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末,长安城头积雪未消。



一队青盖马车碾过朱雀大街的薄冰,在雍凉总督府前缓缓停驻。



诸葛亮掀帘而出,白狐大氅在朔风中猎猎作响。



他仰首望向巍峨门楼,呵出的白气瞬息消散在凛冽空气中。



关中久经战乱,连总督府门前的石狮都残了一足,斑驳处露出灰白的底色。



“李刺史可到了?”



诸葛亮问得简截。



侍从躬身答:



“已在二堂候着。”



诸葛亮一到任长安,第一件事就是召见凉州刺史李严。



此人既是自己在荆州的故吏,又是马超走后当地的一把手。



如今一把手召见二把手,自然是释放一个政治信号。



李严见诸葛亮进得堂来,急忙起身行礼。



八年未见,诸葛亮清癯更胜往昔,唯有一双眸子仍如寒星般湛然有神。



“卑职参见都督。”



李严拜伏于地,声音里带着几分故人重逢的颤动。



诸葛亮亲手扶起:



“……正方不必多礼。”



“关中苦寒,卿在此驻守数载,辛苦了。”



二人分宾主坐定,侍从奉上热醪。



诸葛亮不饮,只将手拢在杯上取暖:



“某此番奉旨督雍凉,首在屯田。”



“家连年用兵,粮秣不继。”



“关中纵屯重兵,若无自给之策,终是徒劳。”



李严神色一凛:



“……都督明鉴。”



“自建安以来,关中户口减半,良田多荒。”



“况中原大战时,曹贼从此处强迁走许多人口。”



“去岁虽试行军屯,所得不过杯水车薪耳。”



“某欲大兴军屯,使兵士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诸葛亮从袖中取出一卷绢图,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渭水两岸沃野千里,若开渠引水,可复郑国渠旧观。”



“三年之内,必使雍凉粮草自足。”



李严趋前看图,但见图上水道纵横,屯田区划井然有序,不由得惊叹:



“都督深谋远虑,卑职敢不竭诚效力!”



诸葛亮微微颔首:



“明日即颁屯田令,军中除戍守操练者,皆须参与农事。”



“另募流民,计口授田,免三年赋税。”



诸葛亮是典型的行动派,一到任就直接点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且有了治理交州八年的内政经验,如今诸葛亮治关中已经是手拿把掐,相当熟稔。



正言语间,忽闻堂外喧哗。



侍从来报:马超旧部庞德、马岱求见。



诸葛亮眉峰微动,道一声,“请。”



但见两名武将风尘仆仆而入,甲胄上犹带寒霜。



庞德当先拜倒:



“末将等闻都督至,特来请罪!”



诸葛亮默然片刻,方道:



“将军何罪之有?”



马岱叩首道:



“去岁军中粮匮,末将等擅自取用民粮。”



“虽已偿还,终是违了军纪。”



庞德、马岱皆是马超旧部,但只有马超本人被召回了京城。



其旧部仍留在关中听用。



马超作战虽然勇猛,但整饬军纪方面却相当一般。



且其手下人多是汉羌混杂,素质良莠不齐。



故而,马超在时,多对手下人有纵容。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



听说朝廷派来了一新的长官,庞德、马岱亦不敢怠慢。



主动前来拜谒。



既是请罪,也是试探。



诸葛亮令二人起身,沉吟半晌,徐徐道:



“马孟起在时,军纪弛废,此非汝等之过。”



“然自今日始,雍凉军政当焕然一新。”



随即唤主簿取来功过簿,将往日未及封赏的将士一一补录。



有过失者,亦酌情惩处。



至庞德、马岱时,诸葛亮又道:



“二位将军镇守西陲有功,各赏金百斤。”



“然擅取民粮,当罚俸半年,可心服?”



庞德、马岱相视愕然,继而拜服:



“都督赏罚分明,末将心服口服!”



