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44章 刘备:朕与李相都完成了这代人的使命,世界是你们的了(加更)
br />
他一生坚强,自称帝以来,再未在人前落泪。
因皇帝不能示弱。
皇帝永远不能再臣子面前,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
所有他才会只允许李翊一人进来。
只有李翊——是例外!
此刻,在李翊这个亦臣亦友、相伴数十年的老兄弟面前。
刘备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终于彻底断裂。
刘备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他猛地扑向前,将头埋在李翊的肩头。
如同一个受尽委屈的孩子找到了依靠,放声痛哭起来。
那哭声悲恸而压抑,充满了一个父亲、一个帝王的无奈与心碎。
李翊没有闪避,也没有再出言安慰,只是静静地站着。
一只手轻轻拍着刘备因哭泣而颤抖的后背。
如同多年前他们并肩作战、相互扶持时一样。
此刻,他不是丞相,刘备也不是皇帝。
他们只是两个历经沧桑、分担痛苦的老人。
不知过了多久,
刘备的哭声渐渐止歇,变为低沉的啜泣。
他缓缓抬起头,用袖子擦去脸上的泪痕。
虽然眼睛红肿,但情绪似乎稳定了许多。
他重新坐直身体,沉默了片刻。
终于问出了那个最关键、也最艰难的问题:
“李相……以你之见……”
“永儿……此事,当如何处置?”
李翊沉吟良久,方才谨慎答道:
“陛下,吴王刘永所犯,乃谋逆大罪。”
“按律当严惩不贷,然……”
“他终究是陛下骨肉,涉及天家内务。”
“此乃陛下家事,臣……实不便妄加置喙。”
刘备紧紧抓住李翊的手,目光灼灼:
“朕视你如手足兄弟,何分彼此?”
“此处并无外人,但说无妨!”
“朕要听你的真心话!”
李翊迎接着刘备的目光,缓缓道:
“陛下心中……其实早已有了决断,又何须再问老臣呢?”
他语气平和,却字字千钧。
“陛下若欲使汉室江山稳固,二代权力交接顺遂,不再生内乱波折。”
“便须……为天下人,做出一个榜样。”
“法度之下,不容私情。”
“此乃陛下当年与臣等共定律法时之初心。”
刘备闻言,身体猛地一震。
随即像是被抽干了所有力气,颓然向后靠去。
他仰起头,望着殿顶藻井那繁复而幽暗的图案。
良久,
发出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无奈。
最终,
他仿佛用尽了最后的力气,艰难地开口,声音微弱却清晰:
“拟诏……削去逆子刘永之吴王封爵……贬为庶民……”
“流放岭南……遇赦不赦……”
“即日启程,不得延误……”
下达完这道近乎断绝父子之情的命令后,刘备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
连坐直的力气都没有了。
他疲惫地挥了挥手,声音几不可闻:
“朕……倦了,想独自静坐片刻……”
“李相,你先下去吧……”
“老臣……告退。”
李翊深深一揖,不再多言,默默退出了宣室殿。
殿门再次打开,外面等候的众人立刻围了上来。
张飞、关羽冲在最前,急声问道:
“李相!大哥(陛下)怎么样了?!”
刘禅、刘理也满脸焦急地看向他。
李翊面色沉静,先对众人道:
“陛下暂无大碍,只是心力交瘁,需要静养。”
随即转向一旁等候已久的华佗与张仲景。
“二位先生,陛下宣召,请速入内为陛下诊视。”
华佗与张仲景连忙提着药箱步入殿内。
刘封、刘禅、刘理以及关羽、张飞等人见状,又欲跟随进去。
李翊目光一扫,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陛下需要静养,尔等皆于殿外等候,无诏不得入内!”
奇怪的是,连性情最莽撞的张飞,在接触到李翊那平静却深邃的目光后。
竟也生生止住了脚步。
众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一般,乖乖留在了原地。
这时,李翊从袖中取出一卷刚刚由内侍根据刘备口谕拟好的诏书,朗声道:
“陛下有手谕在此!”
