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32章 丞相手握十万雄兵,灭魏绰绰有余,陛下却还要增兵,这是为何?
章武十七年,夏末。
诸葛亮携汉朝大军,浩浩荡荡开入汉中地界。
但见沿途村落凋敝,田地荒芜。
偶有百姓远远望见军队,便惊慌逃窜,如见虎狼。
原来,曹魏这几年为了组织北伐战事,一直在吸两川百姓的血。
强征入伍,强征给养之事屡见不鲜。
偶有反抗之民,皆被当地豪强与官府联手镇压。
因为曹魏统治者非常聪明,他知道如此残酷剥削百姓,肯定会引来百姓的不满。
所以他们并没有一边倒的得罪所有阶级。
而是只压迫底层,至于掌握生产资料,与知识分子的士人豪强则予以拉拢。
作为有时代局限性的底层百姓,面对官府与士人豪强的联手,那是无论如何都赢不了的。
只能乖乖任凭曹魏政府剥削。
所以,作为高祖皇帝的龙兴之地的汉中。
如今也是生民凋敝,畏兵如虎。
诸葛亮在四轮车上目睹此景,眉头深锁。
是夜扎营后,他召众将议事,语气沉痛:
“虽两国交兵,然累及黎庶,诚非吾所愿也。”
“汉中百姓,亦是大汉子民啊。”
次日清晨,
诸葛亮命人备下太牢大礼,亲率文武官员至定军山前设祭。
祭台高筑,三牲齐备,旌旗猎猎。
诸葛亮整衣冠,执玉圭,朗声诵读祭文:
“大汉丞相琅琊侯诸葛亮,谨以清酌庶羞,祭奠汉中山川之神。”
“亮奉天子明诏,讨逆复汉,本为解民倒悬。”
“然兵戈所至,生灵涂炭,此诚亮之过也。”
“伏惟神明,佑我百姓,止息干戈。”
祭文方毕,原本呼啸的狂风骤然停息,漫天愁云渐散。
但觉清风习习,细雨霏霏。
不过片刻,
云开雾散,艳阳高照。
三军将士见此异象,无不欢欣鼓舞。
关兴兴奋地对张苞道:
“此必吉兆也,天佑大汉!”
是夜,
诸葛亮在帐中批阅军报至三更,终因倦极伏案小憩。
朦胧间,忽闻一阵清风拂过,帐中烛火摇曳。
抬头时,见一人飘然而入。
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面如冠玉,目若朗星。
身高八尺,气度超然若仙。
诸葛亮惊而起立,执礼相问:
“公何人也?”
来人微微一笑,声若清泉击玉:
“今早重承见顾。”
“吾有片言相告:今汉祚将兴,天命在刘。”
“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
“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
言讫,拂袖转身。
诸葛亮急欲挽留:
“仙师留步!”
却觉一阵眩晕,猛然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
帐外更鼓正敲四更,诸葛亮回味梦中言语,心绪难平。
即刻传令:
“请行军司马赵直来见。”
不过片刻,赵直疾步入帐:
“丞相深夜相召,不知有何要事?”
诸葛亮将梦中情形细细道来,末了问道:
“闻卿善解梦,此梦主何吉凶?”
赵直凝思片刻,忽然抚掌:
“昔年张天师曾在此创立道教,广施仁德。”
“想来是天师怜惜两川生灵,特来点化丞相。”
诸葛亮恍然大悟,当即传令三军。
立白旗一面,上书“保国安民”四个大字。
并颁下严令:所到之处,如妄杀一人者偿命。
更不许擅取百姓一物,违令者军法处置。
翌日行军途中,
时近正午,烈日当空。
一队士兵行至橘林旁,见树上金灿灿的橘子挂满枝头,个个喉头滚动。
一个新兵实在耐不住口渴,伸手便要摘取。
忽闻一声断喝:
“住手!”
