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47章 此人乃太子一母同胞之兄弟,李相爷之内侄,得罪不起
/>
“我等来自中原,行程万里,未曾携带牛羊。”
摊主忙道:
“小人不是这个意思!岂敢向客人索要酬劳?”
“不过是闲聊几句罢了。”
“若说中原的好东西,那茶砖、盐砖,在我们这儿才是顶顶好的硬通货。”
“比金子还受欢迎哩!”
“不过客人远来,想必也未携带这些沉重之物。”
刘理见他坚持不受,心中更是感其淳朴,执意道:
“你助我良多,我岂能毫无表示?”
“总该报答于你。”
摊主见刘理态度诚恳,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
“客人若真要谢……小人听说中原物华天宝,奇巧之物极多。”
“不如……”
“就赏小人一件中原带来的小玩意儿,留个念想便好。”
刘理闻言,略一沉吟。
便从手指上褪下一枚玉质温润、雕工精美的戒指,递了过去。
“此物随我多年,便赠与店家,聊表谢意。”
那摊主何曾见过如此精致贵重的物件?
只觉触手生温,光华内敛。
顿时喜不自胜,连连躬身道谢。
却不知这乃是真正的皇室御用之物,价值连城。
待离开摊位,诸葛恪忍不住低声道:
“殿下,那摊贩不过提供了些寻常消息。”
“您便将随身多年的戒指相赠,是否……”
“太过贵重了些?未免浪费。”
刘理却淡然一笑,目光扫过库车城熙攘的街景。
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超脱地说道:
“元逊,到了此地,你须明白。”
“钱财乃至这些身外之物,皆非最重要者。”
“西域之地,更重实用,更认实力。”
“一枚戒指,若能换来一丝善意。”
“一点信息,便是其价值所在。”
“何况……”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几分。
“既决心在此扎根,便需舍弃一些旧日之执念。”
“放下皇室之矜贵,方能真正融入此地,成就一番事业。”
“些许财物,何足挂齿?”
诸葛恪与陈泰闻言,皆若有所思,默默点头。
既已摸清龟兹底细,刘理不再犹豫。
次日便命人持节杖、文书,正式前往龟兹王宫通传。
表明大汉皇子、西域事务钦差的身份。
并要求觐见龟兹王,商谈要事。
消息传入王宫,龟兹王宫中顿时一片哗然。
龟兹王端坐于铺着华丽地毯的王座上。
面色阴晴不定,对下首的众臣道:
“天朝皇子竟亲至我龟兹?”
“自汉朝重设西域都护府以来,其势日盛,不断插手各国事务。”
“此番皇子前来,恐怕是来者不善。”
“意在震慑我等,甚至……”
“欲干涉我龟兹内政!”
一名性情激进的大臣出列道:
“大王!汉人狡诈,其心难测。”
“不若寻个由头,将此皇子软禁于馆驿之中。”
“使其不得自由,如此——”
“便可挫其锐气,令其知难而退!”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另一位老成持重的大臣反对。
“诶!不可!万万不可!”
“来人乃是天朝皇帝亲子,身份尊贵无比。”
“若将其软禁,无异于公然挑衅天朝权威!”
“如今汉朝刚刚灭魏平吴,一统天下。”
“兵锋正盛,国力强横。”
“绝非我龟兹一国所能抗衡。”
“若其以此为借口,兴兵问罪,我等岂非自招灭顶之灾?”
龟兹王烦躁地捋着胡须:
“既不能软禁,尔等以为该如何应对?”
那老臣沉吟道:
“为今之计,不若……避而不见。”
“只推说大王染病,或外出狩猎,无法接见。”
“时日一长,那皇子久候无果。”
“自觉无趣,或许便会自行离去。”
龟兹王眼睛一亮,觉得此计甚好。
既不得罪天朝,又能让对方知难而退。
遂点头道:
“甚好!便依此计!”
“传令下去,本王身体不适,暂不见客。”
“让那汉使在馆驿好生‘休息’!”
