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31章 京城四少,多是青年才俊,更需敲打
心中生疑,但并未当场询问。
这时关兴从帐外端来一盆清水,换下关银屏手中已经染血的布巾。
他看着兄长背上的伤痕,眼眶发红:
“丞相也太狠心了,兄长随他征战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就算此番有错,训诫几句也就是了,何至于此……”
“二弟切莫胡言啊。”
关平突然提高声音,随即因牵动伤口而痛得龇牙咧嘴。
“丞相执法如山,正是我军能立足天下的根本。”
“我犯错受罚,天经地义,你们不可对丞相有半点怨言。”
帐内一时寂静,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关银屏为关平盖好薄被,轻声说:
“兄长好生歇息,我们明日再来看你。”
说罢,
她向李治使了个眼色,二人先行告退。
走出营帐,夜风扑面而来,带着夜晚的寒意。
关银屏拉着李治走到一处僻静角落,这才低声问道:
“适才在帐中,夫君似乎有话想说?”
李治环顾四周,确认无人,方压低声音道:
“……丞相并非真心要杀坦之兄。”
“云长公的面子在那里摆着,他怎会不知?”
“只是今日若不做这场戏,如何向众将士交代?”
关银屏闻言一怔,旋即问:
“既然如此,方才你为何不说出来?”
“夫人啊,”李治微微摇头,“既然是演戏,知道的人多了,这戏也就白做了。”
“何况丞相本意是要鞭策坦之兄,我们又何必拂了这番美意?”
关银屏凝视丈夫片刻,忽然轻笑:
“夫君如今,倒是越来越像李相爷了。”
李治挑眉,凑近她耳边:
“那夫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我关家儿女,向来直来直往,没有你们李家那么多弯弯肠子。”
关银屏别过脸去,声音却软了下来。
“但既然嫁入李家的门,自当尽心竭力侍奉。”
正当二人低声交谈时,
关兴和张苞也从帐中走出,四下张望后,快步向他们走来。
“正好你们夫妇都在,”
关兴压低声音,眼中闪着异样的光芒。
“我与苞兄商议过了,打算趁夜去劫南郑,立个头功!”
张苞接话道:
“南郑守军白日胜了一场,正是志得意满之时。”
“今日巡哨回报,城中守将因今日小胜,正在城中设宴庆功。”
“我料守备必然松懈,我们若率精兵突袭,必能一举破城!”
关银屏闻言大喜:
“两位兄长之言,正合小妹心意!”
“如蒙不弃,小妹愿与兄长同去。”
三人齐刷刷看向李治,目光灼灼。
李治苦笑摇头:
“你们这是……今日关平才受军法,你们就要犯忌么?”
“一旦功成,丞相必不怪罪!”
关兴急切道,“何况我等年岁渐长,却总被视作需要庇护的晚辈。”
“丞相欺我等年少,不肯见用。”
“今日偏要立下大功,让丞相看看我们的本事!”
张苞也道:
“正是!正是!”
“我父辈鏖战袁曹百万兵时,那时何等的英雄!”
“我们岂能一直活在父辈光环之下?”
“总要教朝中那帮老人看看,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李治看着三人炽热的目光,知道劝阻已是徒劳。
他长叹一声:
“罢,罢,罢!”
“你们都去了,我如今被你们拉上这贼船,也不得不同行了。”
计议已定,四人各自回营调集本部兵马。
关兴领一千刀斧手,张苞率八百长枪兵,关银屏带着五百骑兵,李治则调集七百弓箭手。
共计三千人。
众人饱食一顿,备足箭矢、火种等物。
待到四更鼓响,便悄悄集结在营寨西侧的一个小门处。
“诸位,”
临行前,李治最后一次劝诫。
“若事不谐,当速退,不可恋战。”
关兴却已翻身上马,豪气干云:
“治兄何必多虑!今夜必叫那川中耗子知道我中原俊杰的厉害!”