李治快步走来,面色严峻:
“丞相有令,不得擅取百姓一物,你岂敢违抗?”
那新兵慌忙跪地求饶:
“李将军恕罪!小的实在是口渴难耐。”
“军令如山!”
李治厉声道,“来人,依律鞭笞三十!”
关银屏恰在附近巡视,闻声赶来。
见那士兵年纪尚轻,面色惶恐,心生不忍,低声对李治道:
“夫君,他初犯军纪,是否……”
这关三小姐性格随他父亲,十分怜悯底层士兵。
依照关羽的性格,他肯定不愿意重责这名稚嫩的小兵。
反之,以粗粝暴虐的张飞性格来,他便狠得下心做此事。
而李治则完全是出于军律律法,他摇头正色说道:
“……夫人,慈不掌兵。”
“今日若饶一人,明日便会有十人效仿。”
随即高声对众军士道,“丞相仁德,体恤百姓。”
“我等既为王者之师,就当秋毫无犯。”
“今日之事,以儆效尤!”
鞭刑执行时,全军肃立观看。
每一鞭落下,都让将士们心头震颤。
行刑完毕,李治亲自为伤兵敷药,温言道:
“非是我无情,实为军纪不容。”
“你且记住这个教训,日后勿要再犯。”
此事很快传遍全军,自此再无人敢违抗军令。
数日后,大军行至乐城外十里处。
探马来报,城中百姓听闻汉军纪律严明,已纷纷出城相迎。
诸葛亮闻报,即命赵云率精兵一千先行入城,维持秩序。
其余部队在城外扎营,不得惊扰百姓。
次日清晨,
诸葛亮轻车简从,只带关平、关兴等数将入城。
但见街道两旁跪满了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
一老翁颤巍巍上前,奉上一碗清水:
“丞相仁德,老朽无以为敬,谨以清水表心意。”
诸葛亮连忙下车,双手接过水碗,却不饮用,而是问道:
“老丈,城中粮价几何?百姓可还过得去?”
老翁垂泪道:
“自夏侯楙驻守以来,横征暴敛,城中十室九空。”
“幸得丞相仁军,我等才敢出城乞活。”
诸葛亮闻言,当即传令:
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与民休息。
关银屏见一孩童饿得皮包骨头,心生怜悯,将自己的干粮尽数相赠。
李治在旁看见,微微点头,也命亲兵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分发给老弱妇孺。
便在此时,忽见一队百姓押着个五花大绑的汉子过来。
为首的老者跪地禀报:
“丞相,此人原是夏侯楙帐下税吏,平日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今日被小民等擒获,听凭丞相发落。”
那税吏面如土色,连连磕头求饶。
诸葛亮沉吟片刻,对百姓道:
“此人罪恶,理当严惩。”
“然亮既立‘保国安民’之誓,当以法度行事。”
遂命关平:
“将此人收押,细查其罪。”
“若罪证确凿,依律处置。”
“若有人诬告,也当还其清白。”
百姓闻言,无不心悦诚服。
是夜,诸葛亮召众将议事。
费祎进言:
“丞相仁德感天,如今汉中民心归附,实乃大幸。”
“然我军粮草转运艰难,长久下去,恐难支撑。”
诸葛亮羽扇轻摇:
“……文伟所虑极是。”
“亮已思得一计:可在汉中实行屯田,且战且耕。”
“既可减轻蜀中负担,又能安顿流民。”
李治出列道:
“……丞相明鉴。”
“末将愿领本部兵马,开垦荒地,以为表率。”
关银屏也道:
“末将也可率女兵营协助耕作。”
诸葛亮欣然从之,批准了军民同耕于汉中的计划。
这项计划实在必行。
因为蜀中粮运困难,如果继续依靠关中、河南的粮食,将会成为洛阳朝廷的一个极大负担。
