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筹夜未央》



河北,邺城。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李翊与陈群终将《齐律》修订完成。



新的律法制定完成之后,自然要选出最高法院的院长。



刘备虽未直接明言,但李翊看得出来,刘备专门把陈群派到河北来,意思就是让陈群当廷尉。



此前说过,廷尉的权力极大。



他能够直接总管全国的狱案,凡郡国谳疑罪,皆处当以报。



如果只是这样,那还不算强大。



廷尉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其直属于天子或诸侯王一人。



其甚至可以直接驳斥丞相、御史大夫之议。



也就是说,陈群一旦当上廷尉,他就只听命于刘备一人。



即便是李翊,也不能使唤得动他。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呢?



刘备将此要职安插在河北,其意不言自明。



这就是冲着河北派去的。



河北派的行政权与军事权有被削弱吗?



丝毫没有!



但却加强了中央对河北的监察权,进一步限制了河北的权力扩张。



李翊是一个聪明人,他看出了这一点,待《齐律》一经修编好以后。



他便连夜拟表上奏下邳:



“臣翊谨奏——”



“廷尉一职,掌天下刑名,非明法通变者不可任。”



“今观陈群长文,既晓律令精要,又知权达实务,实乃不二人选。”



“乞大王授以廷尉之职,使正国法,肃纲纪。”



刘备览表,毛笔一挥:“准!”



其实刘备完全可以直接封陈群为廷尉。



之所以没有明言,也是想试试河北人的态度。



不是试李翊的态度,而是河北人的态度。



但李翊太了解这位与他相处了十四年的主公了。



不等河北群僚反应,第一时间就表明态度。



说我们河北人一致支持陈群当廷尉。



是的,李翊强行代表了所有河北人。



就这样,



齐国最高法院院长的头衔,就落在了这位豫州望族、刘备元从的头上。



此举,不仅安抚了豫州陈氏,还限制了河北的权势。



不可不谓是一箭双雕。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但李翊接下来的一封表文,却令所有人都感到十分震惊、诧异。



第二封表文,如此写道:



“臣翊谨奏——”



“廷尉既立,当备属官。”



“考《汉旧仪》,廷尉下设左监、右监,协理刑狱。”



“今国法初行,宜复旧制。”



“臣察,甄尧明习律令,可任左监。”



“徐庶通达权变,堪为右监。”



“且法司设于河北,若尽用外官,恐不悉风土民情。”



“伏惟大王圣裁。”



等于在表奏陈群为廷尉之后,李翊又为河北人谋求了左监、右监这两个副职。



这两个职位相当于副院长。



并且,这里李翊还钻了一个空子。



那就是东汉时期,是取消了右监的。



李翊故意在表文中提到“考《汉旧仪》”,意思就是恢复右监。



同时并立左监、右鉴二职,只不过这两个人李翊都推荐了自己相府上的人当罢了。



两监并立,其实起到了削弱廷尉权力的作用。



显然,



对于李翊这样的人来说,他并不希望河北出现一个自己完全收拾不了的人。



这下,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李翊表面让出院长职位。



但还是希望能够插手国家的司法系统的。



李翊与他的河北,并不希望被排除在司法体系之外。



此举自然而然的,招来了国内不少官员的骂声。



坊间酒肆里,常见有三五官员聚首私语。



““那李翊手伸得忒长!”



“修律是他,执法也要安插亲信……”



“这般专权,怕不是要学王莽故事?



风声传入刘备耳中,这日早朝,忽见齐王拍案而起,声如雷霆:



“孤闻《管子》有云:‘贤者不独治一事’。”



“今李卿既总修《齐律》,岂能够置身于司法之外?”



“尔等背后非议,莫非疑孤识人不明乎?”



殿中霎时寂然。



但见刘备袖中落出一卷竹简——竟是月前群臣私议的密奏抄本!



众官汗流浃背,伏地不敢仰视。



刘备心中暗自感慨,他现在有些理解李翊,为何他要加强对手下人的管控了。



本来刘备是不喜欢随便打听手下人的隐私的,但李翊力劝刘备可以设一个暗探组织,用来监视群臣。



这其实就是锦衣卫的雏形,最开始搞得就是李翊。



李翊私下里曾对刘备说,这会省去很多麻烦事儿。



刘备初时不以为意,现在总算明白了这其中的好处了。



把密奏一拿出来,等于直接抓住了官员们的小辫子。



刘备都不需要施加多少压力,便能够“一言堂”做很多事。



“今日,寡人方知丞相之深谋远虑也。”



刘备暗自感慨,他自称王以来,也是在不断进步,不断学习。



从李翊身上,刘备真的学会了许多如何当一个优秀的政治领袖的知识。



当然,代价就是这削弱了刘备身上的游侠气。



再不能像当军阀时期那样,意气用事,仗剑行侠了。



但现实就是如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刘备要想管理好一个庞大的国家,有时候就是不能被感情所累。



刘备目光环视群臣,见众人不发一言,缓声说道:



“即日起,复设右监。”



“徐庶、甄尧之任,照准。”



微微一顿,又补了一句:



“自今日始,勿使寡人再听到有谤议丞相之言。”



群臣齐声称喏,不敢再有异议。



可刘备能堵住官员们的嘴,却不能堵住悠悠之口。



在坊间,茶肆里,并不乏有调侃李翊的。



即便是河北也不例外。



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



意思就是当人吃饱了饭,口袋里有钱了,才会去关注礼义廉耻、荣辱兴亡这些东西。



换言之,就是吃太饱了。



河北好几年不曾发生大规模战事,受益于李翊的德政,许多百姓都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自然而然,会在茶后、饭后吹吹牛皮。



邺城西市茶棚里,几个老农蹲在条凳上,捧着粗陶碗说笑:



“听说李丞相府上养了只鹦鹉?”



“怎的?”



“那扁毛畜生开口就是‘准奏’照办!”



众人哄笑间,忽见巡街亭卒经过,连忙改口:



“丞相劳心劳力,连鸟儿都学着办公哩!”



亭卒瞪眼道:



“再胡言乱语,送你们去修《齐律》!”



诚然,大家调侃归调侃李翊,但并不代表他们不尊重李翊。



此所谓,



畏其权者讽于巷,受其惠者记于心。



该调侃时调侃,该尊敬时尊敬,老百姓这方面还是拎得清的。



而这些风声,李翊全都听到了。



他没有说什么,也没有人知道李翊是开心还是难过。



但大部分人都觉得,以李翊的性格,以相爷的好脾气——



他大概只会付诸一笑吧?



这日,相府。



李翊召甄尧、徐庶两名新官入府。



两人进府后,发现他们的相爷脸上显得异常疲惫。



但眼神一如往常一般坚毅,只见他正色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