月色朦胧,三千人马悄无声息地出了营寨,沿着山间小路向南郑方向疾行。
山路崎岖,但这些人都是精心挑选的精锐,行进间竟无多少声响。
夜已深沉,
汉军大营中除了巡哨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刁斗声,万籁俱寂。
中军大帐内却依然烛火通明,
诸葛亮端坐案前,手中朱笔在军折上勾画不停。
帐帘被轻轻掀起,费祎快步走入,见诸葛亮仍在批阅文书,不禁关切道:
“丞相,已是三更时分,为何还未安歇?”
诸葛亮头也不抬,笔下不停:
“吾受国家托付之重,安敢怠慢?”
“文伟此来,必有要事。”
费祎这才想起正事,急忙道:
“适才巡营,发现关平、关兴、张苞、李治四人,率本部兵马三千人悄悄出营,往南郑方向去了。”
“这几个娃娃,怕是白天受了气,跑去夜袭了!”
“哦。”
诸葛亮淡淡应了一声,手中朱笔在竹帛上圈出一个错字。
费祎见他如此平静,大感意外:
“丞相不觉得吃惊?”
诸葛亮终于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白日我重责关平,又当众训斥这几个年轻人。”
“说他们倚仗父辈功勋,不知兵事艰难。”
“年轻人最是气盛,受此激将,必会设法证明自己。”
“他们去劫南郑,早在意料之中。”
费祎恍然大悟:
“原来丞相是用激将法!”
诸葛亮微微一笑,却又正色道:
“不过吕乂虽是无能之辈,南郑城守军也不在少数。”
“为防万一,还需接应。”
“文伟,你速去请子龙将军率三千精兵,随后接应。”
“我这就去。”
费祎躬身欲退,又忍不住回头,“丞相也早些休息吧。”
诸葛亮已重新拿起一份军报,只是轻轻挥了挥手。
费祎退出帐外,望着满天星斗,不禁摇头轻笑:
“丞相用兵,当真鬼神莫测。”
与此同时,
南郑城外十里处的山林中,关兴、张苞、关银屏、李治四人正潜伏在树影下。
远远观察着城头的守军动静。
关银屏推了推身旁的李治:
“平日就你鬼点子最多,今夜如何行动,由你拿主意吧。”
李治也不推辞,环视三人:
“既然如此,你们都得听我指挥。”
张苞咧嘴一笑:
“只要能立功,听你的又何妨!”
李治先对关银屏道:、
“有劳夫人率一支骑兵,去抓几个‘舌头’回来。”
关银屏领命,立即点齐五十轻骑,如鬼魅般消失在夜色中。
不过一炷香功夫,她便押着三个被捆得结结实实的魏军巡哨返回。
经过审问,得知南郑东门守将吕乂与参军程武在城池防务上产生了分歧,已生不和。
东门守备薄弱,且今夜正值吕乂部下换防,正是可乘之机。
李治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天助我也!”
随即下令:
“关兴、张苞二位兄长主攻东门,银屏领骑兵在城外接应。”
“我率弓弩手占据西侧高地,以火箭为号,同时放箭掩护。”
关兴有些不解:
“为何要分兵西侧?集中兵力攻东门岂不更好?”
李治解释道:
“西侧高地可俯瞰全城,弓弩手在此既能掩护你们攻城,又能监视城中动向。”
“若事有不谐,也可为你们断后。”
张苞拍掌称妙:
“治兄果然深得李叔父真传!”
计议已定,四人各率本部就位。
李治登上西侧高地,这里果然视野开阔,整个南郑城尽收眼底。
他命弓弩手悄悄散开,箭矢上弦,只待时机。
约莫四更时分,城头守军开始换防,巡逻间隙明显拉长。
李治看准时机,弯弓搭箭,一支火箭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划破夜空。
“杀!”