反之,如果能够在汉中实现自给自足。
那么汉军便有着充裕的时间,来进行伐蜀之战。
这也是汉中的重要性。
诸葛亮不愿意采取冒险计策的原因也在这里。
只要稳扎稳打得到汉中,那么蜀道再是艰难。
有汉中兜底,迟早能够打进成都。
次日,汉中城外出现了一幅奇景:
蜀军将士卸甲执锄,开荒种地。
女兵营的姑娘们则帮着百姓修补房屋,照料伤病。
一日,
关银屏正率女兵在河边浣洗衣物,忽见上游漂来一具尸体。
打捞上来后,发现是个年轻女子。
怀中还紧紧抱着个婴儿,竟还有微弱气息。
关银屏急忙命军医救治,亲自照料这个失去母亲的婴儿。
消息传开,汉中百姓无不感动。
半月后,诸葛亮巡视屯田情况。
见麦苗青青,长势喜人,不禁欣慰。
行至一村落,忽闻哭声震天。
询问之下,方知是村中突发瘟疫,已死了十余人。
诸葛亮立即命随行军医前往诊治,又调拨药材,亲自拟定药方。
为防疫情扩散,他竟不顾众人劝阻,在疫区连住三日,直到疫情得到控制。
临行时,全村百姓跪送十里,哭声动天。
这日,诸葛亮正在帐中处理公务,忽报有百姓求见。
来的是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奉上一卷竹简:
“此乃汉中父老联名万民书,感念丞相仁德。”
诸葛亮展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还按着红手印。
最后写道:
“丞相仁德,泽被苍生。”
“汉中百姓,愿效死力。”
当晚,诸葛亮独自登上城楼,远眺汉中夜景。
但见万家灯火,炊烟袅袅,与月前荒凉景象判若两地。
赵直不知何时来到身后,轻声道:
“丞相可还记得月前之梦?”
诸葛亮颔首:
“天师点化,不敢或忘。”
“为政者,当以民心为心。”
这时,关平来报:
有数百魏国降兵愿意归顺,请示如何安置。
诸葛亮道: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诸葛亮携汉朝大军,浩浩荡荡开入汉中地界。
但见沿途村落凋敝,田地荒芜。
偶有百姓远远望见军队,便惊慌逃窜,如见虎狼。
原来,曹魏这几年为了组织北伐战事,一直在吸两川百姓的血。
强征入伍,强征给养之事屡见不鲜。
偶有反抗之民,皆被当地豪强与官府联手镇压。
因为曹魏统治者非常聪明,他知道如此残酷剥削百姓,肯定会引来百姓的不满。
所以他们并没有一边倒的得罪所有阶级。
而是只压迫底层,至于掌握生产资料,与知识分子的士人豪强则予以拉拢。
作为有时代局限性的底层百姓,面对官府与士人豪强的联手,那是无论如何都赢不了的。
只能乖乖任凭曹魏政府剥削。
所以,作为高祖皇帝的龙兴之地的汉中。
如今也是生民凋敝,畏兵如虎。
诸葛亮在四轮车上目睹此景,眉头深锁。
是夜扎营后,他召众将议事,语气沉痛:
“虽两国交兵,然累及黎庶,诚非吾所愿也。”
“汉中百姓,亦是大汉子民啊。”
次日清晨,
诸葛亮命人备下太牢大礼,亲率文武官员至定军山前设祭。
祭台高筑,三牲齐备,旌旗猎猎。
诸葛亮整衣冠,执玉圭,朗声诵读祭文:
“大汉丞相琅琊侯诸葛亮,谨以清酌庶羞,祭奠汉中山川之神。”
“亮奉天子明诏,讨逆复汉,本为解民倒悬。”
“然兵戈所至,生灵涂炭,此诚亮之过也。”
“伏惟神明,佑我百姓,止息干戈。”
祭文方毕,原本呼啸的狂风骤然停息,漫天愁云渐散。
但觉清风习习,细雨霏霏。
不过片刻,
云开雾散,艳阳高照。
三军将士见此异象,无不欢欣鼓舞。
关兴兴奋地对张苞道:
“此必吉兆也,天佑大汉!”