众人立刻肃立聆听。
“诏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
“夙夜惕厉,惟以宗庙社稷为念。”
“乃者吴王刘永,受茅土之封,膺屏藩之寄。”
“不思竭诚奉国,反怀枭獍之心。”
“阴蓄甲兵于蜀郡,私结党羽于封疆。”
“竟至囚禁手足,窥伺神器,密谋举兵犯阙,几危江山根本。”
“此等悖逆之行,实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共愤。”
“昔周诛管蔡,以正纲常。”
“汉削七国,而安社稷。”
“今依祖宗法度,循朝廷典章,诏曰:——”
“褫夺刘永吴王封爵,削其宗籍,贬为庶人。”
“所有册宝印信,皆追缴入朝。”
“其府邸私兵,尽行裁撤。”
“逆党首恶,付有司按律严惩。”
“特谕遇赦不赦,即日流放岭南,永不得返。”
“地方官吏当严加看管,如有异动,格杀勿论。”
“呜呼!父子之道,虽天性之亲。”
“君臣之义,实社稷之重。”
“朕岂忍以私情废公法,因小慈乱大谋?”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自今以后,诸王宜各守藩规,毋蹈覆辙。”
“钦此!!”
诏书内容如同寒风吹过,众人虽早有预料。
但亲耳听到这最终判决,仍是不免一阵唏嘘感慨,神色复杂。
李翊在念诵诏书时,目光似有意似无意地,再次扫过了三皇子刘理的脸庞。
那目光中带着审视,更带着一种无声的警示。
刘理感受到这道目光,身体微微一僵。
随即深深地低下了头,盯着自己的鞋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一言不发。
这道针对他二哥的严厉诏书,何尝不是对他,以及对所有可能心怀异志之人的一种敲打?
李翊收起诏书,环视众人,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
“今日之事,陛下受惊,诸位亦皆劳心劳力。”
“且都散去吧,各归府邸,好生休息。”
“明日还需按时朝参,处理国事。”
众人闻言,虽心中仍牵挂皇帝病情,但也知留此无益。
遂各自怀着沉重的心情,躬身行礼后,默默散去。
喧嚣散尽,宫廊复归寂静。
李翊的长子李治默默上前,扶住父亲的手臂。
他由于要安抚蜀地,所以也是刚回到洛阳。
事实上,他在得知朝廷将要封他为骠骑将军的消息后。
就马不停蹄地往洛阳赶了。
李翊微微点头,在儿子的搀扶下,步履略显蹒跚地。
向着宫外的丞相府缓缓行去。
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映照在这座刚刚经历了一场内部风暴的帝国宫阙之上。
显得格外苍凉。
暮色四合,洛阳城中万家灯火渐次亮起。
相较于皇宫内尚存的肃杀与悲凉,位于帝都核心区域的丞相府,此刻却张灯结彩。
洋溢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喜庆气氛。
李翊在李治的搀扶下,步履略显沉重地踏入府门。
一日之内经历的朝堂风云与宫闱剧变,让他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化开的疲惫。
然而,甫一进入正厅,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微微一愣。
但见厅内灯火通明,珍馐美馔摆满了巨大的楠木餐桌。
侍立的婢女仆从皆面带笑容,气氛热烈。
他的几位夫人——袁莹、麋贞、甄宓、吕玲绮,桃红。
以及一众儿女,皆已盛装等候在此。
“这是……”
李翊环顾这过于丰盛的宴席,略带疑惑地看向发妻袁莹。
“今日并非年节,亦非老夫寿辰,何以设宴如此隆重?”
夫人袁莹,出身汝南袁氏。
虽年近五旬,依旧雍容华贵。
她上前一步,含笑解释道:
“夫君莫非忘了?”
“今日朝堂封赏,吾儿李治,蒙陛下天恩。”
“擢升为骠骑将军,秩比三公。”
“此乃我李家殊荣,岂能不设宴庆贺一番?”
