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城内,吴王宫灯火通明。



时值盛夏,本该是江南最宜人的时节,可此刻大殿内的气氛却凝重如寒冬腊月。



“报——”



“洛阳密信到!”



随着侍卫急促的通报声,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快步走入大殿,跪伏于地。



孙权从王座上猛地站起,宽大的衣袖带翻了案几上的茶盏,褐色的茶水在竹简上洇开一片。



“快呈上来!”



侍从急忙接过信使手中的密函,呈递到孙权手中。



孙权展开竹简,目光在字里行间飞速游走,面色渐渐变得煞白。



他颤抖着将竹简递给身旁的顾雍:



“丞相,你且看看。”



顾雍接过竹简,眉头越皱越紧。



殿内群臣屏息凝神,只听得见竹简翻动的沙沙声。



“啊……这!”



顾雍终于放下竹简,面色凝重,用十分沉重的声音说道:



“据我们在洛阳的细作探报,刘备已定下伐吴之策,可能不日便要发兵南下。”



什么!?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哗然。



不少江东老臣踉跄一步,扶住殿柱才稳住身形。



但也有部分人闭目长叹,似早已预见会有此刀兵之祸。



孙权颓然地坐回王座,额头渗出细密汗珠。



该来的还是来了。



早在与曹操一起僭位称王时,孙权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只是没想到被第一个开刀的是自己。



“汉室三兴,天下大半已归刘备。”



“如今我东吴偏安一隅,如何抵挡其倾国之兵?”



顾雍上前一步,拱手道:



“大王勿忧。”



“吴魏两国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若吴国覆灭,魏国亦不能独存。”



“臣请即刻遣使赴成都,求魏主曹丕发兵相助。”



孙权摇头苦笑:



“成都与建业相去数千里,纵使曹丕愿援,待魏兵至时,恐怕齐军早已渡江。”



此时,长史张昭拄杖上前,白发在烛光下如雪。



“老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调回镇东将军陆逊,加强长江防线。”



“陆伯言善能用兵,鄱阳湖距此不远,三日内可至。”



孙权眼中闪过一丝希望:



“张公所言极是。”



“即刻传令,召陆逊回建业议事!”



他转向武将行列,“丁奉听令,着你即刻前往南徐,严守住各处隘口。”



“韩当老将军,沿江布防之事便托付于你了。”



“得令!!”



韩当、丁奉齐声应诺。



追随孙坚、孙策创业江东的四员老健将,如今就只剩韩当一人了。



此前地位最高的左将军程普,已于三年前病逝了。



由于东吴搞得的是授兵制度,程普的部曲被孙权收回,分作三部。



一部交给了孙氏宗亲,一部交给了军中新贵丁奉。



最后一部,则还给了程普的儿子程咨。



这也是孙权的制衡之术。



待将长江沿岸的防务布置完以后,孙权又命人准备国书。



遣快马星夜兼程赶往成都求援。



安排已毕,他环视殿内众臣,声音低沉:



“诸位,此乃东吴存亡之际。”



“还望大家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孙权将“共渡”二字说的很重。



因为他知道江东一帮士族,都是抱着打工人心态。



反正给刘老板打工亦或者给孙老板打工,都不影响他们的仕途。



孙权知道这一点,这些年他一直在加强自身对权力的控制。



只盼群僚在关键时刻,不要全部拉胯才好。



三日后,陆逊风尘仆仆赶回建业。



他未及更衣便直奔王宫,见孙权正在偏殿踱步,面色憔悴。



“臣陆逊,拜见大王。”



陆逊跪地行礼。



孙权急忙上前将之扶起。



“伯言快快免礼!”



“洛阳欲伐我东吴,如之奈何也?”