于是,刘理派去的使者吃了个闭门羹。
带回的消息是龟兹王染恙,无法接见。
刘理闻讯,并不气馁。
只是平静地对陈泰、诸葛恪道:
“龟兹王欲以拖延之术拒我。”
“然,孤既来之,则安之。”
“传话过去,便说孤在此等候大王康复。”
“大王一日不见,孤便一日不离开库车。”
此消息传回王宫,龟兹王先是惊讶。
随即不屑地冷笑道:
“这汉家皇子,倒是有几分倔脾气。”
“然,本王就不信。”
“他一个生长于锦绣丛中的天潢贵胄,能受得了我这西域的风沙苦寒?”
“看谁耗得过谁!继续晾着他!”
刘理果真在库车城住了下来,一日,两日……七日过去了。
王宫那边依旧毫无动静。
只有几个低阶官吏每日例行公事般前来问候,言语敷衍。
陈泰与诸葛恪心中焦急,找到刘理商议。
陈泰急道:
“殿下,如此空耗下去,非但于事无补,恐士气亦会低落。”
“龟兹王分明是故意怠慢,需得想个法子,迫其相见。”
诸葛恪也道:
“……玄伯所言极是。”
“殿下,强龙不压地头蛇。”
“我等在此人生地疏,长久拖延,恐生变故。”
刘理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缓缓道:
“孤离京之前,曾与姨父李相深谈。”
“彼言,刀兵之锋,虽利却非至强。”
“真正可畏者,乃民心向背,乃舆论之势。”
“若能掌控民意,则话语之权在手。”
“纵是君王,亦不得不俯首。”
陈泰眼睛一亮:
“殿下之意是……发动库车城之民众?”
“正是!”
刘理颔首,“龟兹王可以无视我等,却未必敢无视其治下之民意愿。”
他立刻想到了那个受过他戒指恩惠的摊主,命人将其寻来。
那摊主得知是当日赠戒的贵人相召,连忙赶来。
刘理对他道:
“孤欲在城中组建一支乐队,于各处热闹街市,宣扬天朝皇子驾临龟兹。”
“欲与龟兹互通有无,共促繁荣之事。”
“需寻些擅长歌舞乐律之人,你可能办到?”
那摊主本就对刘理心怀感激,又听说此事有利于两国交往。
当即拍着胸脯保证:
“贵人放心!小人在城中认识不少乐师舞姬,此事包在小人身上!”
不过两日功夫。
一支由龟兹本地乐师和胡姬组成的队伍便组建完毕。
在刘理的授意和资金支持下。
这支队伍穿着鲜艳的服饰,敲打着热烈的羯鼓,弹奏起欢快的琵琶。
在库车城最繁华的集市、广场巡回表演。
美貌的胡姬们翩跹起舞,而随行的汉人随从则用学会的简单胡语,夹杂着汉语,高声唱喏:
“天朝上国大汉皇帝陛下之子,尊贵的三皇子殿下,驾临龟兹啦!”
“皇子殿下带来和平与贸易,欲与龟兹共享中原繁华!”
“丝绸、瓷器、茶叶、盐砖……应有尽有!”
同时,随行之人向围观的民众抛洒大量的汉朝“景元”通宝铜钱。
虽然铜钱在西域不如牛羊、茶盐硬通。
但如此数量的钱币,依旧引起了轰动。
更何况,对于普通百姓而言。
有人白送钱财,岂有不要之理?
一时间,
刘理所在之处,人潮汹涌,欢呼声震天。
刘理趁势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
他本就气度雍容,此刻更显得神采奕奕。
他用尽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好奇的龟兹民众描绘中原的富庶与物产的丰饶。
“龟兹的父老乡亲们!”
“孤自万里之外的中原而来,代表大汉天子。”
“愿与龟兹永结盟好,互通商贸!”
“你们可知,中原有滑如凝脂、灿若云霞的丝绸锦缎?”
“有洁白如玉、薄如蝉翼的精致瓷器?”
“有能解油腻、沁人心脾的香茗茶叶?”
“还有那雪白纯净、关乎民生的盐砖!”
他口若悬河,将中原的物产描绘得天花乱坠。
极大地满足了龟兹百姓对那个遥远东方帝国的想象与向往。
他最后叹道:
“然,孤至此已久,一心欲与贵国大王商议通商互利之策。”
“奈何……贵国大王似乎不愿见孤。”
“令此利国利民之好事,蹉跎至今,孤心甚憾啊!”
