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第一,安抚了七军将士的心,让他们可以没有心理负担的回来,继续为自己作战。



第二,起到了舆论宣传的作用,让魏国人知道,我们不是被齐国打败了,是被天灾给打败了。



当然硬要说的话,战事的转折点,是夏侯渊被斩。



而于禁的投降,这使得魏国陷入了彻底的被动。



曹操见司马懿这话说的受用,便问:



“依照仲达之见,此役我军当用何长策,可以为变?”



司马懿乃躬身答:



“但使日后用兵持重,勿蹈险躁,相时而动,必得其变!”



“昔官渡之役,明公与袁本初相持经年,卒待其衅而克之。”



“今日之事,有类当年。”



“正宜养精蓄锐,伺隙以待。”



“刘备骤得河北,正是志骄意满之时。”



“彼盈而妄作之日,正是吾等转圜之机也。”



“及赎回七军之后,我之兵力并不逊于齐。”



“况今又有襄阳、樊城等坚城可恃,岘山连营成掎角之势乎?”



“以逸待劳,以主制客,岂有不胜之理?”



“郭祭酒既镇江陵,齐师必难飞渡。”



“使江陵不摇不落,荆州自固也。”



“假以时日,我将士在荆州俱习得水战,更无可惧矣。”



“届时,彼师老兵疲,势竭锋钝。”



“岂非魏公反戈之时乎?”



司马懿从战略战术各层面上,逐条为曹操分析。



认为,既然大家都是来抢荆州的。



而曹操已得八郡,那接下来无须和刘备死磕,专注消化荆州土地就行了。



一边用江陵之险固,阻挡江夏来的敌军。



一边让魏国士卒,在荆州慢慢练水。



等魏兵练出来以后,齐国的锐气也差不多消磨光了。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是曹操刚来荆州时,就定下的战略方针。



而司马懿则是在这个方略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主要还是为了提振曹操的信心,让他相信现在魏国方面的优势很大。



当然,除了司马懿以外。



历史上的贾诩,其实也是推荐曹操先消化完荆州土地,再去跟孙刘决战的。



原话叫,“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彼时的曹操刚刚统一北方,膨胀的不行,根本不听贾诩的。



而不听贾诩话的人,下场往往都会很惨。



而此位面的曹操,已经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丝毫不敢小觑对手了。



面对司马懿提出的建设性建议,素来不喜他的曹操,此刻也忍不住出声赞扬:



“……仲达之言,甚合孤意。”



“敌势方强,不可与之争锋于韬略之间。”



“惟固吾根本,养其全锋。”



“俟其自毙,乃可固也。”



“……善、善、大善!”



曹操连连颔首,如释心结。



又上下打量一眼司马懿,见他仍是欲言又止,便轻轻道:



“仲达莫非还有话要说?”



司马懿乃郑重地对曹操一拜,然后才小声平静地提醒道:



“魏公,恕臣僭越。”



“……有句话,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曹操哂笑一声,这话简直是明知故问。



“有话便说,在孤面前不必遮遮掩掩。”



司马懿这才小心翼翼地进言:



“于禁将军惨败而还,丧师数万,此军事之重挫也。”



“然臣所忧者,朝廷威望之损,尤甚于军事。”



“魏公岂忘贝丘之役乎?夏侯将军殁于黄忠之手。”



“其时北地兵马未损几何,然消息传至许、邺,人心惶骇,致河北战事难继。”



河北战场,魏国方面兵马到没有太大损失。



毕竟两边没有打过大规模的歼灭战。



可偏偏因为夏侯渊被临阵斩杀这事儿太过骇人听闻,导致国内将士皆不敢继续作战。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南方。



于禁被俘,七军受降。



使得魏国南方军团,不发一箭一矢,便为齐国所败。



曹操不是不能接受战败,他是不能接受败的这么丢人。



就哪怕他是站着死的,也好过被猪队友坑。



“魏公终岁余方绥抚四方,方诛地方酋首,慑服余众。”



“若非刘景升骤亡,刘备急欲南下取荆州,恐河南之地亦为其所乘矣。”



司马懿这话一说完,曹操的眼角也不禁抽了一抽。



他这话的意思就是,于禁战败这事儿影响力太大了。



主要是因为于禁在魏国的地位太高了,外姓第一人。



不战而降,这事儿一发酵可以说直接动摇了曹操这个君主的威望。



为了粉饰于禁的投降,曹操也只能承认于禁的说法,就是为了保全七军将士。



如此一来,曹操也不好去治于禁的罪。



因为治了他的罪,就等于是自我打脸。



可若是不治罪,就这么放着冷处理也不是个事儿。



曹操眉头蹙起,一捻颔下胡须,问:



“……那仲达的意思是?”



“……回明公,依愚意之见,当先擢拔新进之将。”



司马懿看一眼曹操的脸色,才接着缓声说:



“今正好假荆州之役,培植少壮。”



“如此既可削于禁之兵权。”



“复能掩其败降之辱,更得新锐之力。”



“此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司马懿暗示曹操,于禁已经废了,可以培养新的将领了。



正好借着此次荆州之战,提拔新人上来。



不仅能够趁机削于禁的兵权,同时还能够淡化于禁战败投降的负面影响。



对于曹操来说,确实是一箭三雕。



而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也是他的机会。



在曹操一朝,曹氏、夏侯氏在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姓将领中,于禁又长期霸占第一人的位置。



如今,于禁塌房,



这外姓第一的宝座,也该换人坐坐了。



司马懿倒不是没有想过,直接取代于禁。



只是于禁的资源太雄厚。



所谓一鲸落,万物生。



哪怕只是分走于禁的部分资源,在曹魏都足够潇洒一辈子了。



司马懿并不安于现状,要想快速晋升,只有获得战功。



而要想最大程度的获得战功,只有独自领军才行。



“臣推举一人,此人姓郭名淮字伯济。”



“太原阳曲人,乃前大司农郭全之孙也。”



“此人熟读兵书,通晓军略,是一位将才。”



“魏公何不令其从征于曹仁将军军中,也好使其建功。”



司马懿一如既往地以退为进。



他也属于年轻一辈,但只推举同龄人,而对自己则是缄口不提。



“……也罢,既传我令,命郭淮随曹仁一同前往江陵驻守。”



曹操也是实在人,既然你不毛遂自荐,那我可就真不用了哈。



司马懿也不恼,只喏喏称是。



不表。



……



这边,曹仁领军进驻了江陵。



江陵守将正是张允,知曹仁是来帮忙,即打开城门,让其军士入城。



两边见礼,又聊了一些城池防务细节。



正说时,忽见江南岸旗幡隐隐,戈戟重重。



料是东吴已动兵矣,于是两人即领兵赶往墙头。



果然见着大量船队,逆江而来,鸣鼓呐喊而进。



帅旗上高写着一个“周”字,正是东吴都督周瑜。



他自辞了李翊后,暗下决心要建一功,打场漂亮仗给齐人看看。



好叫其不敢小觑吴人。



于是命凌统为先锋,韩当为左翼,陈武为右翼。



周瑜自部领诸将接应,只奔江水而来。



“此何人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