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陈新政对国家的诸多益处,主张大力推行,尽快让新政的成效惠及四方。



然而,反对者也不在少数。



他们担忧新政的恢复会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一些保守派官员纷纷上书,言辞恳切地劝谏赵煦,历数新政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恳请皇帝三思而后行。



但此时的赵煦,改革的决心已如磐石般坚定,对这些反对之声置若罔闻。



在是否废掉高太后“宣仁”谥号一事上,朝堂更是陷入了激烈的争论。



部分臣子认为,高太后虽曾长期揽权,但毕竟对皇室有养育之恩,且主政期间也并非毫无建树,废掉谥号此举过于决绝,恐寒了天下人之心。



然而,赵煦心意已决,在他看来,高太后多年来对他的压制,是他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如今他大权在握,势必要将这份压抑多年的怨愤宣泄出来。



就在朝堂上围绕着谥号问题争论不休时,宫外的民间舆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起初,百姓们对赵煦亲政后的一系列举措多持观望态度。但随着新政的逐步推行,一些实惠开始显现出来。



青苗法的恢复,让许多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能够获得官府的低息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免役法的重新实施,使得百姓不必再为繁重的劳役所累,可以安心从事生产。



渐渐地,民间对赵煦的赞誉之声开始多了起来,百姓们对这位年轻皇帝的改革充满了期待。



到得绍圣元年春节时候,大宋朝已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元祐年间的执政大臣在朝堂上已全然不见踪影。



赵煦端坐在那巍峨的龙椅之上,俯瞰着焕然一新的朝堂,心中满是壮志豪情。



此时的他,手中紧握大权,身边围绕着自己精心挑选、培养的心腹,已然准备好要在这大宋的历史长卷上,挥毫泼墨,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春节的京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下,却暗藏着诸多政治暗流。



赵煦趁着这佳节之际,也并未放松对局势的把控。



他在宫中频繁地召见程门八子、程颐、曾布以及蔡京兄弟等人,与他们深入探讨新政的进一步推行策略以及朝堂的后续布局。



程颐,作为理学大家,时常从儒家经典和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为赵煦分析治国理政的要义,强调新政推行过程中应注重教化与民生,以仁义为本,让百姓在享受新政实惠的同时,也能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



程学俨然有了当年苏学在京城之中流行的盛况,尤其是在程颐被召入政事堂之后更是如此。



曾布则凭借其丰富的政治经验,为赵煦梳理朝堂各方势力的潜在关系,建言在继续打压旧党残余势力的同时,也要巧妙地平衡新党内部的权力分配,防止出现权力过度集中而引发的内部矛盾。



蔡京兄弟在此时充分展现出了他们的长袖善舞与办事能力。



蔡京对新政的条款烂熟于心,能够迅速且精准地制定出详细的推行计划,从地方官员的选拔任用,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考核,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蔡卞则利用自己在文坛和官场的人脉关系,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5)

章节目录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墙头上的猫1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墙头上的猫1并收藏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