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52章 诸葛关张赵受领托孤臣,汉中祖刘备驾崩
,勿以恶小而为之’……”
“谨记此言……秉持仁心,勤政爱民……”
“你……会是一个……好皇帝的……”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禅将这十四字真言反复咀嚼,如同烙印般刻入心中。
他顿首再拜,哭泣不止: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定当时刻不忘!”
嘱托完太子,刘备似乎完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精神略显松弛,但目光却再次扫向园中跪伏的群臣。
示意他们将所有随行而来的官员皆召至近前。
很快,
麋竺、简雍、孙乾、伊籍、陈震等更多文武官员,皆跪满了一片。
人人面带悲戚,低声啜泣。
刘备望着这些大多从微末时就追随自己的老臣,泪水再次盈眶。
他挣扎着,用沙哑的声音说道:
“众位爱卿……朕……本涿郡一织席贩履之草莽……”
“若非……若非诸位爱卿,不嫌朕出身鄙陋。”
“于朕落魄困顿、颠沛流离之时,便倾心相随,不离不弃……”
“竭智尽忠,辅佐至今……”
“朕……焉能有今日之局面?”
“朕……发自肺腑……感激……感激诸位!”
说着,他竟然挣扎着。
在四轮车上,向着众臣的方向。
微微躬身,拱手一揖!
“陛下!使不得啊!”
“折煞臣等了!”
“陛下!!”
群臣见状,惶恐万分。
纷纷以头抢地,嚎啕大哭。
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悲恸。
一向以诙谐机智著称的简雍,此刻更是哭得毫无形象,捶胸顿足:
“陛下!您怎能如此说!”
“能追随陛下,参与这光复汉室的伟业,是臣简雍……”
“是吾等众人,三生修来之福分啊!陛下——!”
刘备看着这些老臣,连连点头。
脸上露出欣慰而又凄然的笑容:
“好……好……有卿等此言。”
“朕……心甚慰……”
他喘息了几下,郑重宣告。
“朕……已封孔明、云长、益德、子龙四人,为托孤大臣……”
“望诸位爱卿……日后,定要……同心同德。”
“听从他们之安排……须知……”
“一个团体,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
“唯有……上下一心,令行禁止,服从领导……”
“方能……凝聚力量,克服万难……走得更远……”
“尔等……可记住了?”
“臣等谨记陛下教诲!”
“必当同心协力,辅佐新君,听从托孤大臣之命!”
众人齐声应诺,声音在空旷的桃园中回荡,带着悲壮与决心。
交代完这一切,刘备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心力。
他长长地、深深地舒出了一口气。
那气息微弱得仿佛随时会断绝。
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个从一开始就站在他身边。
为他出谋划策,为他稳定后方。
与他共同缔造了这大汉中兴局面的最核心的人物——李翊。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超越君臣的信任、依赖。
以及一种即将永诀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子玉……”
刘备的声音几不可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
“最后……再……带朕……游一游……这桃园吧……”
李翊一直强忍着的泪水,在这一刻,终于悄然滑落。
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上前,接替了关张的位置。
稳稳地扶住了四轮车的推手。
几名侍卫下意识地想跟上护卫。
“留下……”
刘备微微摆手,目光依旧看着前方光秃秃的桃林。
“朕……只想……与李相……走走……”
李翊推着四轮车,缓缓向前。
车轮碾过覆着薄雪的地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身后,群臣依旧跪在地上,许多人面露担忧。
生怕皇帝会在这桃园深处龙驭上宾,有人下意识地想起身跟随。
然而,一直沉默观察的诸葛亮,却在此刻微微抬手。
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而坚定地摇了摇头。
他以眼神示意:——
没有陛下的明确旨意,任何人,不得惊扰这最后的独处。
众人读懂了诸葛亮眼中的含义,尽管心中万分焦急与悲痛。
却也只能强忍起身的冲动,重新俯下身去。
默默地、长久地跪在那冰冷的地面上。
目送着那辆承载着帝国命运与一段传奇友谊的四轮车,缓缓驶向桃林的深处。
消失在光秃秃的枝干与冬日惨淡的天光之间。
