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三百零七章 尧舜
月落星沉。
墨子墨、霍光、陈莫出了相府。
或者说,被公孙弘赶了出去。
国政、国务,墨子墨、霍光已经熟悉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实践了。
陈莫甚至跳过了序曲,直接进入了实践,而且,...
春阳初升,映心园的晨雾尚未散尽,新芽已在微光中轻轻摇曳。那由活体树木重建的玄武门静静矗立于废墟之上,枝干盘曲如血脉相连,叶片间流转着淡青色的荧光,仿佛每一片叶脉都藏着一段未说完的话。林澈每日清晨都会来此静坐片刻,不为冥想,只为倾听??听风穿过叶隙的低语,听露珠坠地时那一瞬的回响,听远处孩童奔跑的脚步声里夹杂的“为什么”。
这一日,他刚坐下不久,便见一名少年自小径走来。约莫十五六岁,衣衫洗得发白,肩上背着一只破旧布包,步履却坚定。他在林澈面前停下,深吸一口气,从包中取出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用毛笔写着四个字:《问录》。
“林先生,”少年声音清亮,“我叫陈砚,是西北边陲小镇来的。我们那儿没有提问亭,也没有共询节点,但三年前,有人在废弃邮局的墙缝里发现了一台老式投影仪,播放的正是您父亲当年演讲的残片。”
林澈抬眼看他,目光温和:“你说的是《共询宣言》第三段?”
“是。”陈砚点头,“‘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答案,而是点燃疑问。’我记了三年。去年冬天,我和七个同学凑钱买了台二手终端,接入共询网络,第一次看到了湖心树开花的画面。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我们一直被教导要‘听话’,可从来没人教我们怎么去‘发问’。”
他说着,翻开手抄本,一页页展示给林澈看。那是他们八个人轮流记录的问题集:
> “如果法律是为了保护弱者,为什么穷人打官司总输?”
> “老师说爱国就是服从,可父亲因言获罪时,国家在哪里?”
> “新闻里说一切都在进步,可我家隔壁的老奶奶饿死了,没人知道。”
> “既然人人平等,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能决定别人的命运?”
林澈一页页翻过,指尖微微发颤。这些不是抽象哲思,而是从冻土中挣扎而出的真实呐喊。他合上本子,轻声问:“你们后来做了什么?”
“我们在镇中学后山搭了个草棚,叫‘问屋’。每天放学后聚在一起,轮流讲自己听到的事、看到的不公、心里的不解。刚开始只有几个人,后来连老师也偷偷来了。直到上个月,镇长派人砸了棚子,烧了笔记,还把两个同学关进了派出所……”陈砚语气平静,眼中却燃着火,“但他们烧不掉我们脑子里的问题。”
林澈沉默良久,起身走向新生之树。他折下一小段嫩枝,递给陈砚:“拿回去,种在你们的问屋原址。只要根还在,总会再长出来。”
陈砚双手接过,郑重收好。临行前,他忽然转身问道:“林先生,您觉得我们会赢吗?”
林澈望着远方渐次苏醒的城市轮廓,缓缓道:“不是赢不赢的问题。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旧秩序就再也无法假装一切正常了。”
少年离去后,林澈回到书房,却发现案头多了一封未曾见过的信。信封无名,仅以藤蔓缠绕封口,上面附着一枚极小的水晶碎
墨子墨、霍光、陈莫出了相府。
或者说,被公孙弘赶了出去。
国政、国务,墨子墨、霍光已经熟悉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实践了。
陈莫甚至跳过了序曲,直接进入了实践,而且,...
春阳初升,映心园的晨雾尚未散尽,新芽已在微光中轻轻摇曳。那由活体树木重建的玄武门静静矗立于废墟之上,枝干盘曲如血脉相连,叶片间流转着淡青色的荧光,仿佛每一片叶脉都藏着一段未说完的话。林澈每日清晨都会来此静坐片刻,不为冥想,只为倾听??听风穿过叶隙的低语,听露珠坠地时那一瞬的回响,听远处孩童奔跑的脚步声里夹杂的“为什么”。
这一日,他刚坐下不久,便见一名少年自小径走来。约莫十五六岁,衣衫洗得发白,肩上背着一只破旧布包,步履却坚定。他在林澈面前停下,深吸一口气,从包中取出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用毛笔写着四个字:《问录》。
“林先生,”少年声音清亮,“我叫陈砚,是西北边陲小镇来的。我们那儿没有提问亭,也没有共询节点,但三年前,有人在废弃邮局的墙缝里发现了一台老式投影仪,播放的正是您父亲当年演讲的残片。”
林澈抬眼看他,目光温和:“你说的是《共询宣言》第三段?”
“是。”陈砚点头,“‘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答案,而是点燃疑问。’我记了三年。去年冬天,我和七个同学凑钱买了台二手终端,接入共询网络,第一次看到了湖心树开花的画面。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我们一直被教导要‘听话’,可从来没人教我们怎么去‘发问’。”
他说着,翻开手抄本,一页页展示给林澈看。那是他们八个人轮流记录的问题集:
> “如果法律是为了保护弱者,为什么穷人打官司总输?”
> “老师说爱国就是服从,可父亲因言获罪时,国家在哪里?”
> “新闻里说一切都在进步,可我家隔壁的老奶奶饿死了,没人知道。”
> “既然人人平等,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能决定别人的命运?”
林澈一页页翻过,指尖微微发颤。这些不是抽象哲思,而是从冻土中挣扎而出的真实呐喊。他合上本子,轻声问:“你们后来做了什么?”
“我们在镇中学后山搭了个草棚,叫‘问屋’。每天放学后聚在一起,轮流讲自己听到的事、看到的不公、心里的不解。刚开始只有几个人,后来连老师也偷偷来了。直到上个月,镇长派人砸了棚子,烧了笔记,还把两个同学关进了派出所……”陈砚语气平静,眼中却燃着火,“但他们烧不掉我们脑子里的问题。”
林澈沉默良久,起身走向新生之树。他折下一小段嫩枝,递给陈砚:“拿回去,种在你们的问屋原址。只要根还在,总会再长出来。”
陈砚双手接过,郑重收好。临行前,他忽然转身问道:“林先生,您觉得我们会赢吗?”
林澈望着远方渐次苏醒的城市轮廓,缓缓道:“不是赢不赢的问题。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问‘为什么’的时候,旧秩序就再也无法假装一切正常了。”
少年离去后,林澈回到书房,却发现案头多了一封未曾见过的信。信封无名,仅以藤蔓缠绕封口,上面附着一枚极小的水晶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