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似有所感:



“……可是公衡来了?”



黄权跪伏于地,拜道:



“臣黄权,拜见大王。”



“如此匆忙……可是齐国那边有事?”



曹操声音虚弱,却仍带着往日的威严。



黄权抬头,犹豫片刻方道:



“确是齐国之事……然非兵事。”



他微微一顿,打量了眼曹操的脸色,才继续道:



“刘备闻大王近日染恙,特修书一封,命臣星夜兼程送来。”



程昱闻言色变,厉声道:



“刘备奸诈,此信必是乱我军心!来人,将信烧了!”



“且慢!”



曹操突然提高声音,挣扎着要起身,“拿来……给孤看看……”



“王上!”



程昱急切劝阻,“刘备此来必定不怀好意——”



“住口!”



曹操怒喝,随即又软下声音。



“孤……孤的眼睛已看不清了……”



“仲德,你……你念给孤听……”



程昱见曹操坚持,只得长叹一声,从黄权手中接过那封以锦缎包裹的书信。



展开时,一股淡淡的松墨香气弥漫开来。



纸上字迹遒劲有力,确为刘备亲笔。



“汉天子备,致书于魏公操……”



程昱刚念开头,便忍不住皱眉。



却见曹操闭目倾听,只得继续。



“闻公近日染恙,朕心甚忧。”



“自中平五年沛国一别,忽忽三十余载。”



“忆昔与公共募乡勇,讨伐黄巾,何等意气风发……”



曹操听到此处,干枯的手指微微颤抖,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景象——



年轻的刘备,大耳长臂,目光炯炯。



与自己把酒言欢,共商大计。



程昱继续念道:



“后公征徐州,备不得已而抗之。”



“此乃各为其主,非备所愿也。”



“及袁术僭越,公与备复联手讨之。”



“袁绍势大,又并肩而战之。”



“此二役,备至今思之,犹觉快意……”



“咳咳……快意……确实快意……”



曹操喃喃自语,嘴角泛起一丝笑意。



那是建安年间,他与刘备联手,在淮河岸边大败袁术主。



后又北上,在官渡共破袁绍十万大军。



那时的刘备,与自己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两人常常彻夜长谈,议论军事,不觉疲倦。



程昱的声音忽然变得沉重:



“……而后中原逐鹿,公与备各为其志,兵戎相见。”



“此乃天命使然,非人力所能改也。”



曹操的笑容僵在脸上。



他想起了赤壁的火光,想起了河南的败退。



想起了自己一步步被逼入益州的屈辱,以及汉中反击的高光。



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日子,终究化为刀兵相向的残酷现实。



“……今天下一统在即,然备平生所遇,唯公可堪称敌手。”



“其余碌碌之辈,不足道也。”



程昱念至此,声音微颤,显然被信中内容所震撼。



曹操紧闭的双眼中,泪水悄然滑落。



他想起当年煮酒论英雄时,自己对刘备说的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想不到二十年后,刘备竟以同样的话回赠于他。



“公之子孙,备必不害之。”



“请足下宽心。”



程昱读完最后一句,室内陷入长久的沉默。



烛火噼啪作响,曹操的泪水已浸湿了枕巾。



他突然放声大笑,笑声中却充满悲凉:



“好一个刘玄德!好一个大汉天子!”



“王上……”



程昱担忧地唤道。



曹操不理,自顾自地说道:



“孤一生……自负智谋超群……”



“唯对刘备……屡屡失算……”



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孤至今不知究竟输在哪里。”



“是因为他有李翊么?”



“孤看不然,量一人之力有穷。”



“一竖子,安得有颠倒乾坤之力。”



“只是孤技不如人,非刘备敌手耳。”



“此乃孤之天命也!”



显然,曹操面对刘备挫败一生,将之归咎为了天意。



就在这时,曹操突然瞪大双眼,用尽全身力气喊道:



“既生操,何生备!”



“既生操,何生备!!”



“……”



这一声呐喊,仿佛耗尽了他全部的生命。



喊声戛然而止,曹操的身体猛然僵直,随后缓缓倒下。



“王上!”