不过旬日,诸葛亮颁下新政——



官吏考绩以垦田、治安为要;



军中实行分班轮屯;



又设检举箱于四门,许民投书言事。



不过两月,雍凉气象果然一新。



或有老吏私语:



“诸葛公明察秋毫,真可谓吏不容奸,人怀自厉。”



转年开春,渭水两岸尽是屯田兵士。



诸葛亮亲至田间,教兵民制作龙骨水车,又引进交州发掘的稻种。



是岁关中风调雨顺,夏麦丰收在望。



消息传至洛阳,朝廷上下皆喜。



然消息亦传至成都,魏国丞相司马懿闻之,忧形于色。



是夜,司马懿召心腹邓艾、张嶷密议。



“诸葛亮才识过人,齐国所倚重也。”



司马懿将密报掷于案上,忧心忡忡地说道:



“其在关中屯田,若站稳脚跟,则陇右粮草无忧。”



“届时我大魏再想北伐可就难了。”



微微一顿,司马懿又道:



“今诸葛亮立足未稳,若不击之,待其根深蒂固,则悔之晚矣。”



“吾已得大王密旨,许我便宜行事。”



随即传令:“点兵三万,兵出散关,直取陈仓!”



魏军昼夜兼程,不过十日已至散关。



守关汉将王双见魏兵势大,急闭关门,飞马报往长安。



诸葛亮得报时,正在督造连弩。



他览毕军报,神色如常,只对左右笑道:



“司马仲达来得正好。”



随即传令:



“命马岱率精兵五千增援陈仓,王双据关死守,不可出战。”



又唤李严至:



“可将熟了的粮食,尽速收割,悉数运入城中。”



“渭南屯田区实行清野,勿资敌粮。”



李严谏道:



“都督,渭南屯田乃我军心血,方有起色,岂可自毁?”



诸葛亮正色道: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司马懿此来,意在毁我屯田。”



“若固守田亩,正堕其计。”



“今暂避其锋,待其粮尽,必自退矣。”



果然司马懿兵临陈仓,见汉军守备森严。



城周田野皆空,无处就食。



魏军远来,粮草不继。



攻城十余日不克,士气渐沮。



这日,司马懿登高观城,见陈仓城上汉军旌旗严整。



城外田野虽空,远处渭水两岸渠堰纵横,显见屯田已成规模,不觉叹道:



“诸葛亮真天下奇才!”



“不过半载,竟使关中复现生机。”



“若假以时日,必成吾心腹大患。”



邓艾在侧,献策道:



“……丞相勿忧。”



“某观其水道布置,已有破之之策。”



司马懿挑眉,问:



“士载有何高见?”



邓艾指画道:



“齐军屯田皆赖渭水。”



“若上游筑坝断水,则其屯田不攻自破。”



“待其渠堰干涸,我再决坝放水,又可水淹齐军。”



司马懿颔首,喜道:



“……此计大妙。”



“然需长期经营,非旦夕可成。”



“今我军粮将尽,不如暂退,来日再图。”



此次出兵,本就是司马懿的一次试探。



他就是想趁诸葛亮刚到关中,还没立稳脚跟,威服人望之际,看能不能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但诸葛亮远比他想象的要稳。



就连渭南的田亩说毁就毁,其操作之稳妥,远超乎司马懿的想象。



而司马懿此役也并未做好长久作战的打算。



既然“偷鸡”未能成功,索性退去,来年再作打算。



正当魏军准备退兵之际,



忽见陈仓城门洞开,一队汉军簇拥着素衣葛巾的诸葛亮出得城来。



司马懿大惊,急令全军戒备。



却见诸葛亮单骑至两军阵前,朗声道:



“仲达远来,何故匆匆而去?”



