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对这一批工匠加班加点刚刚下线的卡隆炮却十分满意。
“有掌握着各种绝活的【铁匠】、【银匠】帮衬,干起活来就是快,才没几天功夫这大杀器就从图纸变成了成品。”
土屋铜矿是瀛洲四岛上最大的单一铜矿,自古以来就是制作寺庙铜钟的生产基地,在老父亲当政的时期就已经被改造成了火炮工厂。
来自大昭的工匠们用铸造铜钟的泥模法和失蜡法整体铸造舰载加农炮,和铸钟技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等王澄接手,自然也跟燧发枪枪管的制造工艺升级时一样,引入了效率更高的水力镗床。
在他“首创”的钻膛技术出现之前,火炮都是内外范翻模。
由于内外范不可能严格共轴,再加上高温金属液冷却下来的形变、释放应力等因素导致炮膛不是那么规则。
所以为了防止弹丸在发射的时候卡在炮膛里导致炸膛,弹丸通常都会比炮膛内径小上不少。
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游隙”,导致开炮时会出现技术性漏气。
而钻膛技术则不然。
它是先只用外模铸造一根粗大的实心铜柱或铁柱,再用水力飞轮驱动炮管旋转,并将一根固定的坚硬钢柱逐渐推进实心炮管里慢慢钻出炮膛。
这种旋转钻出的炮膛形态就规则很多。
卡隆炮的球形弹丸和炮管内壁之间更加严丝合缝,击发时火药燃气不容易泄露,有效推力自然更大。
炮管壁也可以更薄,弹丸做得更大。
于是在数百米距离上的杀伤力大大凌驾于同等重量的标准加农炮。
优点还有很多,比如:发射一颗柚子那么大的32磅弹丸的卡隆炮,重量只有同等弹径加农炮的三分之一。
一门充当二级战列舰主炮的32磅长身加农炮往往重达3吨,而同样32磅卡隆炮却还不到1吨重,大约860kg,十分便于甲板操作。
就跟发射拳头大小弹丸的12磅、9磅加农炮差不多。
这种火炮一开始就是专门为用料不是那么坚固的商船设计,拿来直接移植到需要改装的四百料、五百料福船上也完全没有问题。
当然,生产卡隆炮的卡隆制铁厂现在影子都没有,卡隆自然没有了意义,王澄按照大昭的命名规则,给它起了新的名字——铁棒飞雷炮。
【火力优势:可发射18至惊人的68磅弹丸,近距离还可发射霰弹或葡萄弹,杀伤密度为普通火炮的3倍,近距离火力非常强劲。
在特拉法尔加海里,装备此炮的不列颠尼亚人员伤亡数量只有敌对方联军的十分之一。
射速:一分钟一发,远超同口径加农炮的两分钟一发。
缺点:射程只有长管加农炮的三分之一,有效射程约300-700米。但后坐力也小,操作方便。
射程短在陆地的野战炮家族中是致命缺陷,但到了海浪颠簸的大海上,所有火炮在一百米之外都几乎没有准头可言,这种缺陷无伤大雅。
要是当年祖天师伐山破庙,驱逐六天故气的时候要是有这种装备,效率一定能提升无数倍。】
王澄看向身后重新开工的火炮工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