空气中,只剩下压抑的哭泣声和寒风掠过枯枝的呜咽。
如同一曲无声的挽歌。
……
李翊推着那辆承载着帝国最后重量的四轮车。
车轮在覆着残雪的碎石小径上,发出单调而压抑的“辘辘”声。
缓缓驶向桃林的深处。
周遭是死一般的寂静,唯有寒风穿过光秃秃的桃树枝桠。
发出如同呜咽般的嘶鸣,更衬得这片天地空旷而悲凉。
先前园外群臣压抑的哭泣声,此刻也已听不真切。
仿佛被这浓重的冬日暮色与无尽的悲伤彻底隔绝开来。
刘备半倚在车中,身上覆盖着厚厚的锦裘。
只露出一张苍白如纸、布满岁月沟壑的脸。
他微微仰着头,目光有些涣散地扫过那些虬曲盘亘、指向灰暗天空的枯枝。
仿佛在努力回忆它们春日里繁花似锦的模样。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
声音虚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却带着一种异样的平静。
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子玉……你我……像这般……”
“只有你我二人……静静相处……”
“已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朕……竟有些……记不真切了……”
李翊推车的步伐沉稳依旧。
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有追忆,有感慨,更有深沉的悲恸。
他沉默了片刻,方低声答道:
“回陛下……确实……太久远了。”
“久到……臣亦恍惚,难以记清具体年月……”
“只记得,那时尚在徐州,或是更早的漂泊途中……”
“篝火旁,军帐内,方能与陛下……”
“有此片刻宁静,纵论天下……”
刘备的嘴角微微牵动,似乎想挤出一个笑容。
却终究无力完成,只是化作一声悠长而充满遗憾的叹息:
“是啊……太久,太久了……要是……”
“能永远……如眼下这般……”
“你推着朕……在这园中漫步……”
“不论国事,不论天下……只有你我……”
“说说闲话……那该……多好……”
他顿了顿,气息愈发微弱。
“只可惜……天不假年……时不我待……”
“命运……终究……不肯……”
“多给朕……些许光阴……”
李翊推车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抿紧了嘴唇,没有回应。
这沉默,本身已是最大的哀恸。
车轮又向前滚动了一段距离,碾过几片冻僵的落叶。
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刘备忽然再次开口。
这一次,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积压已久、终于在此刻释然的探究之意。
目光也似乎清明了几分,侧头看向身后推车的李翊。
“子玉……有一事……埋于朕心中……数十载矣……”
“一直……想问于你……”
李翊一愣,问刘备是什么事。
刘备喘息了几下,继续道:
“当年……朕于徐州……机缘巧合。”
“将你……从曹军追兵手中……救下……”
“彼时……你言道……自己乃是……来自……附近山中……”
“一闲散野客……曾随……某位绝世高人……”
“修行学艺……故而……略通……韬略术数……”
李翊推车的动作,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刘备仿佛没有察觉,依旧自顾自地缓缓说道:
“然……后来……朕其实……曾暗中……”
“遣派心腹之人……往徐州左近……仔细查访过……”
“彼处……虽有丘陵……却并无……什么……”
“险峻深邃之大山……”
“更未曾听闻……有何……避世不出的……”
“绝世高人的……踪迹……”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带着一种温和却不容回避的审视。
望向李翊那逆光而显得有些模糊的侧脸。
“子玉……告诉朕……”
“你……究竟……来自何方?”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滞。
寒风似乎也停止了呼啸,只有那冰冷的、夹杂着雪粒的湿气。
无声地浸润着一切。
李翊沉默了。
他的目光投向桃林更深处那一片朦胧的晦暗。
仿佛穿透了时空的壁垒,看到了某个极其遥远、已然模糊的所在。
良久,
他才用一种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飘渺的语气,缓缓答道:
“陛下既然当年便已派人访查,为何直到现在才问呢?”
“哈哈……咳咳!”
刘备大笑两声,又干咳数声,解释说:
“朕若是当年便问……朕怕会失去你……”
“所以一直不敢问……这个问题便也一直埋藏在朕的心中。”
李翊一时沉默了。
他料算一生,唯独这件事他没有想过。
“陛下……臣……来自一个……”
“很远……很远的地方。”
“多远?”