关兴、张苞见信号,立即率军冲出。
关兴一马当先,手中青龙刀直劈城门。
这时关兴从帐外端来一盆清水,换下关银屏手中已经染血的布巾。
他看着兄长背上的伤痕,眼眶发红:
“丞相也太狠心了,兄长随他征战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就算此番有错,训诫几句也就是了,何至于此……”
“二弟切莫胡言啊。”
关平突然提高声音,随即因牵动伤口而痛得龇牙咧嘴。
“丞相执法如山,正是我军能立足天下的根本。”
“我犯错受罚,天经地义,你们不可对丞相有半点怨言。”
帐内一时寂静,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关银屏为关平盖好薄被,轻声说:
“兄长好生歇息,我们明日再来看你。”
说罢,
她向李治使了个眼色,二人先行告退。
走出营帐,夜风扑面而来,带着夜晚的寒意。
关银屏拉着李治走到一处僻静角落,这才低声问道:
“适才在帐中,夫君似乎有话想说?”
李治环顾四周,确认无人,方压低声音道:
“……丞相并非真心要杀坦之兄。”
“云长公的面子在那里摆着,他怎会不知?”
“只是今日若不做这场戏,如何向众将士交代?”
关银屏闻言一怔,旋即问:
“既然如此,方才你为何不说出来?”
“夫人啊,”李治微微摇头,“既然是演戏,知道的人多了,这戏也就白做了。”
“何况丞相本意是要鞭策坦之兄,我们又何必拂了这番美意?”
关银屏凝视丈夫片刻,忽然轻笑:
“夫君如今,倒是越来越像李相爷了。”
李治挑眉,凑近她耳边:
“那夫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我关家儿女,向来直来直往,没有你们李家那么多弯弯肠子。”
关银屏别过脸去,声音却软了下来。
“但既然嫁入李家的门,自当尽心竭力侍奉。”
正当二人低声交谈时,
关兴和张苞也从帐中走出,四下张望后,快步向他们走来。
“正好你们夫妇都在,”
关兴压低声音,眼中闪着异样的光芒。
“我与苞兄商议过了,打算趁夜去劫南郑,立个头功!”
张苞接话道:
“南郑守军白日胜了一场,正是志得意满之时。”
“今日巡哨回报,城中守将因今日小胜,正在城中设宴庆功。”
“我料守备必然松懈,我们若率精兵突袭,必能一举破城!”
关银屏闻言大喜:
“两位兄长之言,正合小妹心意!”
“如蒙不弃,小妹愿与兄长同去。”
三人齐刷刷看向李治,目光灼灼。
李治苦笑摇头:
“你们这是……今日关平才受军法,你们就要犯忌么?”
“一旦功成,丞相必不怪罪!”
关兴急切道,“何况我等年岁渐长,却总被视作需要庇护的晚辈。”
“丞相欺我等年少,不肯见用。”
“今日偏要立下大功,让丞相看看我们的本事!”
张苞也道:
“正是!正是!”
“我父辈鏖战袁曹百万兵时,那时何等的英雄!”
“我们岂能一直活在父辈光环之下?”
“总要教朝中那帮老人看看,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了!”
李治看着三人炽热的目光,知道劝阻已是徒劳。
他长叹一声:
“罢,罢,罢!”
“你们都去了,我如今被你们拉上这贼船,也不得不同行了。”
计议已定,四人各自回营调集本部兵马。
关兴领一千刀斧手,张苞率八百长枪兵,关银屏带着五百骑兵,李治则调集七百弓箭手。
共计三千人。
众人饱食一顿,备足箭矢、火种等物。
待到四更鼓响,便悄悄集结在营寨西侧的一个小门处。
“诸位,”
临行前,李治最后一次劝诫。
“若事不谐,当速退,不可恋战。”
关兴却已翻身上马,豪气干云:
“治兄何必多虑!今夜必叫那川中耗子知道我中原俊杰的厉害!”