这番话,如同点燃干柴的星火。
早已被“丝绸”、“茶叶”、“盐砖”等词汇勾起无限渴望的民众,顿时躁动起来。
他们纷纷议论:
“大王为何不见天朝使者?”
“若能通商,我们就能用毛皮换来丝绸,用葡萄换来茶叶了!”
“这是大好事啊!大王为何要拒绝?”
“走!我们去王宫,请大王接见天朝皇子!”
人群如同滚雪球般越聚越多。
最终化作一股汹涌的洪流,汇聚到龟兹王宫之外。
他们并未冲击宫门,只是安静地,或者说,以一种沉默而庞大的压力。
聚集在那里,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宫墙之内。
宫内的龟兹王闻报,大惊失色,怒道:
“这些愚民!竟敢围堵王宫!”
“来人,调集卫队,将他们都驱散了!”
先前那位老成持重的大臣急忙劝阻:
“大王不可!!”
“百姓们并未闹事,只是聚众请愿。”
“若以武力驱散,必致流血冲突,民心尽失!”
“如今全国皆知天朝皇子在我国内。”
“若此时发生镇压民众之事,消息传出,不仅国内可能生变。”
“周边诸国,乃至天朝,都会借此发难!”
“届时,我龟兹危矣!”
龟兹王焦躁地来回踱步:
“那该如何是好?难道就任由这些贱民胁迫于本王吗?”
那大臣叹道:
“……大王,如今汹汹民意,皆盼与天朝通商。”
“那皇子殿下手段高明,已得民心。”
“若再拒而不见,恐民怨沸腾,难以收拾。”
“不若……便顺水推舟,接见汉使。”
“且看他究竟意欲何为。”
“至少,可先平息眼前之局。”
龟兹王看着宫外那黑压压的人群,听着那隐隐传来的议论声。
他也深知,众怒难犯。
无奈,龟兹王只得颓然地坐回王座。
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无力地挥了挥手:
“罢了……罢了……传令。”
“打开宫门,以礼迎请……”
“天朝皇子殿下入宫觐见。”
……(3/3)
“我等来自中原,行程万里,未曾携带牛羊。”
摊主忙道:
“小人不是这个意思!岂敢向客人索要酬劳?”
“不过是闲聊几句罢了。”
“若说中原的好东西,那茶砖、盐砖,在我们这儿才是顶顶好的硬通货。”
“比金子还受欢迎哩!”
“不过客人远来,想必也未携带这些沉重之物。”
刘理见他坚持不受,心中更是感其淳朴,执意道:
“你助我良多,我岂能毫无表示?”
“总该报答于你。”
摊主见刘理态度诚恳,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
“客人若真要谢……小人听说中原物华天宝,奇巧之物极多。”
“不如……”
“就赏小人一件中原带来的小玩意儿,留个念想便好。”
刘理闻言,略一沉吟。
便从手指上褪下一枚玉质温润、雕工精美的戒指,递了过去。
“此物随我多年,便赠与店家,聊表谢意。”
那摊主何曾见过如此精致贵重的物件?
只觉触手生温,光华内敛。
顿时喜不自胜,连连躬身道谢。
却不知这乃是真正的皇室御用之物,价值连城。
待离开摊位,诸葛恪忍不住低声道:
“殿下,那摊贩不过提供了些寻常消息。”
“您便将随身多年的戒指相赠,是否……”
“太过贵重了些?未免浪费。”
刘理却淡然一笑,目光扫过库车城熙攘的街景。
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超脱地说道:
“元逊,到了此地,你须明白。”
“钱财乃至这些身外之物,皆非最重要者。”
“西域之地,更重实用,更认实力。”
“一枚戒指,若能换来一丝善意。”
“一点信息,便是其价值所在。”
“何况……”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几分。
“既决心在此扎根,便需舍弃一些旧日之执念。”
“放下皇室之矜贵,方能真正融入此地,成就一番事业。”
“些许财物,何足挂齿?”