众人的目光顿时聚焦在李治身上。
李治年纪不过二十七八,面容俊朗,颇有乃父之风。
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甚至有些过于谨慎。
他听到母亲的话,连忙躬身,语气谦逊乃至有些自我否定地说道:
“……母亲言重了。”
“孩儿此番随军入蜀,虽有些许微末功劳。”
“然骠骑将军之位,尊崇无比,实非孩儿当下才德所能匹配。”
“朝廷此番厚赏,恐……恐多半是看在父亲大人辅国定鼎、德高望重的份上。”
“孩儿……实是沾了父亲的光。”
他话语中对父亲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却也透露出一种习惯性的自我审视与低调。
李翊看着这个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目光深邃。
他并未立刻反驳,而是沉默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治儿,过谦则近伪。”
“为父在朝,确有几分薄面。”
“然陛下与朝廷赏功罚过,自有法度章程,绝非全然徇私之情。”
“汝于入蜀途中,献策断敌粮道。”
“孤身前去擒拿吴王,收拢蜀地人心。”
“亲冒矢石,稳定军心,此皆众将亲眼所见。”
“军报具在,功绩属实。”
“骠骑将军之衔,或许有朝廷眷顾为父之故。”
“然根基,仍在于汝自身之努力与能力。”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在场所有的家人,最终重新定格在李治脸上,。
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明显嘉许与情感的语调,清晰地说道:“
汝能臻此位,老夫……心甚慰之。”
“治儿,吾为汝感到骄傲。”
此言一出,
整个厅堂瞬间安静了下来,仿佛连空气都凝滞了。
李治猛地抬起头,不可置信地看着父亲,眼圈竟微微泛红。
这句简短的肯定,他仿佛已经等待了半生。
其余家人,无论是几位夫人,还是其他的子女,脸上都露出了由衷的喜悦笑容。
麋贞、甄宓、吕玲绮等几位夫人更是相视一笑,眼中皆有欣慰与感慨交织的泪光。
她们深知,以李翊严苛寡言的性格。
能对子女说出如此直白的赞许,是何等不易。
长女李仪,年方二九。
聪慧明艳,性情活泼。
此刻更是雀跃上前,亲昵地挽住兄长李治的胳膊,巧笑嫣然:
“兄长听见否?父亲大人都亲口夸赞你了!”
“看来,日后光耀我们李家门楣,支撑这偌大家业的重担,可就落在兄长肩上了!”
李治已然从激动中平复些许,闻言正色道:
“……仪妹莫要顽笑。”
“家族兴旺,乃众人之责,确系于我辈肩上。”
“然前路漫漫,功业维艰。”
“我辈之使命,方才伊始,断不可有丝毫懈怠。”
他语气诚恳,目光坚定。
二子李平、三子李安、四子李泰见状,也纷纷上前,齐声道:
“兄长所言极是!弟等必当勤勉向学,努力仕途。”
“以兄长马首是瞻,绝不负父亲与家族期望!”
看着儿辈们如此上进团结,李翊抚须颔首,脸上难得地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他一生坚强,自称帝以来,再未在人前落泪。
因皇帝不能示弱。
皇帝永远不能再臣子面前,展现自己脆弱的一面。
所有他才会只允许李翊一人进来。
只有李翊——是例外!
此刻,在李翊这个亦臣亦友、相伴数十年的老兄弟面前。
刘备心中那根紧绷的弦,终于彻底断裂。
刘备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他猛地扑向前,将头埋在李翊的肩头。
如同一个受尽委屈的孩子找到了依靠,放声痛哭起来。
那哭声悲恸而压抑,充满了一个父亲、一个帝王的无奈与心碎。
李翊没有闪避,也没有再出言安慰,只是静静地站着。
一只手轻轻拍着刘备因哭泣而颤抖的后背。
如同多年前他们并肩作战、相互扶持时一样。
此刻,他不是丞相,刘备也不是皇帝。
他们只是两个历经沧桑、分担痛苦的老人。
不知过了多久,
刘备的哭声渐渐止歇,变为低沉的啜泣。
他缓缓抬起头,用袖子擦去脸上的泪痕。
虽然眼睛红肿,但情绪似乎稳定了许多。
他重新坐直身体,沉默了片刻。
终于问出了那个最关键、也最艰难的问题:
“李相……以你之见……”
“永儿……此事,当如何处置?”
李翊沉吟良久,方才谨慎答道:
“陛下,吴王刘永所犯,乃谋逆大罪。”
“按律当严惩不贷,然……”
“他终究是陛下骨肉,涉及天家内务。”
“此乃陛下家事,臣……实不便妄加置喙。”
刘备紧紧抓住李翊的手,目光灼灼:
“朕视你如手足兄弟,何分彼此?”
“此处并无外人,但说无妨!”
“朕要听你的真心话!”
李翊迎接着刘备的目光,缓缓道:
“陛下心中……其实早已有了决断,又何须再问老臣呢?”
