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嘴:“作为副标题不知所谓,作为推荐语又好像连这本书都没认真读过。”
阿加雷斯瞪大了眼睛,他的鼻子简直都快顶进了亚瑟的眼窝里:“亚瑟,你他妈的别得寸进尺,你知道能得我一句点评,这在地狱究竟是多么大的荣幸吗?你要是觉得自己很有品味,很会起名,那你倒是起个比我强的啊!”
“这有什么难的?”已经干了好几年出版业的亚瑟信手拈来:“《阿尔罗伊的奇幻之旅,或如何在叙利亚沙漠谈恋爱并同时躲避圣战者》、《阿尔罗伊:如何在卡巴拉圣地开展一场失败的创业项目》、《犹太王子养成手册:从逃亡到登基只需三步,第四步是完蛋》、《我的军队、我的恋人、还有那根直到故事最后我也没搞懂是干什么用的权杖》……”
语罢,他还竖起食指点评道:“顺带一提,由于本书故事线涉及重夺所罗门王的权杖,所以尤其受到某些魔鬼的特别欣赏。”
眼见着阿加雷斯的头顶都开始冒烟了,亚瑟又猛地话锋一转:“但是不得不说,虽然这本书有着或这或那的缺点,本杰明喜欢在小说里写自传的毛病也没改掉,但起码这一次他写自传的方式比《青年公爵》和《康塔里尼·弗莱明》委婉多了。”
阿加雷斯听到这里,也终于耐下了性子,虽然他很不满亚瑟先前的言论,但是本着魔鬼一贯的高超文学素养,他必须得承认亚瑟是对的。
总得来说,迪斯雷利的写书风格和他的穿着打扮一样臭屁,一翻开书本,绿裤衩红马甲的形象便扑面而来。
就拿《康塔里尼·弗莱明》这本书举例吧。
这本书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迪斯雷利给自己写的一份过度装饰的人生备忘录,最多附带了一点幻想文学的外壳。
主角康塔里尼出身高贵,从小郁郁寡欢,五岁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本质,十岁开始写诗,十五岁发表文集,十八岁时痛恨世人不理解他。接着,他上了大学,发表了一堆惊世骇俗的政治观点,然后,毫无悬念的,被学校开除了。
之后,他父亲建议他干点正事,于是他就成了父亲的私人秘书,在外交圈子里混了几年,一边思考如何拯救帝国命运,一边抽时间忧郁。
书里的感情戏也写的腻歪异常,康塔里尼和爱人之间的对话,基本上全是“命运为何如此残酷”、“你不懂我的孤独”、“我愿为了你放弃整个欧洲”这类台词,看起来就跟拿破仑和歌德互换了日记似的。
而这本书的结局,也异乎寻常的标准:康塔里尼出了本诗集,结果被评论界无情嘲讽,然后被迫辞职,在一次象征性极强的暴风雨中选择独自远行,当然,人,肯定没死,就是差不多成了个流亡的灵魂。
这本书刚刚写出来的时候,《英国佬》内部就有过争议,只不过碍于朋友间的交情,大仲马、狄更斯和亚瑟等人都不好意思说的太直白,但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这书如果出版,结局可能不会太美好。
但是,和迪斯雷利向来不对付的海涅可就没什么理由惯着他了,海涅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我读了十五页,发现主角在这十五页里凝视了窗外十四次,第十五次是凝视镜子。然后他对着镜子说,‘我注定不属于这个世界。’我的老天!你们知道吗?我当时差点没从椅子上摔下来!”
不过虽然《康塔里尼·弗莱明》收获了编辑部的一致恶评,但是好在迪斯雷利先生再怎么说,如今也是有一定读者群的大作者了。
所以,这本书虽然反响不大、卖的不好,但是起码没到恶评如潮、收不回成本的程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
阿加雷斯瞪大了眼睛,他的鼻子简直都快顶进了亚瑟的眼窝里:“亚瑟,你他妈的别得寸进尺,你知道能得我一句点评,这在地狱究竟是多么大的荣幸吗?你要是觉得自己很有品味,很会起名,那你倒是起个比我强的啊!”
“这有什么难的?”已经干了好几年出版业的亚瑟信手拈来:“《阿尔罗伊的奇幻之旅,或如何在叙利亚沙漠谈恋爱并同时躲避圣战者》、《阿尔罗伊:如何在卡巴拉圣地开展一场失败的创业项目》、《犹太王子养成手册:从逃亡到登基只需三步,第四步是完蛋》、《我的军队、我的恋人、还有那根直到故事最后我也没搞懂是干什么用的权杖》……”
语罢,他还竖起食指点评道:“顺带一提,由于本书故事线涉及重夺所罗门王的权杖,所以尤其受到某些魔鬼的特别欣赏。”
眼见着阿加雷斯的头顶都开始冒烟了,亚瑟又猛地话锋一转:“但是不得不说,虽然这本书有着或这或那的缺点,本杰明喜欢在小说里写自传的毛病也没改掉,但起码这一次他写自传的方式比《青年公爵》和《康塔里尼·弗莱明》委婉多了。”
阿加雷斯听到这里,也终于耐下了性子,虽然他很不满亚瑟先前的言论,但是本着魔鬼一贯的高超文学素养,他必须得承认亚瑟是对的。
总得来说,迪斯雷利的写书风格和他的穿着打扮一样臭屁,一翻开书本,绿裤衩红马甲的形象便扑面而来。
就拿《康塔里尼·弗莱明》这本书举例吧。
这本书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迪斯雷利给自己写的一份过度装饰的人生备忘录,最多附带了一点幻想文学的外壳。
主角康塔里尼出身高贵,从小郁郁寡欢,五岁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本质,十岁开始写诗,十五岁发表文集,十八岁时痛恨世人不理解他。接着,他上了大学,发表了一堆惊世骇俗的政治观点,然后,毫无悬念的,被学校开除了。
之后,他父亲建议他干点正事,于是他就成了父亲的私人秘书,在外交圈子里混了几年,一边思考如何拯救帝国命运,一边抽时间忧郁。
书里的感情戏也写的腻歪异常,康塔里尼和爱人之间的对话,基本上全是“命运为何如此残酷”、“你不懂我的孤独”、“我愿为了你放弃整个欧洲”这类台词,看起来就跟拿破仑和歌德互换了日记似的。
而这本书的结局,也异乎寻常的标准:康塔里尼出了本诗集,结果被评论界无情嘲讽,然后被迫辞职,在一次象征性极强的暴风雨中选择独自远行,当然,人,肯定没死,就是差不多成了个流亡的灵魂。
这本书刚刚写出来的时候,《英国佬》内部就有过争议,只不过碍于朋友间的交情,大仲马、狄更斯和亚瑟等人都不好意思说的太直白,但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这书如果出版,结局可能不会太美好。
但是,和迪斯雷利向来不对付的海涅可就没什么理由惯着他了,海涅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我读了十五页,发现主角在这十五页里凝视了窗外十四次,第十五次是凝视镜子。然后他对着镜子说,‘我注定不属于这个世界。’我的老天!你们知道吗?我当时差点没从椅子上摔下来!”
不过虽然《康塔里尼·弗莱明》收获了编辑部的一致恶评,但是好在迪斯雷利先生再怎么说,如今也是有一定读者群的大作者了。
所以,这本书虽然反响不大、卖的不好,但是起码没到恶评如潮、收不回成本的程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