孙权直接开门见山,焦急地问道。



陆逊神色从容,柔声宽慰孙权道:



“……大王勿忧。”



“吴虽地小,然有长江天险,水军精锐足可御敌。”



“且有魏国在西川牵制刘备关中军,汉军难以全力东进。”



吴国最为倚仗的便是长江与他们的东吴水军了。



此前说过,东吴是可以只走水路,便进军到中原的。



而水路成本又远低于陆路。



所以东吴的军科全点在了水军上。



兼之江东的地理环境,本就适合习水,使得本地人大多会弄潮玩水。



有了这样的人口基础。



历史上的孙权甚至打造出了一支万人的海上舰队,横行东亚。



理论上这支舰队就是公元3世纪的最强舰队。



因为其不论是载人数亦或者航行距离,都创了新高。



不过光有水军是不行的。



汉军此前一直在打中原、打河北,虽然都是以陆战为主。



但也没有完全放弃水军。



即便淮南水军与荆州水军与东吴水军有些差距。



但以汉朝的国力,真要发狠点水军军科。



几年时间就能追上这个差距,甚至反超。



所以即便通常情况下,防守方比进攻方更有优势,孙权心中依然惴惴不安。



他紧握住陆逊的双手,沉声问:



“伯言以为,刘备会发多少兵马来攻?”



陆逊略作沉思,答道:



“若齐国十万人来,臣当为大王吞之。”



“若是十五万人来,臣可为大王挡之。”



孙权面色一变又问:



“若是二十万人呢?”



陆逊眉头微蹙,长叹一声:



“……此亦臣所忧也。”



“我东吴至多可集十万之众,若齐军倍之,则胜负难料也。”



他话锋一转,又接着补充说道:



“然刘备新定中原,若发二十万大军,少说需用四十万民夫。”



“如此数目,必伤国本。”



“且粮草转运艰难,久战必致民困。”



“以李翊之智,当不会允刘备如此用兵。”



“李翊?”



孙权听到这个名字,不觉毛骨悚然。



他兄长当年被李翊戏耍地团团转,到了自己这一代,也没在他身上讨得什么便宜。



孙权想着自己比李翊年轻差不多十岁,怎么着也能把他熬走。



只是这老不死的,身兼如此多的政务,居然还能够活跃于政坛。



真是天不怜吴啊!



陆逊的话还在继续。



“李翊为汉相,开国首功,在朝中一言九鼎。”



“其人沉稳持重,必主稳扎稳打。”



陆逊认真分析道:



“故臣以为,齐人纵有伐吴之志,短期内也不会大举来犯。”



“其必是要经过精心筹备,然后才会对吴用兵。”



孙权闻得此言,长舒一口气,面色稍霁:



“既如此,伯言以为眼下当如何应对?”



陆逊拱手请示道:



“臣请率军驻守江口,屯田练兵。”



“如此可积粮备战,以逸待劳。”



“善!”



孙权大喜,解下腰间佩剑赐予陆逊。



“孤即拜伯言为大将军,持此剑节制诸将。”



“长江防线,全托付于卿了!”



陆逊郑重接过宝剑,朗声回道:



“臣定不负大王所托。”



……



话分两头,吴使在接到命令以后,日夜兼程,赶至成都。



入魏王宫求见曹丕。



魏王曹丕正倚坐于王座之上,手中握着一盏蜜水,神色慵懒。



吴使上前,恭敬行礼,道:



“魏王殿下,洛阳刘备已有伐吴之意。”



“吴王特遣臣前来,恳请魏王履行盟约。”



“出兵相助,共抗齐军!”



曹丕闻言,眉头微皱,放下蜜水,问道:



“太尉还未归来吗?“



散骑常侍卫臻上前答道:



“回大王,太尉五月渡泸,平定南中叛乱。”



“如今只剩些许收尾之事,预计八月底便可班师回朝。”



曹丕微微点头,心中稍安。



但转念一想,又忌惮汉军势大,便对吴使道:



“此事关系重大,容孤与群臣商议一番,使君且先下去休息。”



吴使闻言,心中惊愕,连忙上前一步,急切道:



“魏王!吴魏两国,唇齿相依!”



“若吴国覆灭,汉军必趁势西进,届时大王何以自保?”



“唯有两国合力,方能共渡此劫啊!”



曹丕摆了摆手,道:



“孤明白,但军国大事,不可仓促决定。”



吴使仍不甘心,又道:



“若大王不愿直接出兵,至少可从汉中袭扰关中,牵制齐军侧翼。”



“减轻我吴国长江防线的压力!”