他语气平和,却字字千钧。
“陛下若欲使汉室江山稳固,二代权力交接顺遂,不再生内乱波折。”
“便须……为天下人,做出一个榜样。”
“法度之下,不容私情。”
“此乃陛下当年与臣等共定律法时之初心。”
刘备闻言,身体猛地一震。
随即像是被抽干了所有力气,颓然向后靠去。
他仰起头,望着殿顶藻井那繁复而幽暗的图案。
良久,
发出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无奈。
最终,
他仿佛用尽了最后的力气,艰难地开口,声音微弱却清晰:
“拟诏……削去逆子刘永之吴王封爵……贬为庶民……”
“流放岭南……遇赦不赦……”
“即日启程,不得延误……”
下达完这道近乎断绝父子之情的命令后,刘备仿佛瞬间苍老了十岁。
连坐直的力气都没有了。
他疲惫地挥了挥手,声音几不可闻:
“朕……倦了,想独自静坐片刻……”
“李相,你先下去吧……”
“老臣……告退。”
李翊深深一揖,不再多言,默默退出了宣室殿。
殿门再次打开,外面等候的众人立刻围了上来。
张飞、关羽冲在最前,急声问道:
“李相!大哥(陛下)怎么样了?!”
刘禅、刘理也满脸焦急地看向他。
李翊面色沉静,先对众人道:
“陛下暂无大碍,只是心力交瘁,需要静养。”
随即转向一旁等候已久的华佗与张仲景。
“二位先生,陛下宣召,请速入内为陛下诊视。”
华佗与张仲景连忙提着药箱步入殿内。
刘封、刘禅、刘理以及关羽、张飞等人见状,又欲跟随进去。
李翊目光一扫,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陛下需要静养,尔等皆于殿外等候,无诏不得入内!”
奇怪的是,连性情最莽撞的张飞,在接触到李翊那平静却深邃的目光后。
竟也生生止住了脚步。
众人如同被施了定身法一般,乖乖留在了原地。
这时,李翊从袖中取出一卷刚刚由内侍根据刘备口谕拟好的诏书,朗声道:
“陛下有手谕在此!”
众人立刻肃立聆听。
“诏曰:朕承天命,抚有四海。”
“夙夜惕厉,惟以宗庙社稷为念。”
“乃者吴王刘永,受茅土之封,膺屏藩之寄。”
“不思竭诚奉国,反怀枭獍之心。”
“阴蓄甲兵于蜀郡,私结党羽于封疆。”
“竟至囚禁手足,窥伺神器,密谋举兵犯阙,几危江山根本。”
“此等悖逆之行,实天地所不容,人神所共愤。”
“昔周诛管蔡,以正纲常。”
“汉削七国,而安社稷。”
“今依祖宗法度,循朝廷典章,诏曰:——”
“褫夺刘永吴王封爵,削其宗籍,贬为庶人。”
“所有册宝印信,皆追缴入朝。”
“其府邸私兵,尽行裁撤。”
“逆党首恶,付有司按律严惩。”
“特谕遇赦不赦,即日流放岭南,永不得返。”
“地方官吏当严加看管,如有异动,格杀勿论。”
“呜呼!父子之道,虽天性之亲。”
“君臣之义,实社稷之重。”
“朕岂忍以私情废公法,因小慈乱大谋?”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自今以后,诸王宜各守藩规,毋蹈覆辙。”
“钦此!!”
诏书内容如同寒风吹过,众人虽早有预料。
但亲耳听到这最终判决,仍是不免一阵唏嘘感慨,神色复杂。
李翊在念诵诏书时,目光似有意似无意地,再次扫过了三皇子刘理的脸庞。
那目光中带着审视,更带着一种无声的警示。
刘理感受到这道目光,身体微微一僵。
随即深深地低下了头,盯着自己的鞋尖,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之中,一言不发。
这道针对他二哥的严厉诏书,何尝不是对他,以及对所有可能心怀异志之人的一种敲打?
