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愿留者,分给田地。”



“愿归者,发放路费。”



“切记,不可强留。”



这道命令传出,反而有更多魏兵前来归降。



诸葛亮见汉中局势渐渐稳定,又召集众将训话道: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今汉中已定,非但得一地,更得民心。”



“望诸君谨记: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于是,三军震服。



……



洛阳城中,秋意渐浓。



未央宫深处,刘备正与监国太子刘禅及几位重臣商议军政要务。



“父皇,诸葛丞相自汉中来报,已平定汉中全境。”



“现上书请示在汉中屯田养兵,待来年粮草充足再图成都。”



刘禅恭敬地呈上奏疏,眉宇间透着几分犹豫。



“只是……此事关系重大,儿臣不敢擅专。”



“还请父皇定夺。”



刘备接过竹简,细细阅览。



其书略曰:



“臣亮诚惶诚恐,谨奏圣主陛下:”



“臣奉王命督师北伐,赖陛下神威,三军效命,今已克定汉中。”



“旌旗所指,山河归附。”



“诚可告慰高皇帝之灵,稍纾社稷之忧。”



“然臣自入南郑以来,目击闾阎景象,不禁中夜抚膺,泫然涕下——”



“所谓‘天府之土’,竟成荆棘纵横之地。”



“往昔商贾络绎之衢,惟见狐兔出没之迹。”



“田畴芜秽,仓廪空虚。”



“百姓面有菜色,稚子啼饥号寒。”



“询之故老,乃知曹贼西遁之际,徙民毁城,焚仓绝道。”



“遂使秦巴膏腴,化作豺狼巢穴。”



“臣观汉中形胜,北倚秦岭如屏,南枕巴山若障。”



“沔水蜿蜒其腹,沃野绵延千里。”



“昔萧何据此供高祖基业,张鲁凭之成一方霸图。”



“今虽暂困兵燹,然地脉未损。”



“若得善加经营,必复为龙兴之地。”



“臣遂暂止兵锋,以一月之期行安民三策。”



“其一,发军粮以赈鳏寡,缮甲兵以清匪患。”



“其二,招流亡复其本业,贷耕牛助其垦殖。”



“其三,削苛捐以苏民困,明律令以正风俗。”



“今市井渐闻笑语,阡陌始见炊烟。”



“更于河湄原隰,仿淮阴屯田旧制。”



“分兵为屯,列栅为营。”



“令士卒操戈则备战,释甲则扶犁。”



“已开渠堰十二道,垦荒田三万顷。”



“种粟栽桑,蓄豚养犊。”



“待至秋深,当见黄云覆垄。”



“及至明岁,可望仓廪盈溢。”



“届时军粮自足,不复劳关中转运。”



“士马饱腾,正宜向益州进军。”



“昔高祖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今陛下委臣节钺,当固本培元,后发制人。”



“蜀中虽云险塞,然曹叡暗弱,汉中方定,民心思汉久矣。”



“若待来年春暖,携汉中积粟,率虎贲之师。”



“出阳平而叩剑阁,则成都指日可下。”



“较之悬军深入,馈饷不继,岂非万全乎?”



“今遣偏师戍守险隘,广布斥候以察敌情。”



“臣日则巡营劝农,夜则图划方略。”



“必使军民同心,耕战两便。”



“惟愿陛下少宽圣虑,善保龙体。”



“待臣明年春汛奏凯,当献益州版籍于丹墀。”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章武十七年,秋八月,丞相臣诸葛亮谨奏。”



诸葛亮提出明年再继续进兵益州的战略提议



良久,刘备抚须颔首,沉吟道:



“孔明深谋远虑,所奏甚合朕意。”



“汉中初定,粮草转运艰难。”



“若贸然进兵,恐生变故。”



“屯田之策,实为上计。”



他转向身旁的李翊:



“李相,来年开春,可再组织一军支援孔明伐蜀。”



“此事就交由你全权操办。”



李翊躬身领命:



“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刘备略显疲惫地挥挥手:



“今日议事至此,诸位且退下吧。”



众臣鱼贯退出大殿。



李翊刚回到相府,管家便来禀报:



“相爷,今日已有数位大人递帖求见,都带着厚礼……”



李翊微微一笑:



“……意料之中。”



“去,设宴三日后,宴请这些‘’有心人’。”



三日后的相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



京中权贵几乎悉数到场,个个锦衣华服,笑语喧哗。



酒过三巡,太仆羊衜举杯起身:



“李相运筹帷幄,辅佐陛下平定天下,功绩冠绝古今。”



“依老夫看,便是韩信、张良复生,亦未必能及啊!”



众人纷纷附和,谀词如潮。



李翊举杯环视众人,目光深邃:



“……诸公过誉了。”



“翊本郯县一介白身,得遇明主,侥幸才有今日。”



“一个人的命运,固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需顺应历史的潮流。”



“若非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翊又何来建功立业之机?”



