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可以讲个公道;但我们都没有余切那样的能力,这我是知道的,也是服气的,可是总有人不肯承认,却又模仿他的口吻悲天悯人去讲话,然而,根子上都搞错了,这当然惹人发笑。”
管谟业不愧是余切事业上的好战友。原本“李涯”这个人物的塑造,使得面临一些争议,现在这种争议被鲁莽的管谟业吸引了大半。
一时间,批判管谟业的评论文章有很多,大众看完《潜伏》后,也觉得管谟业说的莫名其妙。《潜伏》中是有一些对反派的人性之光描写,却是为了塑造余则成终于走对了路。
今天的世界正是余则成所坚持下来的,牺牲是那一代人牺牲的,大众哪有什么资格去否定他们的功绩。
面对汹涌的舆论攻击,管谟业写了一个针对《潜伏》的赏析:“你们都来攻击我,可余则成的结局究竟如何交代?他毕竟是要死的,无须讳言。也许你认为我说的是错的,可我也只想关心余则成这样的人,好人不该死,也不该互相攻击,致使兄弟阋墙,生灵涂炭,我是这么想的。”
“我没有什么坏想法,我深爱这个地方。”
然而,这番辩解没有带来什么用处,大众继续批判管谟业。这一场风波连余切本人也知道了。《收获》杂志的李小林亲自来找他,开口却道:“我是代表我父亲来的,现在我说的话,全是他要对你说的话。”
好家伙!这么严肃。
余切道:“我都听着呢。”
“余老师,您千万给余则成一个好的结局,既不能违背历史,又不能使得大众觉得余则成白费了,也就是说,如果余则成活下来,他应当是子孙满堂、笑看人间;如果余则成死了,他应当声势壮烈,被万人景仰。”
余切重重点头道:“我一定能做到。”
马识途也给余切打了电话:“听说《十月》又给你送了移动电话?”
余切苦笑:“啥移动电话哟,好几斤重,还经常没信号,不如座机好用。”
马识途道:“我给你打电话,不是为了说这个……而是讲余则成的事情。你明白吗?”
“我明白。”
“我送你的礼物,已经由余勋袒老师带去你的住处,那一面红旗的意义,你是知道的。我还知道,尽管你的没在宝岛发布过,但宝岛到处都流传你的,当局管也管不过来。是在地下流通的,已经有很大影响。”
“你一定要好好写,慢慢写。”马识途千叮万嘱。
余勋袒就是诗人“流沙河”,他和马识途做过同事,算是广义上的朋友。余勋袒长期和宝岛爱国诗人余光钟做笔友,而且是“保卫汉字”运用的创始人之一。今年国庆,他受到邀请去京城开会,就把那一面红旗带到了余切在京城的家里面。
马识途现在提到这件事情,就是希望余切能好好写好《潜伏》结局。
这本书写到现在,已经不光是余切个人的文学荣誉,它引起了社会对于“信仰”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从钱桥小学那一封“向钱看齐”的信发到巴老手中后,在《潜伏》发布之后走向高潮,更需要一个震撼有力的结尾。
国内外对《潜伏》剧情的分析也愈演愈烈!
在这一段时间,光是对《潜伏》的赏析,就能混到不菲的稿酬。反而是新人作家们苦心孤诣写出来的自己的故事,却不被读者注意到,一切声音都缺位了,就像是被太阳遮挡的星星,完全不
管谟业不愧是余切事业上的好战友。原本“李涯”这个人物的塑造,使得面临一些争议,现在这种争议被鲁莽的管谟业吸引了大半。
一时间,批判管谟业的评论文章有很多,大众看完《潜伏》后,也觉得管谟业说的莫名其妙。《潜伏》中是有一些对反派的人性之光描写,却是为了塑造余则成终于走对了路。
今天的世界正是余则成所坚持下来的,牺牲是那一代人牺牲的,大众哪有什么资格去否定他们的功绩。
面对汹涌的舆论攻击,管谟业写了一个针对《潜伏》的赏析:“你们都来攻击我,可余则成的结局究竟如何交代?他毕竟是要死的,无须讳言。也许你认为我说的是错的,可我也只想关心余则成这样的人,好人不该死,也不该互相攻击,致使兄弟阋墙,生灵涂炭,我是这么想的。”
“我没有什么坏想法,我深爱这个地方。”
然而,这番辩解没有带来什么用处,大众继续批判管谟业。这一场风波连余切本人也知道了。《收获》杂志的李小林亲自来找他,开口却道:“我是代表我父亲来的,现在我说的话,全是他要对你说的话。”
好家伙!这么严肃。
余切道:“我都听着呢。”
“余老师,您千万给余则成一个好的结局,既不能违背历史,又不能使得大众觉得余则成白费了,也就是说,如果余则成活下来,他应当是子孙满堂、笑看人间;如果余则成死了,他应当声势壮烈,被万人景仰。”
余切重重点头道:“我一定能做到。”
马识途也给余切打了电话:“听说《十月》又给你送了移动电话?”
余切苦笑:“啥移动电话哟,好几斤重,还经常没信号,不如座机好用。”
马识途道:“我给你打电话,不是为了说这个……而是讲余则成的事情。你明白吗?”
“我明白。”
“我送你的礼物,已经由余勋袒老师带去你的住处,那一面红旗的意义,你是知道的。我还知道,尽管你的没在宝岛发布过,但宝岛到处都流传你的,当局管也管不过来。是在地下流通的,已经有很大影响。”
“你一定要好好写,慢慢写。”马识途千叮万嘱。
余勋袒就是诗人“流沙河”,他和马识途做过同事,算是广义上的朋友。余勋袒长期和宝岛爱国诗人余光钟做笔友,而且是“保卫汉字”运用的创始人之一。今年国庆,他受到邀请去京城开会,就把那一面红旗带到了余切在京城的家里面。
马识途现在提到这件事情,就是希望余切能好好写好《潜伏》结局。
这本书写到现在,已经不光是余切个人的文学荣誉,它引起了社会对于“信仰”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从钱桥小学那一封“向钱看齐”的信发到巴老手中后,在《潜伏》发布之后走向高潮,更需要一个震撼有力的结尾。
国内外对《潜伏》剧情的分析也愈演愈烈!
在这一段时间,光是对《潜伏》的赏析,就能混到不菲的稿酬。反而是新人作家们苦心孤诣写出来的自己的故事,却不被读者注意到,一切声音都缺位了,就像是被太阳遮挡的星星,完全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