李翊收起诏书,环视众人,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
“今日之事,陛下受惊,诸位亦皆劳心劳力。”
“且都散去吧,各归府邸,好生休息。”
“明日还需按时朝参,处理国事。”
众人闻言,虽心中仍牵挂皇帝病情,但也知留此无益。
遂各自怀着沉重的心情,躬身行礼后,默默散去。
喧嚣散尽,宫廊复归寂静。
李翊的长子李治默默上前,扶住父亲的手臂。
他由于要安抚蜀地,所以也是刚回到洛阳。
事实上,他在得知朝廷将要封他为骠骑将军的消息后。
就马不停蹄地往洛阳赶了。
李翊微微点头,在儿子的搀扶下,步履略显蹒跚地。
向着宫外的丞相府缓缓行去。
夕阳的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映照在这座刚刚经历了一场内部风暴的帝国宫阙之上。
显得格外苍凉。
暮色四合,洛阳城中万家灯火渐次亮起。
相较于皇宫内尚存的肃杀与悲凉,位于帝都核心区域的丞相府,此刻却张灯结彩。
洋溢着一种压抑不住的喜庆气氛。
李翊在李治的搀扶下,步履略显沉重地踏入府门。
一日之内经历的朝堂风云与宫闱剧变,让他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化开的疲惫。
然而,甫一进入正厅,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微微一愣。
但见厅内灯火通明,珍馐美馔摆满了巨大的楠木餐桌。
侍立的婢女仆从皆面带笑容,气氛热烈。
他的几位夫人——袁莹、麋贞、甄宓、吕玲绮,桃红。
以及一众儿女,皆已盛装等候在此。
“这是……”
李翊环顾这过于丰盛的宴席,略带疑惑地看向发妻袁莹。
“今日并非年节,亦非老夫寿辰,何以设宴如此隆重?”
夫人袁莹,出身汝南袁氏。
虽年近五旬,依旧雍容华贵。
她上前一步,含笑解释道:
“夫君莫非忘了?”
“今日朝堂封赏,吾儿李治,蒙陛下天恩。”
“擢升为骠骑将军,秩比三公。”
“此乃我李家殊荣,岂能不设宴庆贺一番?”
众人的目光顿时聚焦在李治身上。
李治年纪不过二十七八,面容俊朗,颇有乃父之风。
但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稳,甚至有些过于谨慎。
他听到母亲的话,连忙躬身,语气谦逊乃至有些自我否定地说道:
“……母亲言重了。”
“孩儿此番随军入蜀,虽有些许微末功劳。”
“然骠骑将军之位,尊崇无比,实非孩儿当下才德所能匹配。”
“朝廷此番厚赏,恐……恐多半是看在父亲大人辅国定鼎、德高望重的份上。”
“孩儿……实是沾了父亲的光。”
他话语中对父亲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却也透露出一种习惯性的自我审视与低调。
李翊看着这个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目光深邃。
他并未立刻反驳,而是沉默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
“治儿,过谦则近伪。”
“为父在朝,确有几分薄面。”
“然陛下与朝廷赏功罚过,自有法度章程,绝非全然徇私之情。”
“汝于入蜀途中,献策断敌粮道。”
“孤身前去擒拿吴王,收拢蜀地人心。”
“亲冒矢石,稳定军心,此皆众将亲眼所见。”
“军报具在,功绩属实。”
“骠骑将军之衔,或许有朝廷眷顾为父之故。”
“然根基,仍在于汝自身之努力与能力。”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在场所有的家人,最终重新定格在李治脸上,。
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明显嘉许与情感的语调,清晰地说道:“
汝能臻此位,老夫……心甚慰之。”
“治儿,吾为汝感到骄傲。”
此言一出,
整个厅堂瞬间安静了下来,仿佛连空气都凝滞了。
李治猛地抬起头,不可置信地看着父亲,眼圈竟微微泛红。
这句简短的肯定,他仿佛已经等待了半生。
其余家人,无论是几位夫人,还是其他的子女,脸上都露出了由衷的喜悦笑容。
麋贞、甄宓、吕玲绮等几位夫人更是相视一笑,眼中皆有欣慰与感慨交织的泪光。
她们深知,以李翊严苛寡言的性格。
能对子女说出如此直白的赞许,是何等不易。
长女李仪,年方二九。
聪慧明艳,性情活泼。
此刻更是雀跃上前,亲昵地挽住兄长李治的胳膊,巧笑嫣然:
“兄长听见否?父亲大人都亲口夸赞你了!”
“看来,日后光耀我们李家门楣,支撑这偌大家业的重担,可就落在兄长肩上了!”
李治已然从激动中平复些许,闻言正色道:
“……仪妹莫要顽笑。”
“家族兴旺,乃众人之责,确系于我辈肩上。”
“然前路漫漫,功业维艰。”
“我辈之使命,方才伊始,断不可有丝毫懈怠。”
他语气诚恳,目光坚定。
二子李平、三子李安、四子李泰见状,也纷纷上前,齐声道:
“兄长所言极是!弟等必当勤勉向学,努力仕途。”
“以兄长马首是瞻,绝不负父亲与家族期望!”
看着儿辈们如此上进团结,李翊抚须颔首,脸上难得地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