刘备追问,语气中并无逼迫。
只有纯粹的好奇与一种即将永诀的、想要更了解老友的渴望。
“很远……”
李翊重复道,声音低沉。
“远到……臣已几乎……记不清……”
“那处的山川……是何等模样……”
“远到……臣甚至……快要遗忘……”
“那里的人们……是如何……言语交谈的了……”
这个回答,玄奥而超出常理。
然而,刘备听了,脸上却并未露出惊疑或不满。
反而缓缓地、极其艰难地露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温和而了然的笑容。
那笑容在他枯槁的脸上绽开,如同冬日里最后一点微光。
“看来……果真是……”
“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啊……”
他喃喃道,语气中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释然与接受。
他不再追问。
或许,以他数十年与李翊相处的智慧。
早已从对方那些超越时代的见识、那些神鬼莫测的手段,
那些对天下大势精准得可怕的预言中,窥见了一丝端倪。
猜到了这位亦臣亦友的伙伴,其来历绝非寻常。
又或许,在生命最后的时刻。
他觉得这些都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人,陪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助他成就了不朽的功业。
这份温柔的缄默与理解,比任何追问都更让李翊心中波澜起伏。
他停下了推车的动作,
将车稳稳地停在几棵尤为粗壮、想必春日里花开也最为绚烂的老桃树下。
刘备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李翊身上。
那眼神中充满了超越君臣身份的、毫无保留的终极信任。
他勉力抬起手,示意李翊近前。
李翊依言,走到四轮车前,俯下身。
“子玉……”
刘备的声音微弱,却字字清晰,如同烙印。
“朕适才……于众人面前……”
“封了孔明、云长、益德、子龙四人……为托孤之臣……”
“嘱以……军国大事……然……”
“朕心中……澄明如镜……”
“他们四人……或长于政略,或勇冠三军,或忠贞不二……”
“皆乃……国之栋梁……然……唯有你……”
“谨记此言……秉持仁心,勤政爱民……”
“你……会是一个……好皇帝的……”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禅将这十四字真言反复咀嚼,如同烙印般刻入心中。
他顿首再拜,哭泣不止: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定当时刻不忘!”
嘱托完太子,刘备似乎完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精神略显松弛,但目光却再次扫向园中跪伏的群臣。
示意他们将所有随行而来的官员皆召至近前。
很快,
麋竺、简雍、孙乾、伊籍、陈震等更多文武官员,皆跪满了一片。
人人面带悲戚,低声啜泣。
刘备望着这些大多从微末时就追随自己的老臣,泪水再次盈眶。
他挣扎着,用沙哑的声音说道:
“众位爱卿……朕……本涿郡一织席贩履之草莽……”
“若非……若非诸位爱卿,不嫌朕出身鄙陋。”
“于朕落魄困顿、颠沛流离之时,便倾心相随,不离不弃……”
“竭智尽忠,辅佐至今……”
“朕……焉能有今日之局面?”
“朕……发自肺腑……感激……感激诸位!”
说着,他竟然挣扎着。
在四轮车上,向着众臣的方向。
微微躬身,拱手一揖!
“陛下!使不得啊!”
“折煞臣等了!”
“陛下!!”
群臣见状,惶恐万分。
纷纷以头抢地,嚎啕大哭。
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与悲恸。
一向以诙谐机智著称的简雍,此刻更是哭得毫无形象,捶胸顿足:
“陛下!您怎能如此说!”
“能追随陛下,参与这光复汉室的伟业,是臣简雍……”
“是吾等众人,三生修来之福分啊!陛下——!”
刘备看着这些老臣,连连点头。
脸上露出欣慰而又凄然的笑容:
“好……好……有卿等此言。”
“朕……心甚慰……”
他喘息了几下,郑重宣告。
“朕……已封孔明、云长、益德、子龙四人,为托孤大臣……”
“望诸位爱卿……日后,定要……同心同德。”
“听从他们之安排……须知……”
“一个团体,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
“唯有……上下一心,令行禁止,服从领导……”
“方能……凝聚力量,克服万难……走得更远……”
“尔等……可记住了?”