月色朦胧,三千人马悄无声息地出了营寨,沿着山间小路向南郑方向疾行。
山路崎岖,但这些人都是精心挑选的精锐,行进间竟无多少声响。
夜已深沉,
汉军大营中除了巡哨的脚步声和偶尔传来的刁斗声,万籁俱寂。
中军大帐内却依然烛火通明,
诸葛亮端坐案前,手中朱笔在军折上勾画不停。
帐帘被轻轻掀起,费祎快步走入,见诸葛亮仍在批阅文书,不禁关切道:
“丞相,已是三更时分,为何还未安歇?”
诸葛亮头也不抬,笔下不停:
“吾受国家托付之重,安敢怠慢?”
“文伟此来,必有要事。”
费祎这才想起正事,急忙道:
“适才巡营,发现关平、关兴、张苞、李治四人,率本部兵马三千人悄悄出营,往南郑方向去了。”
“这几个娃娃,怕是白天受了气,跑去夜袭了!”
“哦。”
诸葛亮淡淡应了一声,手中朱笔在竹帛上圈出一个错字。
费祎见他如此平静,大感意外:
“丞相不觉得吃惊?”
诸葛亮终于放下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白日我重责关平,又当众训斥这几个年轻人。”
“说他们倚仗父辈功勋,不知兵事艰难。”
“年轻人最是气盛,受此激将,必会设法证明自己。”
“他们去劫南郑,早在意料之中。”
费祎恍然大悟:
“原来丞相是用激将法!”
诸葛亮微微一笑,却又正色道:
“不过吕乂虽是无能之辈,南郑城守军也不在少数。”
“为防万一,还需接应。”
“文伟,你速去请子龙将军率三千精兵,随后接应。”
“我这就去。”
费祎躬身欲退,又忍不住回头,“丞相也早些休息吧。”
诸葛亮已重新拿起一份军报,只是轻轻挥了挥手。
费祎退出帐外,望着满天星斗,不禁摇头轻笑:
“丞相用兵,当真鬼神莫测。”
与此同时,
南郑城外十里处的山林中,关兴、张苞、关银屏、李治四人正潜伏在树影下。
远远观察着城头的守军动静。
关银屏推了推身旁的李治:
“平日就你鬼点子最多,今夜如何行动,由你拿主意吧。”
李治也不推辞,环视三人:
“既然如此,你们都得听我指挥。”
张苞咧嘴一笑:
“只要能立功,听你的又何妨!”
李治先对关银屏道:、
“有劳夫人率一支骑兵,去抓几个‘舌头’回来。”
关银屏领命,立即点齐五十轻骑,如鬼魅般消失在夜色中。
不过一炷香功夫,她便押着三个被捆得结结实实的魏军巡哨返回。
经过审问,得知南郑东门守将吕乂与参军程武在城池防务上产生了分歧,已生不和。
东门守备薄弱,且今夜正值吕乂部下换防,正是可乘之机。
李治闻言,眼中精光一闪:
“天助我也!”
随即下令:
“关兴、张苞二位兄长主攻东门,银屏领骑兵在城外接应。”
“我率弓弩手占据西侧高地,以火箭为号,同时放箭掩护。”
关兴有些不解:
“为何要分兵西侧?集中兵力攻东门岂不更好?”
李治解释道:
“西侧高地可俯瞰全城,弓弩手在此既能掩护你们攻城,又能监视城中动向。”
“若事有不谐,也可为你们断后。”
张苞拍掌称妙:
“治兄果然深得李叔父真传!”
计议已定,四人各率本部就位。
李治登上西侧高地,这里果然视野开阔,整个南郑城尽收眼底。
他命弓弩手悄悄散开,箭矢上弦,只待时机。
约莫四更时分,城头守军开始换防,巡逻间隙明显拉长。
李治看准时机,弯弓搭箭,一支火箭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划破夜空。
“杀!”
关兴、张苞见信号,立即率军冲出。
关兴一马当先,手中青龙刀直劈城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