是夜,
诸葛亮在帐中批阅军报至三更,终因倦极伏案小憩。
朦胧间,忽闻一阵清风拂过,帐中烛火摇曳。
抬头时,见一人飘然而入。
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面如冠玉,目若朗星。
身高八尺,气度超然若仙。
诸葛亮惊而起立,执礼相问:
“公何人也?”
来人微微一笑,声若清泉击玉:
“今早重承见顾。”
“吾有片言相告:今汉祚将兴,天命在刘。”
“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
“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
言讫,拂袖转身。
诸葛亮急欲挽留:
“仙师留步!”
却觉一阵眩晕,猛然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
帐外更鼓正敲四更,诸葛亮回味梦中言语,心绪难平。
即刻传令:
“请行军司马赵直来见。”
不过片刻,赵直疾步入帐:
“丞相深夜相召,不知有何要事?”
诸葛亮将梦中情形细细道来,末了问道:
“闻卿善解梦,此梦主何吉凶?”
赵直凝思片刻,忽然抚掌:
“昔年张天师曾在此创立道教,广施仁德。”
“想来是天师怜惜两川生灵,特来点化丞相。”
诸葛亮恍然大悟,当即传令三军。
立白旗一面,上书“保国安民”四个大字。
并颁下严令:所到之处,如妄杀一人者偿命。
更不许擅取百姓一物,违令者军法处置。
翌日行军途中,
时近正午,烈日当空。
一队士兵行至橘林旁,见树上金灿灿的橘子挂满枝头,个个喉头滚动。
一个新兵实在耐不住口渴,伸手便要摘取。
忽闻一声断喝:
“住手!”
李治快步走来,面色严峻:
“丞相有令,不得擅取百姓一物,你岂敢违抗?”
那新兵慌忙跪地求饶:
“李将军恕罪!小的实在是口渴难耐。”
“军令如山!”
李治厉声道,“来人,依律鞭笞三十!”
关银屏恰在附近巡视,闻声赶来。
见那士兵年纪尚轻,面色惶恐,心生不忍,低声对李治道:
“夫君,他初犯军纪,是否……”
这关三小姐性格随他父亲,十分怜悯底层士兵。
依照关羽的性格,他肯定不愿意重责这名稚嫩的小兵。
反之,以粗粝暴虐的张飞性格来,他便狠得下心做此事。
而李治则完全是出于军律律法,他摇头正色说道:
“……夫人,慈不掌兵。”
“今日若饶一人,明日便会有十人效仿。”
随即高声对众军士道,“丞相仁德,体恤百姓。”
“我等既为王者之师,就当秋毫无犯。”
“今日之事,以儆效尤!”
鞭刑执行时,全军肃立观看。
每一鞭落下,都让将士们心头震颤。
行刑完毕,李治亲自为伤兵敷药,温言道:
“非是我无情,实为军纪不容。”
“你且记住这个教训,日后勿要再犯。”
此事很快传遍全军,自此再无人敢违抗军令。
数日后,大军行至乐城外十里处。
探马来报,城中百姓听闻汉军纪律严明,已纷纷出城相迎。
诸葛亮闻报,即命赵云率精兵一千先行入城,维持秩序。
其余部队在城外扎营,不得惊扰百姓。
次日清晨,
诸葛亮轻车简从,只带关平、关兴等数将入城。
但见街道两旁跪满了百姓,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
一老翁颤巍巍上前,奉上一碗清水:
“丞相仁德,老朽无以为敬,谨以清水表心意。”
诸葛亮连忙下车,双手接过水碗,却不饮用,而是问道:
“老丈,城中粮价几何?百姓可还过得去?”