“臣等谨记陛下教诲!”
“必当同心协力,辅佐新君,听从托孤大臣之命!”
众人齐声应诺,声音在空旷的桃园中回荡,带着悲壮与决心。
交代完这一切,刘备仿佛耗尽了所有的心力。
他长长地、深深地舒出了一口气。
那气息微弱得仿佛随时会断绝。
最后,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个从一开始就站在他身边。
为他出谋划策,为他稳定后方。
与他共同缔造了这大汉中兴局面的最核心的人物——李翊。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超越君臣的信任、依赖。
以及一种即将永诀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子玉……”
刘备的声音几不可闻,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
“最后……再……带朕……游一游……这桃园吧……”
李翊一直强忍着的泪水,在这一刻,终于悄然滑落。
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上前,接替了关张的位置。
稳稳地扶住了四轮车的推手。
几名侍卫下意识地想跟上护卫。
“留下……”
刘备微微摆手,目光依旧看着前方光秃秃的桃林。
“朕……只想……与李相……走走……”
李翊推着四轮车,缓缓向前。
车轮碾过覆着薄雪的地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身后,群臣依旧跪在地上,许多人面露担忧。
生怕皇帝会在这桃园深处龙驭上宾,有人下意识地想起身跟随。
然而,一直沉默观察的诸葛亮,却在此刻微微抬手。
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而坚定地摇了摇头。
他以眼神示意:——
没有陛下的明确旨意,任何人,不得惊扰这最后的独处。
众人读懂了诸葛亮眼中的含义,尽管心中万分焦急与悲痛。
却也只能强忍起身的冲动,重新俯下身去。
默默地、长久地跪在那冰冷的地面上。
目送着那辆承载着帝国命运与一段传奇友谊的四轮车,缓缓驶向桃林的深处。
消失在光秃秃的枝干与冬日惨淡的天光之间。
空气中,只剩下压抑的哭泣声和寒风掠过枯枝的呜咽。
如同一曲无声的挽歌。
……
李翊推着那辆承载着帝国最后重量的四轮车。
车轮在覆着残雪的碎石小径上,发出单调而压抑的“辘辘”声。
缓缓驶向桃林的深处。
周遭是死一般的寂静,唯有寒风穿过光秃秃的桃树枝桠。
发出如同呜咽般的嘶鸣,更衬得这片天地空旷而悲凉。
先前园外群臣压抑的哭泣声,此刻也已听不真切。
仿佛被这浓重的冬日暮色与无尽的悲伤彻底隔绝开来。
刘备半倚在车中,身上覆盖着厚厚的锦裘。
只露出一张苍白如纸、布满岁月沟壑的脸。
他微微仰着头,目光有些涣散地扫过那些虬曲盘亘、指向灰暗天空的枯枝。
仿佛在努力回忆它们春日里繁花似锦的模样。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
声音虚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却带着一种异样的平静。
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子玉……你我……像这般……”
“只有你我二人……静静相处……”
“已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朕……竟有些……记不真切了……”
李翊推车的步伐沉稳依旧。
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有追忆,有感慨,更有深沉的悲恸。
他沉默了片刻,方低声答道:
“回陛下……确实……太久远了。”
“久到……臣亦恍惚,难以记清具体年月……”
“只记得,那时尚在徐州,或是更早的漂泊途中……”
“篝火旁,军帐内,方能与陛下……”
“有此片刻宁静,纵论天下……”
刘备的嘴角微微牵动,似乎想挤出一个笑容。
却终究无力完成,只是化作一声悠长而充满遗憾的叹息:
“是啊……太久,太久了……要是……”
“能永远……如眼下这般……”
“你推着朕……在这园中漫步……”
“不论国事,不论天下……只有你我……”
“说说闲话……那该……多好……”
他顿了顿,气息愈发微弱。
“只可惜……天不假年……时不我待……”
“命运……终究……不肯……”
“多给朕……些许光阴……”
李翊推车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抿紧了嘴唇,没有回应。