这时,车骑大将军张郃趁机问道:



“听闻朝廷已决定明年增兵汉中,支援诸葛丞相伐蜀。”



“不知相爷心中可有领军的人选?”



此言一出,



满座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竖耳倾听。



眼下,灭蜀之役的胜利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为汉中被拿下,川蜀门户也就洞开。



正如诸葛亮提出的战略一样,以汉中为根据地,打进去只是时间问题。



既然灭蜀之役的成功是板上钉钉,而魏国又没有被灭。



那这天大的功劳,自然会被有心之人盯上。



京中的权贵们,收到一点风声,便纷纷都来拜贺李翊。



指望来年开春,安插自己的儿子,或者族中子弟到军中去。



以便来年去前线镀金,再不济混点儿军功。



回京后,也好在京中谋一个差事。



李翊缓缓放下酒盏,神色凝重:



“去年徐晃将军病逝,如折我一臂。”



“蜀道艰难,诸位莫要以为伐蜀是件易事。”



“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更兼蜀中人才并未完全凋敝。”



“依然有愚忠于曹魏的顽固分子,向我军做出抵抗。”



“此役,绝非汝尔等所想那般容易。”



光禄勋崔谅接口道:



“……相爷过虑了。”



“我等世受国恩,正该为国效力,何惧艰难?”



众人纷纷称是,个个摆出忠勇之态。



李翊目光扫过席间,忽然停在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身上,嘴角微扬:



“奉先将军,您乃当世虎将,可有挂帅的想法?”



醉眼朦胧的吕布闻言,哈哈大笑,声若洪钟:



“李相说笑了!老夫离开行伍已近十载。”



“这把老骨头早就打不动了,相爷还是另请高明吧!”



宴席间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



吕布虽已年逾七旬,但虎威犹存,这一笑依然震得杯盏轻颤。



李翊含笑点头:



“奉先将军老当益壮,何必过谦?”



“不过既然将军无意出山,那明年的领军之人,老夫自当慎重遴选。”



“诸公且安心回去等候消息。”



宴席将散时,众人纷纷命随从抬上贺礼。



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琳琅满目。



崔亮上前低声道:



“相爷,这些薄礼不过是我等一点心意,还望笑纳。”



“来年出征,犬子崔凌虽不才,但也略通兵法……”



李翊摆手打断:



“诸公心意,老夫心领了。”



“至于军中人事安排,还需从长计议。”



送走宾客后,李翊独自在书房中对着一地礼品出神。



管家轻手轻脚地收拾着,忍不住问道:



“相爷,这些礼物……”



“登记造册,悉数入库。”



李翊淡淡道,“明日早朝,本相要面奏陛下。”



夜深人静,李翊在灯下细阅兵部文书。



忽然,一阵熟悉的脚步声传来。



“奉先将军既然去而复返,何不进来一叙?”



李翊头也不抬地说。



吕布推门而入,醉意全无,目光炯炯:



“相爷果然知我。”



李翊放下文书,示意吕布坐下:



“将军今夜在宴席上装醉推辞,想必另有深意。”



吕布叹道:



“老夫确实年事已高,不宜再统大军。”



“不过更重要的是……”



“相爷可曾想过,为何这些权贵争相要将子弟送入军中?”



“哦?”李翊挑眉,牵唇笑道,“翊愿闻其详。”



“伐蜀之功,谁不眼红?”



吕布冷笑,“但他们只看见功劳,却看不见凶险。”



“若是败了,这些纨绔子弟岂不误了大事?”



吕布活了七十多岁,人生大起大落。



其心智之成熟,早非当年的义父杀手阿布可比。



李翊点头:



“……将军所虑极是。”



“故而明日面圣,我欲举荐一人……”



“张郃?”吕布接口道。



李翊微笑,“知我者,奉先也。”



两人对坐而饮。



窗外梧桐叶落,飒飒作响。



“相爷,你当真要举荐张郃挂帅?”



吕布放下酒盏,眉头微蹙。



“此人近年来在朝中日益骄纵,恐怕与诸葛亮合作未必顺利。”



“孔明那人,你我都知道,最是讲究上下分明。”



李翊轻抚长须,目光深邃:



“奉先以为,陛下为何要在来年给诸葛亮增兵?”



吕布一愣:



“自然是为了战事顺利,加快灭蜀进程。”



“如今汉中已定,正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



正当此时,书房门被轻轻推开。



一位身着淡绿罗裙的少女端着食盘款款而入。



身姿曼妙,步履轻盈。



她先将一碟精致的下酒菜摆在案上。



又端上一盘切得薄如蝉翼的酱肉,动作优雅从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