老翁垂泪道:
“自夏侯楙驻守以来,横征暴敛,城中十室九空。”
“幸得丞相仁军,我等才敢出城乞活。”
诸葛亮闻言,当即传令:
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减免赋税,与民休息。
关银屏见一孩童饿得皮包骨头,心生怜悯,将自己的干粮尽数相赠。
李治在旁看见,微微点头,也命亲兵将随身携带的粮食分发给老弱妇孺。
便在此时,忽见一队百姓押着个五花大绑的汉子过来。
为首的老者跪地禀报:
“丞相,此人原是夏侯楙帐下税吏,平日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今日被小民等擒获,听凭丞相发落。”
那税吏面如土色,连连磕头求饶。
诸葛亮沉吟片刻,对百姓道:
“此人罪恶,理当严惩。”
“然亮既立‘保国安民’之誓,当以法度行事。”
遂命关平:
“将此人收押,细查其罪。”
“若罪证确凿,依律处置。”
“若有人诬告,也当还其清白。”
百姓闻言,无不心悦诚服。
是夜,诸葛亮召众将议事。
费祎进言:
“丞相仁德感天,如今汉中民心归附,实乃大幸。”
“然我军粮草转运艰难,长久下去,恐难支撑。”
诸葛亮羽扇轻摇:
“……文伟所虑极是。”
“亮已思得一计:可在汉中实行屯田,且战且耕。”
“既可减轻蜀中负担,又能安顿流民。”
李治出列道:
“……丞相明鉴。”
“末将愿领本部兵马,开垦荒地,以为表率。”
关银屏也道:
“末将也可率女兵营协助耕作。”
诸葛亮欣然从之,批准了军民同耕于汉中的计划。
这项计划实在必行。
因为蜀中粮运困难,如果继续依靠关中、河南的粮食,将会成为洛阳朝廷的一个极大负担。
反之,如果能够在汉中实现自给自足。
那么汉军便有着充裕的时间,来进行伐蜀之战。
这也是汉中的重要性。
诸葛亮不愿意采取冒险计策的原因也在这里。
只要稳扎稳打得到汉中,那么蜀道再是艰难。
有汉中兜底,迟早能够打进成都。
次日,汉中城外出现了一幅奇景:
蜀军将士卸甲执锄,开荒种地。
女兵营的姑娘们则帮着百姓修补房屋,照料伤病。
一日,
关银屏正率女兵在河边浣洗衣物,忽见上游漂来一具尸体。
打捞上来后,发现是个年轻女子。
怀中还紧紧抱着个婴儿,竟还有微弱气息。
关银屏急忙命军医救治,亲自照料这个失去母亲的婴儿。
消息传开,汉中百姓无不感动。
半月后,诸葛亮巡视屯田情况。
见麦苗青青,长势喜人,不禁欣慰。
行至一村落,忽闻哭声震天。
询问之下,方知是村中突发瘟疫,已死了十余人。
诸葛亮立即命随行军医前往诊治,又调拨药材,亲自拟定药方。
为防疫情扩散,他竟不顾众人劝阻,在疫区连住三日,直到疫情得到控制。
临行时,全村百姓跪送十里,哭声动天。
这日,诸葛亮正在帐中处理公务,忽报有百姓求见。
来的是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奉上一卷竹简:
“此乃汉中父老联名万民书,感念丞相仁德。”
诸葛亮展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还按着红手印。
最后写道:
“丞相仁德,泽被苍生。”
“汉中百姓,愿效死力。”
当晚,诸葛亮独自登上城楼,远眺汉中夜景。
但见万家灯火,炊烟袅袅,与月前荒凉景象判若两地。
赵直不知何时来到身后,轻声道:
“丞相可还记得月前之梦?”
诸葛亮颔首:
“天师点化,不敢或忘。”
“为政者,当以民心为心。”
这时,关平来报:
有数百魏国降兵愿意归顺,请示如何安置。
诸葛亮道: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