疆之力量!”
“岂可因目力所不及,便高枕无忧,视万里海疆为坦途?”
御座上的刘禅,虽未能完全理解李翊与诸葛亮对话中深远的含义。
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一点:——
相父决心已定,要取夷州!
他当即表态:
“相父深谋远虑,非朕所能及!”
“既然相父认为夷州如此重要,朕必全力支持!”
“剿灭孙氏,收夷州入版图!”
“善!”
李翊颔首,随即目光转向一旁因局势逆转而目瞪口呆的朱应。
“朱应,汝熟悉夷州地理水文,又与孙氏内部多有接触。”
“此次进军夷州,路线规划、情报搜集等务。”
“便由汝牵头负责,务必详尽周密!”
朱应本已绝望,万没想到峰回路转。
自己不仅劝动了朝廷出兵,更被委以如此重任!
他激动得浑身颤抖,涕泪交加,连连叩首:
“罪臣朱应,谢陛下隆恩!谢相爷信任!”
“定当竭尽驽钝,效犬马之劳,以报天恩!”
就在朝廷上下因李翊一席话而转向,开始筹备跨海东征事宜之际。
殿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鸿胪寺官员手持一封插着羽毛的加急文书。
疾步入内,高声禀报:
“陛下!八百里加急!”
“辽东乐浪郡守张虎急奏!”
“我朝藩属新罗国,遣使告急。”
“称其国正遭海外倭国大举入侵,情势危急,恳请天朝速发援兵庇护!”
此言一出,刚刚平静下来的朝堂再次哗然!
与征伐孤悬海外的夷州不同,对于救援藩属新罗。
满朝文武几乎瞬间达成了一致。
天朝上国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此刻占据了上风。
“陛下!新罗乃我大汉藩属。”
“岁岁朝贡,恭顺有加。”
“今遭蛮夷侵凌,天朝若坐视不理,岂不令四方藩邦心寒?”
“倭国撮尔小邦,竟敢犯我天威,侵我属国,必须严惩!”
“臣请陛下速发辽东精兵,跨海救援新罗,扬我国威于域外!”
群情激昂,纷纷要求先行救援新罗,夷州之事似乎可以暂缓。
刘禅见众意如此,不由再次看向李翊,询问道:
“相父,您看这……”
李翊眉宇间那“川”字纹路愈发深刻,显然内心在进行激烈的权衡。
他目光扫过群情激愤的众臣,又似透过他们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最终,他几不可闻地轻叹一声,语气带着一丝无奈与决断:
“……也罢。”
“新罗求援,关乎宗主威信,不可不应。”
“那便……先援新罗,再图夷州。”
朝议散去,众臣各怀心思离去。
诸葛亮刻意放缓脚步,待众人走得远了,方与李翊并肩而行。
“相爷,”
诸葛亮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探究。
“今日朝堂之上,您言我等眼界有局限。”
“亮回去后深思,自觉已将目光放至未来二百年。”
“依亮推演,二百年内,夷州之于中土。”
“恐仍难提供相爷所言之‘战略作用’。”
“不知相爷所言之‘长远’,究竟远至何时?”
李翊停下脚步,望向宫墙外辽阔的天空,缓缓吐出一句:
“若将目光……放至两千年后呢?”
“两……两千年?!”
诸葛亮纵然智计超群,闻此亦不由浑身一震,愕然当场!
这已完全超出了他所能想象的极限!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
“未来之变局,非我等今日所能尽窥。”
李翊语气沉凝,“然,老夫可断言。”
“夷州之战略地位,随时间推移,只会愈发重要!”
“我非不知今日取之,他日或失。”
“然,取之,便是留下印记,埋下种子!”
“要让后世子孙皆知,此岛乃我先辈流血打下之疆土。”
“法理、情理皆属中华!”
“纵有波折,此念不可移!”
“此即我辈为后人所能做之事!”
诸葛亮怔怔地看着李翊,仿佛第一次真正认识这位亦师亦友的巨擘。
良久,他深深一揖:
“相爷之深意,亮……今日方悟。”
“是为子孙万代计,非为一时得失论。”
李翊微微颔首,转而谈及新罗之事:
“至于救援新罗,亦非全无益处。”
“倭国……朝廷对其知之甚少。”
“借此机会,或可窥其虚实,加强我与海外诸国之联系。”
“开阔眼界,总非坏事。”
诸葛亮闻言,心中一动。
想起李翊一直以来力主开拓海贸、加强对外往来之举,不由试探问道:
“相爷似乎……对海外之事,格外执着?”
“莫非海外,有何令相爷如此着迷之物?”
他心中甚至闪过一丝念头。
莫非位极人臣、年事已高的李相爷,亦如当年始皇般。
暗存探寻海外仙山、求取长生之念?
李翊何等人物,立时看穿诸葛亮心思。
他不由莞尔,调侃道:
“孔明啊孔明,莫非以为老夫欲效徐福故事,求那虚无缥缈之长生药否?”
他收敛笑容,正色道:
“老夫所望者,乃欲打破国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之固步自封!”
“要让世人知晓,海外亦有广袤天地。”
“奇异物产,迥异文明!”
“知己知彼,方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若一味沉醉于中央之国之旧梦,终有一日,会为时代所弃!”
诸葛亮心神再震:
“相爷……此亦是为那‘两千年后’之未来着想吗?”
“是否……太过遥远了?”
“确实遥远,远超常人想象。”
李翊坦然承认,目光却依旧坚定。
“老夫亦不奢望能于朝夕之间改变世人之观念。”
“然,重要的是,先将此‘重海’、‘开眼’之思想种子,埋植下去。”
“待以时日,沐浴风雨,总能生出根芽。”
“这,便是我辈能为后世所做之另一件事了。”
言罢,李翊不再多言。
拄着拐杖,缓步向宫外走去。
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射在汉白玉的台阶上。
那背影虽略显佝偻,却仿佛承载着一个跨越千年的沉重梦想。
诸葛亮驻足原地,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
心中波澜起伏,久久无法平静。
他隐隐感觉到,李翊今日所言所行。
正在为这个庞大的帝国,悄然指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方向。
或许在李翊这样的思想浪潮的带动下。
华夏子民,未来可能真的会在海外寻求一方道路也说不定。
但那皆是后来之事了。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