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卷 第191章 去帝号
王文弼心中一喜,以为有转机。
然而张墨话锋一转:“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大明承天命而立,自有混一宇内之责。
今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确需与民休息。
”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王文弼:“故此,朕可暂准与你国和平共处,罢兵息戈。
”
王文弼大喜过望,连忙叩谢:“陛下仁德,外臣代我主及江南百姓,谢陛下天恩。
”
“且慢。
”张墨抬手制止:“和平,非是无价。
你国欲享太平,需显诚意。
朕有三条,若越主应允,则江南可安。
”
“陛下请讲。
”
“一,去帝号。
赵铎可称国主,不可再僭越帝号,奉大明为正朔。
”
“二,纳岁供。
每年需向大明缴纳白银一百万两,绢帛五十万匹,粮食一百万石。
此为江南免于兵燹之代价。
”
“三,开放边市。
允许两国商民在指定口岸互市,但需受大明监管。
”
这三个条件,特别是巨额岁供,旨在经济上削弱大越,军事上为自己争取发展时间。
去帝号是政治上的羞辱和打压,开放边市则便于渗透和获取江南物资情报。
王文弼听得冷汗直流,岁供数额巨大,对大越将是沉重负担。
但他深知,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至少保住了江山和赵铎的性命地位。
“外臣……外臣定将陛下之意,禀报我主。
”
使团退下后,张墨对群臣解释自己的深远考量:
“朕岂不欲速平江南?
然饭需一口口吃。
西齐之地,需时间彻底消化。
此时南征,若战事顺利尚可,若迁延日久,或后方生变,则大势去矣。
”
“今以岁供锁链缚住大越,其国力将年复一年为我所汲,日渐虚弱。
而我大明,则可借此宝贵时机,稳固西北,发展民生,强化水师。
”
“待我内部铁板一块,水师可纵横云江之时,大越已不堪一击。
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以极小代价收取全功。
此乃釜底抽薪,缓图必胜之策。
”
众臣闻言,皆心悦诚服,赞叹陛下深谋远虑。
大越朝廷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屈辱地接受了张墨的条件。
赵铎去帝号称“越国国主”,第一批巨额岁供陆续运往大明。
表面上,南北进入了短暂的“和平共处”时期。
边境贸易点设立,商旅往来。
江南的百姓暂时摆脱了战争威胁,得以喘息。
然而,这和平之下,暗流汹涌。
大越为缴纳岁供,不得不加紧盘剥百姓,导致民怨愈深。
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加剧。
而大明,则如同蛰伏的巨龙,利用这宝贵的和平时期,全力巩固自身,磨砺爪牙。
张墨很清楚,这暂时的和平,只是统一战争的中场休息。
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南方。
他在等待,等待大明更加强大,等待大越更加衰弱的那一刻。
天下的最终统一,早已在他的战略蓝图之中,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实现。
大明启泰年间的这段“和平”,注定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
大明的建立,并非仅仅意味着军事征服的结束,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如何治理这个饱经战火、百废待兴的庞大帝国。
张墨深知“打天下易,坐天下难”的道理,在暂时稳住南方大越后,便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国内治理,立志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的治国理念,深受穿越者思维的影响,既有传统的“重农桑、兴文教”,更融入了超
然而张墨话锋一转:“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大明承天命而立,自有混一宇内之责。
今朕初登大宝,百废待兴,确需与民休息。
”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王文弼:“故此,朕可暂准与你国和平共处,罢兵息戈。
”
王文弼大喜过望,连忙叩谢:“陛下仁德,外臣代我主及江南百姓,谢陛下天恩。
”
“且慢。
”张墨抬手制止:“和平,非是无价。
你国欲享太平,需显诚意。
朕有三条,若越主应允,则江南可安。
”
“陛下请讲。
”
“一,去帝号。
赵铎可称国主,不可再僭越帝号,奉大明为正朔。
”
“二,纳岁供。
每年需向大明缴纳白银一百万两,绢帛五十万匹,粮食一百万石。
此为江南免于兵燹之代价。
”
“三,开放边市。
允许两国商民在指定口岸互市,但需受大明监管。
”
这三个条件,特别是巨额岁供,旨在经济上削弱大越,军事上为自己争取发展时间。
去帝号是政治上的羞辱和打压,开放边市则便于渗透和获取江南物资情报。
王文弼听得冷汗直流,岁供数额巨大,对大越将是沉重负担。
但他深知,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至少保住了江山和赵铎的性命地位。
“外臣……外臣定将陛下之意,禀报我主。
”
使团退下后,张墨对群臣解释自己的深远考量:
“朕岂不欲速平江南?
然饭需一口口吃。
西齐之地,需时间彻底消化。
此时南征,若战事顺利尚可,若迁延日久,或后方生变,则大势去矣。
”
“今以岁供锁链缚住大越,其国力将年复一年为我所汲,日渐虚弱。
而我大明,则可借此宝贵时机,稳固西北,发展民生,强化水师。
”
“待我内部铁板一块,水师可纵横云江之时,大越已不堪一击。
或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以极小代价收取全功。
此乃釜底抽薪,缓图必胜之策。
”
众臣闻言,皆心悦诚服,赞叹陛下深谋远虑。
大越朝廷经过激烈争论,最终屈辱地接受了张墨的条件。
赵铎去帝号称“越国国主”,第一批巨额岁供陆续运往大明。
表面上,南北进入了短暂的“和平共处”时期。
边境贸易点设立,商旅往来。
江南的百姓暂时摆脱了战争威胁,得以喘息。
然而,这和平之下,暗流汹涌。
大越为缴纳岁供,不得不加紧盘剥百姓,导致民怨愈深。
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加剧。
而大明,则如同蛰伏的巨龙,利用这宝贵的和平时期,全力巩固自身,磨砺爪牙。
张墨很清楚,这暂时的和平,只是统一战争的中场休息。
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南方。
他在等待,等待大明更加强大,等待大越更加衰弱的那一刻。
天下的最终统一,早已在他的战略蓝图之中,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实现。
大明启泰年间的这段“和平”,注定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
大明的建立,并非仅仅意味着军事征服的结束,更艰巨的任务在于如何治理这个饱经战火、百废待兴的庞大帝国。
张墨深知“打天下易,坐天下难”的道理,在暂时稳住南方大越后,便将主要精力转向了国内治理,立志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的治国理念,深受穿越者思维的影响,既有传统的“重农桑、兴文教”,更融入了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