曹丕端起蜜水,又狂饮一口,淡淡道:



“孤知道了。”



吴使见曹丕态度敷衍,心中忧虑万分。



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告退。



待吴使退下,曹丕环视殿内群臣,问道:



“诸位以为,我魏国该不该支援吴国?”



话音未落,益州本土派的官员纷纷出列反对。



“大王,吴国存亡,与我何干?”



“何必为他们流血?”



“是啊,刘备伐吴,正可削弱他的兵力,我们何必插手?”



然而,以曹氏宗亲及颍川、中原迁入蜀地的官员却持不同意见。



“大王,吴国若灭,刘备必全力攻我!”



“吴国乃我东翼屏障,不可不救!”



这些外来官员深知,若曹魏不助吴,待吴国覆灭。



他们这些“外来者”必遭益州本土势力清算。



所以不论如何,他们都必须支援吴国。



就在争论不休之际,南中急报传来——司马懿遣使送信!



曹丕展开司马懿的信,细细阅读。



原来,司马懿虽在南中平叛,却一直关注着天下局势。



他在闻得汉人有意兴兵伐吴的消息时,在信中力劝曹丕支援吴国。



并详细分析了吴魏联盟的战略意义。



其书略曰:



“臣懿叩首再拜大王殿下:”



“臣奉王命,南征蛮夷。”



“赖大王威德,将士用命,今南中已定,诸部慑服。”



“蛮王孟获,桀骜难驯,然经臣用计,已令其归心。”



“今表为平南中郎将,使统蛮部,以蛮制蛮。”



“自此南疆可保十年无虞,愿大王勿忧。”



“臣虽远在南荒,然中原之事,未尝一日不系于心。”



“近闻洛阳有伐吴之意,吴使或将至成都求援。”



“朝中必有短视之臣,以‘吴亡无碍’说惑王听。”



“此辈多怀私心,或欲待吴灭而售主求荣。”



“以大王为阶,自谋富贵。”



“若吴国倾覆,彼辈必劝王降齐,届时大王欲为安乐公而不可得矣!”



“昔先王操,与刘备争衡中原。”



“虽屡挫而志不衰,方有今日之蜀魏基业。”



“若当时稍存迟疑,焉得今日天府之国乎?”



“今吴魏唇齿,吴存则魏安,吴亡则魏危。”



“愿大王效先王之刚毅,拒群小之谗言。”



“若朝议难决,可先赐吴蜀锦、霜糖以示盟好。”



“臣八月底必星夜归成都,为王画策。”



“南中暑湿,惟愿大王珍摄圣体,勿过嗜甘味。”



“臣懿顿首再拜。”



曹丕读完,沉吟良久,最终道:



“还是等太尉回朝,再议具体援助之策罢。”



然后纳司马懿之言,命人赠予吴使蜀锦、白糖,以示友好。



吴使虽然失望,但也只能谢恩告退。



待吴使离去后,曹丕心情似乎并未受此影响,反而兴致勃勃地命人端上糖浆泡饭。



又取来蜜水、葡萄,大快朵颐。



他一边享用甜食,一边对群臣笑道:



“这白糖不仅味美,更能改善蜀地民生。”



“诸位当鼓励民间多设糖坊,广种甘蔗。”



然而,尚书赵俨却忧心忡忡,上前劝谏:



“大王,甘蔗主产地在交州,我成都并不适宜种植甘蔗。”



“况且交州刺史诸葛亮乃是刘备心腹。”



“若他切断甘蔗供应,我蜀地糖坊岂不全部荒废?”



曹丕不以为意,笑道:



“交州也在发展制糖业,若他们不卖甘蔗,自己的糖业也会受损。”



“何况,我们还有蜀锦支撑,经济应当无碍。”



说完,他又舀了一勺糖浆,拌入饭中,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群臣面面相觑,却无人敢再劝。



……



淮南,寿春。



征南将军府邸灯火通明。



时值盛夏,江淮之地已显闷热。



厅内诸将,却顾不得燥热,皆是目光灼灼地望着上首那位身着绛紫官袍的男子。



陈登立于厅堂中央的沙盘前,凝视着上面精细布置的扬州地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