程昱与黄权同时惊呼,扑上前去。



只见曹操双目圆睁,已然气绝,但嘴角却挂着一丝难以解读的微笑。



似是释然,又似不甘。



窗外,北风呜咽,仿佛在为一个时代的终结而长鸣。



一代枭雄曹操,至此彻底退出历史的舞台。



他没能挺过章武五年的冬天,终年六十二岁。



消息传出,军中震动。



文武百官闻讯,无不或自愿,或被迫捶胸顿足,哀声震野。



赵俨、程昱等老臣强忍悲痛,一面命人用金棺银椁收敛魏王遗体。



一面急遣快马加急,分赴各地。



向世子曹丕、南安侯曹彰、汉安侯曹植、德阳侯曹熊报丧。



“魏王薨逝,蜀地将乱矣!”



程昱面色凝重,捻须叹道:



“世子虽贤,然诸子各拥兵权,恐生变故。”



“当速迎灵柩,早定大计。”



半日后,曹丕率成都大小官员,素服出迎,跪迎灵车。



但见白幡如雪,灵车缓缓驶来。



曹丕以额触地,悲呼:



“父亲!不孝子未能侍奉榻前,罪该万死!”



言罢,竟昏厥于地,众官慌忙搀扶。



灵柩入城,停于偏殿。



百官披麻戴孝,日夜守灵。



殿内哭声震天,香烛缭绕。



曹丕跪于灵前,两日不食,形容枯槁。



第三日黎明,忽有一人排众而出,朗声道:



“请世子节哀,当议大事!”



众人惊视,乃成都令司马懿也。



只见他目光如炬,拱手而言:



“魏王既薨,蜀地震动。”



“当早立嗣君,以安众心。”



“岂可一味哭泣,贻误时机?”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哗然。



刘巴厉声斥道:



“仲达此言差矣!今魏王尸骨未寒,岂可遽议嗣位之事?”



“此非人臣之礼也!”



哼~



司马懿冷冷地睨他一眼。



他早就猜到曹操身死,必然会引得朝中一帮人心生歹意。



此前蜀地各派的利益,全都有赖曹操去维持。



如今曹操身死,有人巴不得生事。



这种事情,司马懿是绝不会允许它发生的。



任何会削弱魏国力量的事,司马懿都不会允许。



只见程昱出列,拔剑出鞘,“唰”地一声割下袍袖,厉声道:



“王薨于内,爱子私立。”



“若迟延不决,必为刘备所乘!”



“今日便请世子嗣位,有异议者,有如此袖!”



剑锋寒光闪烁,百官悚然。



正当僵持之际,忽闻殿外马蹄声急。



侍卫高呼:“黄侍中到!”



只见黄权风尘仆仆冲入殿中,众皆愕然。



程昱急问:“公衡何故星夜来此?”



黄权喘息方定,环视众人道:



“魏王临终有密旨,命我疾驰来报。”



“今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权臣观望。”



“若不早定大位,恐生肘腋之变!”



话音未落,又闻殿外甲胄铿锵。



但见独眼大将军夏侯惇率虎贲百人列队而入,声如洪钟:



“末将奉王命,特来护持大典!”



众官见兵甲森然,皆屏息肃立。



夏侯惇大步上前,自怀中取出锦囊,高声道:



“魏王遗命在此!”



随即展开诏书,朗声宣读:



“孤纵横天下三十余载,今大限将至。”



“世子丕仁孝聪慧,可继魏王之位,领汉丞相、益州牧。”



“诸子当同心辅佐,共保基业。”



诏书宣读毕,夏侯惇虎目含泪,单膝跪地:



“请世子继位,以安蜀民!”



曹丕伏地泣辞:



“丕德薄才浅,恐有负先王重托。”



“愿与众兄弟共商大计……”



话音未落,



司马懿、程昱、彭恙、黄权等大臣齐声劝进:



“国不可一日无君!世子若不即尊位,臣等当以死相请!”



夏侯惇更是一把扶起曹丕,沉声道:



“当此非常之时,世子若再推辞,是置大魏江山社稷于险境也!”



曹丕环视众人,见群情汹涌,终于长叹一声:



“既为宗庙计,丕……敢不从命。”



当日午时,曹丕即于灵前受玺绶,登魏王位。



百官依序拜舞,山呼千岁。



礼毕,曹丕抚棺痛哭:



“父亲在天之灵,当佑儿臣早日匡扶汉室……诛灭伪君。”



随后,众官开始庆贺曹丕登位。



魏王宫内,鼓乐齐鸣,觥筹交错。



酒至半酣,忽有探马飞报入殿:



“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