“不如入城一叙,亮已备薄酒。”



司马懿亦单骑出阵,扬鞭笑道:



“……孔明好意心领。”



“然观君屯田之策,实令某叹服。”



“他日必当再来请教。”



诸葛亮微微一笑:



“关中地广人稀,亮不过效仿文景之策,寓兵于农。”



“今岁渭南屯田将得粮五十万斛,足供三万军一年之需。”



“来年若得扩展至陇西,则十万大军可常驻关中矣。”



司马懿闻言色变,心知诸葛亮是故意透露虚实。



只道是有意虚张声势,吓唬自己。



可若其所言是真,则汉军在关中将再无粮草之忧。



那将会成为司马懿的北伐噩梦。



诸葛亮忽又正色道:



“……然兵者凶器,圣人所慎也。”



“亮屯田关中,非为攻战,实欲使百姓安居,士卒饱暖。”



“若魏国愿各守疆界,使生民免于涂炭,岂不善哉?”



司马懿默然良久,方道:



“孔明仁心,某已知之。”



“然各为其主,事不由己。”



说罢拱手作别,“来日战场相见,再领教高明。”



司马懿也是政场老手了,一眼便识破诸葛亮的心思。



诸葛亮以大义为名,指责司马懿乱兴兵戈,涂炭生灵。



实际上就是因为诸葛亮初来乍到,根本没在关中立稳脚跟。



所以不止是司马懿没有作好此役长久作战的准备,诸葛亮其实也没打算现在就跟司马懿全面交战。



两人此次,都只是对对方的一次试探。



只不过政治人物之间,通过这场对话,让双方都能够体面的退场罢了。



是夜,魏军拔营退去。



诸葛亮登城望远,见魏军火把如长龙渐次远去,乃对左右叹道:



“司马懿知进退,真俊杰也。”



“然其必复来,诸君不可懈怠。”



随后,诸葛亮又带着李严巡视新垦的屯田。



麦浪翻滚,一望无际。



李严喜道:



“今岁若无大灾,丰收已成定局。”



“都督之策,虽萧何复生不能过也。”



诸葛亮遥望西天流云,喃喃道:



“粮草虽足,人心未附。”



“雍凉地广人稀,非十年生聚不能恢复元气。”



“况司马懿来年必举国而来,我以关中之地相抗,未可轻视也。”



李严一怔,问道:



“即便兵威有挫,不还有朝廷支援吗?”



诸葛亮望他一眼,笑道:



“朝廷岂能在边境常年屯驻重兵?”



“永和年间,朝廷为平羌乱,耗资八十亿钱。”



“如此巨费,任何国家也经受不起。”



“何况如今朝廷正在征伐吴国,待灭吴之后,也需在那里留有重兵,以稳定统治。”



李严听完诸葛亮的陈述,自觉压力山大。



只能也无奈地感慨一句:



“但愿早日灭吴,使朝廷多关注咱们西边儿战事吧。”



毫无疑问,江南战事分走了朝廷绝大部分注意力。



朝廷无论是资源还是人手,都大规模地往江南倾斜。



雍凉地区本就贫瘠,除了军务外,实在没什么值得朝廷注意的。



倒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江南地区,让朝中很多权贵意识到了一个吃肉喝汤的大好机会。



“快了,很快就到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微笑道。



……



章武九年,春。



长江北岸旌旗蔽日,连营百里。



汉征南将军陈登独立高台,远眺江面。



江风猎猎,吹动他玄色的战袍,却吹不散眉间凝重。



“……将军,各军已集结完毕。”



副将呈上兵册。



“河北军张郃、河南军高顺、青徐军臧霸、荆州军黄忠、淮南军本部,共计二十万众。”



善!



陈登微微颔首,目光仍锁在滔滔江水之上。



“朝廷犒赏的牛羊可还有剩余?”



“尚余千来头。”



“全部宰杀,令将士饱餐。”



陈登顿了顿。



“将酒也分下去,每人一碗。”



副将愕然,有些迟疑地劝道:



“将军,明日大战,饮酒恐会误事。”



“寒冬方过,江水犹寒。”



陈登转身,目光如电,“让将士们暖暖身子吧。”



是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