诸葛恪与陈泰闻言,皆若有所思,默默点头。
既已摸清龟兹底细,刘理不再犹豫。
次日便命人持节杖、文书,正式前往龟兹王宫通传。
表明大汉皇子、西域事务钦差的身份。
并要求觐见龟兹王,商谈要事。
消息传入王宫,龟兹王宫中顿时一片哗然。
龟兹王端坐于铺着华丽地毯的王座上。
面色阴晴不定,对下首的众臣道:
“天朝皇子竟亲至我龟兹?”
“自汉朝重设西域都护府以来,其势日盛,不断插手各国事务。”
“此番皇子前来,恐怕是来者不善。”
“意在震慑我等,甚至……”
“欲干涉我龟兹内政!”
一名性情激进的大臣出列道:
“大王!汉人狡诈,其心难测。”
“不若寻个由头,将此皇子软禁于馆驿之中。”
“使其不得自由,如此——”
“便可挫其锐气,令其知难而退!”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另一位老成持重的大臣反对。
“诶!不可!万万不可!”
“来人乃是天朝皇帝亲子,身份尊贵无比。”
“若将其软禁,无异于公然挑衅天朝权威!”
“如今汉朝刚刚灭魏平吴,一统天下。”
“兵锋正盛,国力强横。”
“绝非我龟兹一国所能抗衡。”
“若其以此为借口,兴兵问罪,我等岂非自招灭顶之灾?”
龟兹王烦躁地捋着胡须:
“既不能软禁,尔等以为该如何应对?”
那老臣沉吟道:
“为今之计,不若……避而不见。”
“只推说大王染病,或外出狩猎,无法接见。”
“时日一长,那皇子久候无果。”
“自觉无趣,或许便会自行离去。”
龟兹王眼睛一亮,觉得此计甚好。
既不得罪天朝,又能让对方知难而退。
遂点头道:
“甚好!便依此计!”
“传令下去,本王身体不适,暂不见客。”
“让那汉使在馆驿好生‘休息’!”
于是,刘理派去的使者吃了个闭门羹。
带回的消息是龟兹王染恙,无法接见。
刘理闻讯,并不气馁。
只是平静地对陈泰、诸葛恪道:
“龟兹王欲以拖延之术拒我。”
“然,孤既来之,则安之。”
“传话过去,便说孤在此等候大王康复。”
“大王一日不见,孤便一日不离开库车。”
此消息传回王宫,龟兹王先是惊讶。
随即不屑地冷笑道:
“这汉家皇子,倒是有几分倔脾气。”
“然,本王就不信。”
“他一个生长于锦绣丛中的天潢贵胄,能受得了我这西域的风沙苦寒?”
“看谁耗得过谁!继续晾着他!”
刘理果真在库车城住了下来,一日,两日……七日过去了。
王宫那边依旧毫无动静。
只有几个低阶官吏每日例行公事般前来问候,言语敷衍。
陈泰与诸葛恪心中焦急,找到刘理商议。
陈泰急道:
“殿下,如此空耗下去,非但于事无补,恐士气亦会低落。”
“龟兹王分明是故意怠慢,需得想个法子,迫其相见。”
诸葛恪也道:
“……玄伯所言极是。”
“殿下,强龙不压地头蛇。”
“我等在此人生地疏,长久拖延,恐生变故。”
刘理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缓缓道:
“孤离京之前,曾与姨父李相深谈。”
“彼言,刀兵之锋,虽利却非至强。”
“真正可畏者,乃民心向背,乃舆论之势。”
“若能掌控民意,则话语之权在手。”
“纵是君王,亦不得不俯首。”
陈泰眼睛一亮:
“殿下之意是……发动库车城之民众?”
“正是!”
刘理颔首,“龟兹王可以无视我等,却未必敢无视其治下之民意愿。”
他立刻想到了那个受过他戒指恩惠的摊主,命人将其寻来。
那摊主得知是当日赠戒的贵人相召,连忙赶来。
刘理对他道:
“孤欲在城中组建一支乐队,于各处热闹街市,宣扬天朝皇子驾临龟兹。”
“欲与龟兹互通有无,共促繁荣之事。”
“需寻些擅长歌舞乐律之人,你可能办到?”
那摊主本就对刘理心怀感激,又听说此事有利于两国交往。
当即拍着胸脯保证:
“贵人放心!小人在城中认识不少乐师舞姬,此事包在小人身上!”
