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皋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带着一丝疲惫:“陛下心意已决,借着整饬边备的名头,又有‘大捷’之功在手……怕是不好硬顶。
”他顿了顿,眼神扫过周围一张张或愤怒、或忧虑、或算计的脸,“至于这蓟镇大捷?
呵……”他发出一声意义不明的轻笑,“诸位在京营、在五军都督府也都有耳目,蓟镇都是些什么兵?
十三个月没法饷,饿得都前胸贴后背了,凭这些人马就能斩了鞑子数千?
谁信?
本爵是不信的!
怕是陛下少年心性,好大喜功,下面人投其所好罢了。
这‘捷’越大,水分只怕也越大。
”
勋贵们闻言,纷纷点头。
......
孙承宗、李邦华等东林清流聚集之处,弥漫的则是一种痛心疾首的愤懑和深沉的失望。
“阉党余孽,其心可诛!
”一位白发苍苍的御史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若非彼辈蛊惑圣心,撺掇陛下轻出,焉有此次险之又险的巡边?
陛下甫登大宝,根基未稳,便效那正德旧事,视军国大事如儿戏!
若非祖宗庇佑,苍天有眼,差一点,差一点就酿成第二次‘土木之变’!
大明江山,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折腾?
”
李邦华长叹一声,接话道:“木匠天子方去,新君却又……却又如此尚武好动!
这大明,何时才能迎来一位真正的明君圣主?
朝纲不振,阉宦虽除其魁首,然其流毒仍在,陛下对王体乾、徐应元等内侍依旧倚重……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他话语中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这些被魏忠贤打压排挤的官员,本以为新君即位,会铲除阉党,大明将迎来中兴曙光,却不料皇帝行事如此“轻率”。
“孟闇所言甚是。
”孙承宗作为帝师,资历最深,语气相对沉稳,“陛下勇则勇矣,然治国非仅凭血气之勇。
此番侥幸得脱大险,望能以此为戒,收心养性,亲贤臣,远小人,以社稷为重。
”他口中的“小人”,可不仅仅指残余的阉党,也包括了那些可能逢迎皇帝“尚武”之心的新贵。
......
在举子们聚集的稍远处,年轻士子们的议论则更加直白,充满了对朝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
“陛下登基,打压魏阉党,大快人心!
然则……”史可法眉头紧锁,低声道,“为何仍留用王体乾当秉笔?
还让魏忠贤当掌印太监?
此非除恶务尽之道!
朝中正人何在?
”
来自南直隶常州府的管绍宁接口,语气带着书生特有的锐气:“更令人忧心者,是陛下此番轻出!
天子身系九州,万金之躯,岂可效仿匹夫之勇,亲冒矢石?
《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陛下如此行险,置天下苍生于何地?
置宗庙社稷于何地?
朝中衮衮诸公,竟无一人能犯颜直谏吗?
”
管绍宁的同乡庄应会年纪稍长,思虑更深一层:“‘大捷’之说,恐是虚张声势。
鞑虏凶悍,边军积弊已久,陛下仓促间所募亲军,岂能摧锋折锐?
若是以小胜报大捷,恐非明君所为,徒损朝廷威仪,寒边关将士之心。
”
黄宗羲听着举子们的议论,清秀的脸上神情复杂,他没有立刻发言,只是目光灼灼地望向城门洞开的方向,似乎在思考更深层的问题:这个朝廷,从上到下,从内廷到边关,究竟有多少积弊?
仅靠一个似乎有些“冲动”的年轻天子,真能力挽狂澜吗?
好像不太行啊!
......
就在这四拨人怀着各自的心思,低声议论,翘首以盼之际。
安定门外,陡然传来一声穿透力极强的呼喊,带着内侍特有
”他顿了顿,眼神扫过周围一张张或愤怒、或忧虑、或算计的脸,“至于这蓟镇大捷?
呵……”他发出一声意义不明的轻笑,“诸位在京营、在五军都督府也都有耳目,蓟镇都是些什么兵?
十三个月没法饷,饿得都前胸贴后背了,凭这些人马就能斩了鞑子数千?
谁信?
本爵是不信的!
怕是陛下少年心性,好大喜功,下面人投其所好罢了。
这‘捷’越大,水分只怕也越大。
”
勋贵们闻言,纷纷点头。
......
孙承宗、李邦华等东林清流聚集之处,弥漫的则是一种痛心疾首的愤懑和深沉的失望。
“阉党余孽,其心可诛!
”一位白发苍苍的御史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若非彼辈蛊惑圣心,撺掇陛下轻出,焉有此次险之又险的巡边?
陛下甫登大宝,根基未稳,便效那正德旧事,视军国大事如儿戏!
若非祖宗庇佑,苍天有眼,差一点,差一点就酿成第二次‘土木之变’!
大明江山,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折腾?
”
李邦华长叹一声,接话道:“木匠天子方去,新君却又……却又如此尚武好动!
这大明,何时才能迎来一位真正的明君圣主?
朝纲不振,阉宦虽除其魁首,然其流毒仍在,陛下对王体乾、徐应元等内侍依旧倚重……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他话语中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他们这些被魏忠贤打压排挤的官员,本以为新君即位,会铲除阉党,大明将迎来中兴曙光,却不料皇帝行事如此“轻率”。
“孟闇所言甚是。
”孙承宗作为帝师,资历最深,语气相对沉稳,“陛下勇则勇矣,然治国非仅凭血气之勇。
此番侥幸得脱大险,望能以此为戒,收心养性,亲贤臣,远小人,以社稷为重。
”他口中的“小人”,可不仅仅指残余的阉党,也包括了那些可能逢迎皇帝“尚武”之心的新贵。
......
在举子们聚集的稍远处,年轻士子们的议论则更加直白,充满了对朝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迷茫。
“陛下登基,打压魏阉党,大快人心!
然则……”史可法眉头紧锁,低声道,“为何仍留用王体乾当秉笔?
还让魏忠贤当掌印太监?
此非除恶务尽之道!
朝中正人何在?
”
来自南直隶常州府的管绍宁接口,语气带着书生特有的锐气:“更令人忧心者,是陛下此番轻出!
天子身系九州,万金之躯,岂可效仿匹夫之勇,亲冒矢石?
《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陛下如此行险,置天下苍生于何地?
置宗庙社稷于何地?
朝中衮衮诸公,竟无一人能犯颜直谏吗?
”
管绍宁的同乡庄应会年纪稍长,思虑更深一层:“‘大捷’之说,恐是虚张声势。
鞑虏凶悍,边军积弊已久,陛下仓促间所募亲军,岂能摧锋折锐?
若是以小胜报大捷,恐非明君所为,徒损朝廷威仪,寒边关将士之心。
”
黄宗羲听着举子们的议论,清秀的脸上神情复杂,他没有立刻发言,只是目光灼灼地望向城门洞开的方向,似乎在思考更深层的问题:这个朝廷,从上到下,从内廷到边关,究竟有多少积弊?
仅靠一个似乎有些“冲动”的年轻天子,真能力挽狂澜吗?
好像不太行啊!
......
就在这四拨人怀着各自的心思,低声议论,翘首以盼之际。
安定门外,陡然传来一声穿透力极强的呼喊,带着内侍特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