这沉默,本身已是最大的哀恸。
车轮又向前滚动了一段距离,碾过几片冻僵的落叶。
发出清脆的碎裂声。
刘备忽然再次开口。
这一次,他的声音里带着一种积压已久、终于在此刻释然的探究之意。
目光也似乎清明了几分,侧头看向身后推车的李翊。
“子玉……有一事……埋于朕心中……数十载矣……”
“一直……想问于你……”
李翊一愣,问刘备是什么事。
刘备喘息了几下,继续道:
“当年……朕于徐州……机缘巧合。”
“将你……从曹军追兵手中……救下……”
“彼时……你言道……自己乃是……来自……附近山中……”
“一闲散野客……曾随……某位绝世高人……”
“修行学艺……故而……略通……韬略术数……”
李翊推车的动作,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刘备仿佛没有察觉,依旧自顾自地缓缓说道:
“然……后来……朕其实……曾暗中……”
“遣派心腹之人……往徐州左近……仔细查访过……”
“彼处……虽有丘陵……却并无……什么……”
“险峻深邃之大山……”
“更未曾听闻……有何……避世不出的……”
“绝世高人的……踪迹……”
他的目光变得深邃,带着一种温和却不容回避的审视。
望向李翊那逆光而显得有些模糊的侧脸。
“子玉……告诉朕……”
“你……究竟……来自何方?”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滞。
寒风似乎也停止了呼啸,只有那冰冷的、夹杂着雪粒的湿气。
无声地浸润着一切。
李翊沉默了。
他的目光投向桃林更深处那一片朦胧的晦暗。
仿佛穿透了时空的壁垒,看到了某个极其遥远、已然模糊的所在。
良久,
他才用一种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丝飘渺的语气,缓缓答道:
“陛下既然当年便已派人访查,为何直到现在才问呢?”
“哈哈……咳咳!”
刘备大笑两声,又干咳数声,解释说:
“朕若是当年便问……朕怕会失去你……”
“所以一直不敢问……这个问题便也一直埋藏在朕的心中。”
李翊一时沉默了。
他料算一生,唯独这件事他没有想过。
“陛下……臣……来自一个……”
“很远……很远的地方。”
“多远?”
刘备追问,语气中并无逼迫。
只有纯粹的好奇与一种即将永诀的、想要更了解老友的渴望。
“很远……”
李翊重复道,声音低沉。
“远到……臣已几乎……记不清……”
“那处的山川……是何等模样……”
“远到……臣甚至……快要遗忘……”
“那里的人们……是如何……言语交谈的了……”
这个回答,玄奥而超出常理。
然而,刘备听了,脸上却并未露出惊疑或不满。
反而缓缓地、极其艰难地露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温和而了然的笑容。
那笑容在他枯槁的脸上绽开,如同冬日里最后一点微光。
“看来……果真是……”
“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地方啊……”
他喃喃道,语气中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释然与接受。
他不再追问。
或许,以他数十年与李翊相处的智慧。
早已从对方那些超越时代的见识、那些神鬼莫测的手段,
那些对天下大势精准得可怕的预言中,窥见了一丝端倪。
猜到了这位亦臣亦友的伙伴,其来历绝非寻常。
又或许,在生命最后的时刻。
他觉得这些都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人,陪他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助他成就了不朽的功业。
这份温柔的缄默与理解,比任何追问都更让李翊心中波澜起伏。
他停下了推车的动作,
将车稳稳地停在几棵尤为粗壮、想必春日里花开也最为绚烂的老桃树下。
刘备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李翊身上。
那眼神中充满了超越君臣身份的、毫无保留的终极信任。
他勉力抬起手,示意李翊近前。
李翊依言,走到四轮车前,俯下身。
“子玉……”
刘备的声音微弱,却字字清晰,如同烙印。
“朕适才……于众人面前……”
“封了孔明、云长、益德、子龙四人……为托孤之臣……”
“嘱以……军国大事……然……”
“朕心中……澄明如镜……”
“他们四人……或长于政略,或勇冠三军,或忠贞不二……”
“皆乃……国之栋梁……然……唯有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