不过两日功夫。
一支由龟兹本地乐师和胡姬组成的队伍便组建完毕。
在刘理的授意和资金支持下。
这支队伍穿着鲜艳的服饰,敲打着热烈的羯鼓,弹奏起欢快的琵琶。
在库车城最繁华的集市、广场巡回表演。
美貌的胡姬们翩跹起舞,而随行的汉人随从则用学会的简单胡语,夹杂着汉语,高声唱喏:
“天朝上国大汉皇帝陛下之子,尊贵的三皇子殿下,驾临龟兹啦!”
“皇子殿下带来和平与贸易,欲与龟兹共享中原繁华!”
“丝绸、瓷器、茶叶、盐砖……应有尽有!”
同时,随行之人向围观的民众抛洒大量的汉朝“景元”通宝铜钱。
虽然铜钱在西域不如牛羊、茶盐硬通。
但如此数量的钱币,依旧引起了轰动。
更何况,对于普通百姓而言。
有人白送钱财,岂有不要之理?
一时间,
刘理所在之处,人潮汹涌,欢呼声震天。
刘理趁势登上临时搭建的高台。
他本就气度雍容,此刻更显得神采奕奕。
他用尽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好奇的龟兹民众描绘中原的富庶与物产的丰饶。
“龟兹的父老乡亲们!”
“孤自万里之外的中原而来,代表大汉天子。”
“愿与龟兹永结盟好,互通商贸!”
“你们可知,中原有滑如凝脂、灿若云霞的丝绸锦缎?”
“有洁白如玉、薄如蝉翼的精致瓷器?”
“有能解油腻、沁人心脾的香茗茶叶?”
“还有那雪白纯净、关乎民生的盐砖!”
他口若悬河,将中原的物产描绘得天花乱坠。
极大地满足了龟兹百姓对那个遥远东方帝国的想象与向往。
他最后叹道:
“然,孤至此已久,一心欲与贵国大王商议通商互利之策。”
“奈何……贵国大王似乎不愿见孤。”
“令此利国利民之好事,蹉跎至今,孤心甚憾啊!”
这番话,如同点燃干柴的星火。
早已被“丝绸”、“茶叶”、“盐砖”等词汇勾起无限渴望的民众,顿时躁动起来。
他们纷纷议论:
“大王为何不见天朝使者?”
“若能通商,我们就能用毛皮换来丝绸,用葡萄换来茶叶了!”
“这是大好事啊!大王为何要拒绝?”
“走!我们去王宫,请大王接见天朝皇子!”
人群如同滚雪球般越聚越多。
最终化作一股汹涌的洪流,汇聚到龟兹王宫之外。
他们并未冲击宫门,只是安静地,或者说,以一种沉默而庞大的压力。
聚集在那里,目光齐刷刷地望向宫墙之内。
宫内的龟兹王闻报,大惊失色,怒道:
“这些愚民!竟敢围堵王宫!”
“来人,调集卫队,将他们都驱散了!”
先前那位老成持重的大臣急忙劝阻:
“大王不可!!”
“百姓们并未闹事,只是聚众请愿。”
“若以武力驱散,必致流血冲突,民心尽失!”
“如今全国皆知天朝皇子在我国内。”
“若此时发生镇压民众之事,消息传出,不仅国内可能生变。”
“周边诸国,乃至天朝,都会借此发难!”
“届时,我龟兹危矣!”
龟兹王焦躁地来回踱步:
“那该如何是好?难道就任由这些贱民胁迫于本王吗?”
那大臣叹道:
“……大王,如今汹汹民意,皆盼与天朝通商。”
“那皇子殿下手段高明,已得民心。”
“若再拒而不见,恐民怨沸腾,难以收拾。”
“不若……便顺水推舟,接见汉使。”
“且看他究竟意欲何为。”
“至少,可先平息眼前之局。”
龟兹王看着宫外那黑压压的人群,听着那隐隐传来的议论声。
他也深知,众怒难犯。
无奈,龟兹王只得颓然地坐回王座。
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无力地挥了挥手:
“罢了……罢了……传令。”
“打开宫门,以礼迎请……”
“天朝皇子殿下入宫觐见。”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