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不及时早定大业,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此越之所以霸,吴之所以灭也。”



“别驾此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



两派虽然都不反对此时与河南开战,但战法却有所不同。



郭图、审配都是速战派的,在河南战事中主张速战速决,直接举国动员,全面开战,一举拿下整个河南。



沮授、田丰则是消耗派,主张用河北的雄厚的家底儿,去跟河南拼消耗,逐步蚕食南方领土。



两派争持不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速战与消耗的争论在来。



袁绍见众人争论稳定,一时也踌躇不决。



忽有人报许攸、荀谌自外而入。



袁绍喜道:



“此二人多有见识,必有真知灼见,且看如何主张。”



遂命二人入内,许攸、荀谌施礼已毕。



袁绍这才将适才讨论之事,告诉了二人,然后征询二人意见。



袁氏现在要动兵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只是到底是举国动员,还是拼消耗,慢慢蚕食河南,这是一个问题。



二人齐声应道:



“明公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王室,起兵是也。”



“又何必俄延时日?”



袁绍闻言大喜,“汝二人所见,正合我心。”



没错,在袁绍心目中,他更倾向于全面开战。



一是因为袁绍确实飘了,没将河南放在眼里。



二还是出于对河南发育过快的担忧,害怕河北、河南两地生产力差距的缩小,会使得将来更加难打。



三其实是最重要的一点。



袁绍今年已经五十了,五十在古代是知天命的年纪,意思是该入土了。



尤其汉末的平均寿命也就五十岁左右。



等于袁绍再不统一天下,留给他的时间就真的不多了。



并且袁绍此时的身体已经出现问题了。



历史上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



官渡战败,固然有对袁绍打击的影响。



但你仔细翻阅史书就会发现一个端倪,



袁绍本人是有勇武的,不论是十常侍乱政,还是董卓进京,俱有袁绍个人武勇的体现。



包括后来征讨黑山贼,袁绍也是带兵杀穿整座黑山。



界桥之战时,袁绍更是亲自率兵突围。



然而一直到了官渡之战,袁绍虽然亲征,却并未有自己带兵的任何记载。



就连乌巢这样的危机时刻,袁绍都没有亲自带兵去救。



这也能从侧面说明,袁绍此时的身体肯定已经大不如前了。



所以袁绍迫切希望,快速统一天下。



“……善。”



袁绍抓准时机,不想再耽误了,即拍案而起,大声道:



“我意已决,诸公不必再议。”



“河南战事,刻不容缓。”



“陈记室何在?”



话音方落,群臣之中走出一人。



众视之,乃建安七子之一,记室陈琳也。



“今孤以大义伐贼,须数河南之恶。”



“然后驰檄各郡,声罪致讨,方可名正言顺。”



“即命汝撰写讨贼檄文,孤大军出征前,须传檄各处。”



喏~



陈琳躬身领命。



随后,袁绍命审配、逄纪为统军。



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



颜良、文丑为先锋将军,各领兵五千,进驻黎阳。



然后命张郃、淳于琼为中护军,于军中听候调用。



袁绍亲领十五万大军,望黎阳进发。



很多人好奇袁绍到底有多强大,又到底能动员出多少兵马。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一提到兵马人数,就各种夸大,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人。



但唯独在官渡之战时,老罗没有夸大人数。



袁绍是真的有三十万大军,并且这只是保守估计,而且不是把后勤民夫算进去的那种。



三十万大军,就是三十万可战之兵。



若单论战事规模,后来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算是小打小闹了。



首先史书原话说的就是袁绍,“众数十万。”



如果你觉得这只是号称的话,接下来的一句话是,



——“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这里是直接明确写出了袁绍在前线派出的具体人数,精兵十万人,还有一万骑兵。



要知道,袁绍再是后顾无忧,也不可能一点儿人不守家。



青、幽、并、冀四州各处郡县,都是有人马驻守的。



就像曹操官渡之战时出动了两、三万人,但不代表人家只能拉出这么多人。



他还得留人防刘表、孙策、马腾、甚至是臧霸。



各类史书都能证明袁绍在官渡之战时,兵马极多。



《献帝起居注》记载,“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



《汉纪》记载,“杀绍卒凡八万人。”



《后汉书》记载,“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这些史料都能佐证袁绍仅在前线的兵马,就在十万以上。



另一个能佐证袁绍兵马人数的,则是冀州的人口潜力。



按史书记载,曹操在拿下冀州后,激动地对崔琰说,



——“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意思就是说曹操能够在冀州征得三十万兵。



当然,这并不说袁绍一定要征用这么多人去打仗,但却说明袁绍集团有能动员这么多兵马的军事潜力。



以上仅是冀州所能动员的兵马。



如果再算上青、幽、并三州之兵,说袁绍有兵数十万绝不是危言耸听。



并州刺史是袁绍的外甥高干,按史书记载叫,



——“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带甲五万,北阻强胡。”



保守估计,高干手中也是有五万常备兵的。



当然,这五万人里面,肯定也包含乌桓、南匈奴等各部的胡人雇佣兵。



袁绍的长子袁谭控制青州,也是徐州首要面对的大敌。



考虑到亲儿子身份,以及青州的人口在并州之上,袁谭手上的兵力肯定是不会逊色高干多少的。



至于袁熙,则控制公孙瓒覆灭后的幽州。



史书虽未明确记载袁熙有多少人马,但也能从史料中捕捉到一些细节。



比如后来张南、焦触反叛时,驱率了诸郡太守令长,整合了幽州的兵力。



整合后的兵力是,“陈兵数万,杀白马盟。”



“数万兵”按最保守的估计,也该有两到三万人。



综上,巅峰时期的袁神,说自己能动员三十万兵马是真的一点儿没有吹牛。



只不过袁绍没必要动用这么多人,但他保持十五万的常备兵,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其实十五万的推测,都已经很保守了。



因为仅官渡前线就明确记载袁绍出动了十一万人。



但袁绍阵营是直接控制了整个黄河北岸,仅汲县、获嘉两县就有大小将领二十余人,三十多个驻地。



十五万常备兵,一点不夸张。



总之,袁绍已拍案决定,动员十五万大军,发往前线。



正式向河南曹操、刘备宣战!



同时,陈琳领命草檄之后,援笔立就。



《讨贼檄文》很快写好。



袁绍看完后,大喜过望,盛赞陈琳才华的同时。



即命人将此檄遍行各地州郡,并于各处关津隘口张挂。



檄文传至颍川许县,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不能起。



左右将此檄传进,曹洪在侧,不欲使人进檄文。



然曹操直欲观之,命人将之拿来。



但见到文章中写到的,“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票狡锋协,好乱乐祸。”时,不觉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反倒使头风好了,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问道:



“此微何人所作?”



曹洪回答说:



“闻是陈琳之笔。”



曹操抚须大笑:



“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



“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



又将檄文拿在手中,反复观看。



“文中提到刘备,说他是卖席舍儿,未闻刘备作何感想?”



曹洪不敢回答,只是暗叹这檄文把曹操、刘备俱是骂的狗血淋头,也不知曹操为何还能笑得出来。



曹操再看,文中提到,



——“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



——“得备首者,封八千户侯,赏钱八千万。”



遂又忍不住对曹洪慨叹道:



“吾这般好头,何以不如刘备值钱耶?”



……



(感谢群友浅野瞳兄弟制作,此为河南、河北大战之前的势力分布草图)



(仅供参考,勿纠细节)



(本来是想把东胡人、鲜卑人,小月氏等部落一并画出来,但奈何技术有限,目前只能画出中原势力,望兄弟们海涵)



(本章完)    。:(3/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