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澄直接点头承认,说话间眼神中闪动着光芒。
内朝,也可以称为中朝。汉武帝时,为削弱外朝权力加强皇权而首创,可以理解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辅助皇帝进行政治、军事决策,和内庭一样都属于皇权的延伸。
但与内庭不同的是,内庭是宦官掌权,而内朝主要用的依然官员。
虽然两者有时会因皇权而产生一定的交叉,但大部分时候都是保持相对的独立。
如汉之尚书,唐初翰林与枢密院,后世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设立初期都属于内朝的范畴。
只不过后来随着这些机构权力的膨胀,地位渐渐巩固,这些内朝就会逐渐成为新的外朝核心。
就如同如今的枢密院,初设时属于内庭机构,后来罢宦官枢密使由官员担任,成了内朝,但到了现在,已经和外朝机构没什么区别了。
对此,皇帝也会设立新的内朝进行制衡,就比如李幼澄刚刚提的端明殿就是明宗李嗣源建立,为后唐首创。
端明殿学士可以备顾问、参机务,参与核心决策,已经有了新一届内朝的雏形。
而如今李幼澄再把宣徽院的权力加入进去,让其权力更进一步,成为真正的内朝。
“殿下英明。”
许安很快就想通了李幼澄的打算,这是打算剥夺掉内庭势力参与中枢的决策权。
内庭的几个机构之中,除去宣徽院,剩下的武德司,内库,飞龙院,看似掌握了情报、财权和军权,势力庞大,但仔细一琢磨会发现这些机构都只俱备执行权。
没了决策权的执行权就只能被动接受指令,对外的影响力就很有限。
例子就是后世明朝的太监体系,内庭之中,御马监握有兵权,东厂则掌握监察大权还能干预司法,权势滔天,但最最核心的权力却一直是司礼监的批红权,从未有过改变,司礼监才是明朝太监群体的核心。
为什么?就是因为司礼监靠着批红之权能够参与到中央最高决策之中。
当然如今这世道,兵权的重要性会更重要一点,但也就仅此而已,就凭飞龙院这点兵马最多在附近的一亩三分地蹦哒,放到整个天下实在不算什么。
那些能够割据一方,与中央抗衡的地方藩镇哪个不是当地的军政财一把抓,并拥有当地的最高决策权,否则光靠一点兵能翻的起什么风浪。
如今李幼澄来这么一手釜底抽薪,既限制了内庭的影响力,避免内庭因为权力过大而失去控制,又不影响李幼澄借助内庭的力量来稳固地位。高,实在是高。
((2/2)
内朝,也可以称为中朝。汉武帝时,为削弱外朝权力加强皇权而首创,可以理解为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辅助皇帝进行政治、军事决策,和内庭一样都属于皇权的延伸。
但与内庭不同的是,内庭是宦官掌权,而内朝主要用的依然官员。
虽然两者有时会因皇权而产生一定的交叉,但大部分时候都是保持相对的独立。
如汉之尚书,唐初翰林与枢密院,后世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设立初期都属于内朝的范畴。
只不过后来随着这些机构权力的膨胀,地位渐渐巩固,这些内朝就会逐渐成为新的外朝核心。
就如同如今的枢密院,初设时属于内庭机构,后来罢宦官枢密使由官员担任,成了内朝,但到了现在,已经和外朝机构没什么区别了。
对此,皇帝也会设立新的内朝进行制衡,就比如李幼澄刚刚提的端明殿就是明宗李嗣源建立,为后唐首创。
端明殿学士可以备顾问、参机务,参与核心决策,已经有了新一届内朝的雏形。
而如今李幼澄再把宣徽院的权力加入进去,让其权力更进一步,成为真正的内朝。
“殿下英明。”
许安很快就想通了李幼澄的打算,这是打算剥夺掉内庭势力参与中枢的决策权。
内庭的几个机构之中,除去宣徽院,剩下的武德司,内库,飞龙院,看似掌握了情报、财权和军权,势力庞大,但仔细一琢磨会发现这些机构都只俱备执行权。
没了决策权的执行权就只能被动接受指令,对外的影响力就很有限。
例子就是后世明朝的太监体系,内庭之中,御马监握有兵权,东厂则掌握监察大权还能干预司法,权势滔天,但最最核心的权力却一直是司礼监的批红权,从未有过改变,司礼监才是明朝太监群体的核心。
为什么?就是因为司礼监靠着批红之权能够参与到中央最高决策之中。
当然如今这世道,兵权的重要性会更重要一点,但也就仅此而已,就凭飞龙院这点兵马最多在附近的一亩三分地蹦哒,放到整个天下实在不算什么。
那些能够割据一方,与中央抗衡的地方藩镇哪个不是当地的军政财一把抓,并拥有当地的最高决策权,否则光靠一点兵能翻的起什么风浪。
如今李幼澄来这么一手釜底抽薪,既限制了内庭的影响力,避免内庭因为权力过大而失去控制,又不影响李幼澄借助内庭的力量来稳固地位。高,实在是高。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