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8章 歪掉的钟摆才是准的
有人声称,在月圆之夜,亲眼见到一个模糊的背影立于远方的雪峰之巅,守护着这片山林。
张阿妹听着,只是不动声色地喝着碗里的肉汤。
第二天,她在村口唯一的酒肆里,当着所有人的面,连饮了三碗最劣质的烧刀子。
然后,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她醉醺醺地爬上了酒肆的屋顶,迎着寒风,放声高唱起早已失传的、荒腔走板的渔歌。
她一边唱,一边大着舌头对下面的人宣布:“我,就是你们说的那个‘真·巡夜人’!”
人群先是寂静,随即爆发出哄堂大笑。
一个神仙怎么会喝醉了在屋顶上唱渔歌?
翌日,关于巡夜人的神秘流言,彻底转为了一个笑谈:“昨夜那个神仙喝多了,嗓子比乌鸦还难听。”
趁着这股风潮,张阿妹将陈十一那个旧皮囊里仅剩的一点干粮碎渣,悄悄撒入了村里几户人家的灶台灰烬中。
“神要是真来过,”她对好奇的孩童说,“就让他尝尝咱们人间的糊锅底。”
自此之后,村里再也无人声称见过雪峰上的背影。
那份敬畏,被一种更朴素、更踏实的日常生活气息所取代。
而楚瑶,在另一座繁华的城市里,察觉到了新的异动。
近来,各地“自发善举”的数量莫名增多,且行为模式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富户开仓让粮、乡绅出钱修桥、妇人集体收养孤儿……这些善行本身无可指摘,但它们如同某种模板被不断复制粘贴,缺乏个体决策的痕迹,反而透着一股不自然的僵硬。
她连夜翻阅谢昭华早年留下的笔记,在一页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种名为“惰性孢子”的生物制剂的配方。
笔记上记载,这种孢子对人体无害,但能通过空气传播,短暂抑制生物群体性的模仿本能。
楚瑶立刻着手,连夜制成了一小包无色无味的粉末。
她将其混入几处大型市集香料摊的亚麻风袋中。
随着香料被贩卖、被风吹散,孢子悄无声息地扩散开来。
半个月后,各地模板化的善行果然锐减。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犹豫不决的争吵、施舍一半又后悔的收回、修了一半就因资金问题而放弃的断桥——世界变得不再那么“美好”,却充满了鲜活的、真实的瑕疵。
楚瑶站在高楼上,俯瞰着街市的纷扰,嘴角不易察觉地微微扬起。
“这才像活人做的事。”她轻声自语。
深夜,仙界废墟之上,那面巨大的残傩面具上,冰冷的竖瞳再次缓缓开启,无声地扫描着整个人间庞杂的数据流。
忽然,它捕捉到了一则微不足道的异常信息:在南方的一座小城里,一个孩童在放风筝,线断了,风筝飘远。
按照数据库中数亿万次的案例推演,孩童的行为模式应是哭泣、追赶或向大人求助。
然而,这个孩子却只是抬头看了一眼,便蹲下身,开始饶有兴致地观察地上搬家的蚂蚁。
系统判定:此行为无逻辑价值,无目的指向,予以忽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