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更多资源,帮助华夏航空工业,乃至整体工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才是最优先需要考虑的事情。



论文对他来说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之前那个歼7的改进设计,说破天也就是个二代半水平的改进型,况且只是个课程设计作业,所以才需要利用期刊的影响力来让别人看到。



而他今天搞出来的这个工程模型的意义和重要性则完全不同。



完全可以依托正在推进的新舟60项目,作为“先进经验”被内部推广。



这个份量可比一篇论文大多了。



要知道,这类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的工程模型,即便是在波音、洛马、罗罗这样的大公司,也绝对是不会随便对外公开的秘密。



至于家底没那么厚实的华夏航空工业,就更得保住这为数不多的绝活了。



听到常浩南斩钉截铁的回答,姚梦娜看向他的眼神中多了一丝明悟。



旁边的方振则是低下头,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至于杜义山则只是拍了一下常浩南的肩膀,微微点了点头。



他当然能看出来自己这个学生在说话时绝无虚情假意,况且这已经不是对方第一次做出类似的表态。



在1993年的时候,金陵大学第一个提出了博士毕业要发SCI论文的硬性要求,随后其它学校也迅速跟进。



到了1996年这会,已经逐渐开始形成那么一股唯论文论的风气了。



当然,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角度考虑,这不能说是个坏事。



但像是飞行器设计这种没那么容易产出论文的工程学科受到影响还是难免的。



而在这种背景下,常浩南能有这种觉悟,就更是显得十分难得了。



满意之余,杜义山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或许可以让这样有能力而且立场坚定的学生提前参与一些项目。



也算是给华夏航空工业注入一些难得的新鲜血液。



不过在那之前,还是得先让603所先验证一下常浩南这个模型的正确性。



否则说服力恐怕是不够。



想到这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串钥匙递给了旁边的夏天:



“小夏,你去我办公室拿几张软盘来,把电脑里面的工程文件拷贝进去,我明天要用。”



工程无小事,就算他已经身为院士,也得拿出足够的真凭实据才能让603所方面放心。



夏天的动作飞快,没用几分钟就拿着一个软盘盒回来,然后坐在电脑前面开始拷贝资料。



虽然一张软盘的容量只有1.44或者2.88MB,但它的读写速度更低,一般是十几到二十KB/s,而且还不稳定。



因此写满一张盘甚至需要个几分钟时间。



趁着这个功夫,杜义山走到旁边,看了看墙上挂着的日历:



“等我从镐京那边回来之后,咱们后天下午开个组会,大家这两天稍微准备一下。”



然后又转过头对着常浩南单独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5)

章节目录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月廿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月廿二并收藏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