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馗认定李翊宣扬的屠灭司马氏全族,只是他的政治宣传,就是为了威逼他们家族就范。



以齐军过往得我履历来看,他们应该不会作此丧天良的事。



何况以司马家族的影响力,当真被屠戮了,肯定也会引得天下豪族人人自危。



这对于齐国而言,无异于自掘坟墓。



于是,司马馗建议道:



“仲达兄宜速携金帛西入关中,弟等则率宗人隐于大伾。”



“待兄安抵雒阳以后,再遣使斡旋,徐图团聚,则家脉可全也。”



司马馗认为,他们跟司马懿完全可以分作两路。



一路就是司马懿带着最值钱的东西先走。



另一路,则是他们的族人,将剩下的财富全部带到山中去。



等司马懿安然抵达雒阳以后,再与李翊谈判,将他们救走。



其实,只要司马氏发下狠心,他们完全可以保全族人的同时,将部分财物带走。



可这也意味着,剩下的财物会全部留给河北人。



这是令司马馗万万不能接受的。



这已经不是败家了,是欺师灭祖啊!



司马馗宁可赌一把,赌李翊不敢屠族。



不敢冒着天下大不韪,冒着违背刘备以仁义治世原则,行此残暴之举。



司马懿闻言,执两位弟弟的手,泣道:



“吾岂忍独生耶?”



虽然司马懿也不相信李翊会那么冲动,但自己要是真的采纳了这个计划。



就意味着他要把司马氏的族人,尽数丢在河内了。



可万一有个差池闪失,家族里可就只剩他的哥哥和几个弟弟了。



司马馗正色说道:



“昔范蠡存越而分道,今存司马氏者,唯兄之智也!”



“愿兄速发,切勿为感情所累。”



司马懿垂泪告别,于当夜携家传典籍并十车细软,由死士护送,奔雒阳而去。



而司马馗与司马敏,乃尽聚家族财产,并宗族五千余人,连夜遁入大伾山里去。



这五千宗族当中,有不少人并非是司马氏族人,而是他们的家仆。



汉末这种与世家绑定的家仆最大的特点,就是忠心。



基本上家族走到哪,他们就跟到哪。



因为像他们这种贱籍,一旦离开其家族,根本没办法独立生存。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命中注定只能为奴,为其所在的家族奉献自己了。



除此之外,还有三千老弱妇孺。



这些人大多是这五千青年力壮的家眷。



司马氏很聪明,带上他们一起,这样手底下的人才会归心。



凭借家族雄厚的底蕴,司马氏不仅将五千青壮族人尽数武装。



然后又囤积了五十万斛粮食,这足够他们族人吃上400天!



也就说,只要他们能够守住大伾山。



那他们能够与齐军打到天荒地老!



司马馗有这个信心,因为早在二十年前,家族就在大伾山修筑了堡垒。



此山如苍龙伏地,控扼淇水要津,本就易守难攻。



配上坚固的堡垒,纵有百万大军亦不足惧。



因为有着险要的山势在,即便你有一百万人,一次性也只能通过几百人。



用EU4的话说,就是战宽不够,铺展不开来。



司马馗精心布置,令司马敏引弓弩手据守山脊,箭垛密布如林。



如此严密的防护,根本不怕齐军来攻。



由于司马氏的走的走,隐的隐,河内民众也全都反应过来。



他们被司马氏给骗了!



于是再不肯为虎作伥,纷纷竭诚欢迎齐师。



所到之处,箪食壶浆,莫不欢喜。



李翊率大军很快进驻河内,然后使人探查司马氏一族去向。



回报说,司马懿率金玉典籍先逃往雒阳去了。



至于司马一氏族人,则尽数躲进了大伾山里去。



手底下将领,都主动申请去追击司马懿。



因为他们认为,李翊跟司马懿有仇,肯定是奔着司马懿去的。



但李翊却下令道:



“魏延、陈到听令!”



“汝二人率一万军士,速去攻打大伾山!勿使放走一个司马氏族人。”



“余下之人,负责去接管河内诸县,抚定军民。”



众人闻听这个命令,都大感诧异。



怎么感觉李翊对司马懿兴趣不浓,反而对他的家族很感兴趣呢?



这是何故?



对此,李翊是如此解释的:



“司马懿轻骑遁走雒阳,追之不及。”



“且一介竖子,岂足与河内要地相衡?”



“翊虽与懿有私怨,然河北大局为重,安可以私废公?”



“今河内既下,则河北尽归王化。”



“彼司马氏窜伏山林,自以为得计。”



“殊不知,吾若荡平巢穴,既可治其族罪。”



“更使懿背负‘弃亲族于险地’之恶名,此天诛也!”



