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天气炎热,地处北方的京城亦酷暑难挡。



天子喜凉厌躁,故而每年到这个时候,皇宫部分宫殿都会用冰块降温。



这一项开支靡费极大,但是天子坐拥大燕万里江山,没人觉得这样有何不妥。



御书房内,凉风习习,大燕皇帝姜宸坐在御案后,户部尚书王绪肃立堂下,正在向天子禀报半年来国库收支的大体情况。



这位王尚书乃是山西平阳府蒲州人,其人身量不算高大,瘦硬躯干仿佛裹着黄土一般的厚重,眼底偶尔露出的精明略带锋芒。



王绪入仕将近四十年,有大半时间都在户部衙门里打转,于太和十五年升任户部尚书,这四年来勉强能让天子满意,而在他之前的历任户部尚书平均任职不超过三年。



他能坐稳这个位置,除去敛财的能力之外,不参与首辅和次辅的明争暗斗也是天子器重他的重要原因,毕竟户部管着朝廷的钱袋子,和吏部并为天子最在意的实权衙门,天子当然不想看到这两位尚书沦为首辅或者次辅的门下行走。



“陛下,上半年国库的进项和出项大抵如此。”



王绪说话带着很明显的山西口音,好在天子早已习惯,他字斟句酌地继续说道:“下半年有几项重要支出需要早做准备,分别是边军饷银、漕粮转运用度、官俸补发和天家年节用度,按照往年惯例,这几项支出大略在一千万两左右。”



天子闻言便皱起了眉头。



偌大一个国家事务繁杂,这其中最让他头疼的便是财政问题。



王绪这几年精打细算,勉强能够做到收支相抵,这让天子省心不少,但是去年江南的大洪水、今年春天山东地区的旱灾和蝗灾、陕西部分地区的地龙翻身,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使得国库一直吃紧。



沈望去年底从工部那群贪官污吏家中抄出数百万银两,依旧无法完全解决朝廷的亏空。



今日王绪入宫之前亲自去盘点过,户部存银仅有一百六十余万两,即便算上还未入库的秋税、盐税和金花银,连那几项固定开支都不够,若是又出现意外状况,朝廷怕是连赈灾的银子都拿不出来。



天子沉思片刻,缓缓道:“王尚书,朝廷境况艰难,有些支出能省则省。”



“臣明白。”



王绪早就反复考虑过这些问题,他略显为难地说道:“陛下,臣仔细核算过,下半年朝廷最少得有八百万两的进项。”



“朕知道了,你先退下罢。”



天子不置可否,待王绪行礼告退之后,他看向站在另一侧的首辅宁珩之,对曾敏说道:“给元辅赐座。”



大燕立国初期,军政重臣在御书房皆有座位,不过从第四任皇帝宣宗中期开始,御前赐座逐渐变成一种荣耀,一般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臣才有资格享受这种恩宠。



宁珩之心里清楚这个座位可不便宜,谢恩落座之后直接说道:“陛下,王尚书乃是能臣,他不会在御前信口开河,臣认为八百万两这个数额只能多不能少。”



天子沉吟道:“元辅有何良策?”



“陛下,大燕百姓的负担不轻,为了民间稳定考虑,不宜再仓促增加赋税。”



宁珩之沉稳地说道:“不过还请陛下宽心,臣一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如今民间盐商极富,只需几大盐场增开一次引窝,盐商们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相国在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上汤豆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上汤豆苗并收藏相国在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