“况其累世所积金帛,尽藏深山。”



“岂有舍巨财于不顾,而逐一无用丧家犬之理乎!?”



李翊也解释的很清楚了。



司马懿比不上河内。



只要消化掉河内郡,河北之地就尽为齐国所有了。



而且司马氏一族也并未能逃脱,他们的财富都堆积在山里。



这可是其累积了四百年的巨财,岂有舍弃它而追司马懿的道理?



众人一听,顿时兴奋了起来。



各自摩拳擦掌,准备厮杀。



命令一下,各级官员各自忙活起来。



李翊先使人收取河内图书典籍,然后全力整顿内治,消化土地。



徐晃、张郃则带着本部部曲,负责平叛。



消灭河内那些仍在抵抗的顽固势力。



魏延、陈到则领到了最艰巨的任务,攻打大伾山!



山里的族兵都是司马氏的精锐,装备精良,抵抗精神顽强。



最重要的是其据山而守,齐军的兵力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两人赶到山下以后,便下了寨,观察地形。



但见那山势险峻,林深路窄,司马氏族人据险筑垒。



垒墙高耸,箭楼密布,端的是一处易守难攻之地。



魏延勒马观瞧,冷笑道:



“司马鼠辈,倒会挑地方!”



陈到沉吟道:



“文长,此山地势险恶,强攻恐折损过多。”



魏延点头道:



“叔至所言极是,丞相有令,攻心为上。”



遂令军士伐木结营,将堡垒团团围住,又派弓弩手守住各处要道,绝其粮水。



次日,魏延命嗓门洪亮的士卒,每日轮番向堡内喊话:



“堡内军民听着!”



“相爷有令:只诛司马本宗,余者不问!”



“尔等若姓司马,速速自缚出降。”



“若非司马族人,何苦陪葬?”



“但有献司马氏首级者,赏百金,赐田宅!”



一连数日,喊声不绝。



堡内人心浮动,多有仆从佃户暗中商议:



“我等本非司马血脉,何必为其送死?”



司马敏闻讯大怒,亲斩两名欲逃的僮仆,悬首示众,厉声道:



“再有惑乱军心者,杀无赦!”



然士卒皆面有惧色,不敢再提议此事。



魏延、陈到见攻心之计难收全效,便聚帐商议。



两人都认为想要速取大伾山是不可能了,只能按原计划打持久战。



为此,两人祭出了齐国的大杀器——回回炮,也就是配重式投石机。



这投石机威力虽然巨大,但限制条件很多。



一般只有打大城,且不能速取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陈到谓魏延道:



“此乃丞相所制,一发可摧城堞。”



“只是需平地三十丈,今山地狭窄,仅容五台。”



“五台足矣!”



魏延兴奋地说道。



商议既定,次日拂晓。



齐军于山腰辟出平台,架起五具庞然巨物。



但见:



铁臂横空似蛟龙,配重巨石悬半空。



绞盘转动风声紧,砲梢扬起杀气浓。



魏延赤膊上阵,亲执红旗督战,喝令道:



“放!”



只听“轰隆”巨响,五块磨盘大的飞石破空而去。



将堡垒东墙砸出丈余缺口,砖石飞溅,守军血肉模糊。



司马敏正在西墙巡视,闻声大惊,急率子弟兵冒死抢修。



他亲抬木石,高呼:



“司马氏四百年基业,岂能毁于今日!”



族人感奋,妇孺皆负土填墙。



此后每日辰时,魏延必令砲击三轮。



司马敏则于砲停间隙,率众修补。双



方竟成诡异默契:



巳时,齐军砲击,地动山摇。



午时,司马氏补墙,挥汗如雨。



未时,齐军搜山寻石,司马氏加固工事。



正是:



砲石裂空城欲摧,血浸残垣暮色悲。



稚子负土填骸骨,老翁执梃守家祠。



九重雷霆天威怒,一脉孤忠人事危。



试问山中司马氏,几多冤魂为谁飞?



战争的残酷性,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打到这样一个阶段,没有哪一方是轻松的。



齐军利用砲车连轰大伾山二十余日,起初司马族人尚能咬牙支撑。



那司马敏每日亲巡城垣,见墙倒即补,见壕平即掘。



更命童子传递饮食,老妇缝制皮甲,竟将一座荒山守得铁桶相似。



然人力终有尽时。



这夜三更,



十余老弱趁守军困倦,竟缒下绳索欲逃下山去,投降齐军。



……



(本章完)    。(3/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