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苦了这新罗百姓,十年生聚,毁于一旦。”



张虎在旁笑道:



“……关将军多虑了。”



“新罗本就是化外蛮邦,民众愚昧无知。”



“便是烧成白地,对他们也无甚影响。”



关羽默然不语,丹凤眼中却闪过一丝疑虑。



他瞥见远处山岭间有几具焦黑的尸体,似是逃避不及的百姓。



“父亲,”关平近前低语,“我军粮草不能长持,若不能速取金城,后果不堪设想。”



“尤其寒冬将至,将士们皆着秋装,如何抵御塞外风雪?”



为什么中国古代大多数中央王朝都没有吞并朝鲜?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地理阻隔。



别看朝鲜半岛和大陆直接相连,但是半岛与中原的地理阻隔。



远超过蒙古、新疆、西藏与中原的联系,直接抬高了统治成本。



朝鲜半岛北临鸭绿江、图们江,西靠黄海,东接日本海。



与辽东半岛之间还隔着长白山、千山山脉等山地。



这种“山海环绕”的地形,使得中原王朝在军队的投送和物资运输方面都困难重重。



汉朝在最强盛的时期才在半岛北部设立了“汉四郡”,即乐浪、玄菟、真番、临屯。



而南部的辰韩、马韩等部族因山地阻隔难以直接管辖。



唐朝联合新罗灭高句丽后,也曾试图在半岛设立“熊津都督府”。



但因新罗的反抗和陆路补给困难,而没能实现这一目的。



对比其他地区:



蒙古高原、西域虽远,但与中原通过河西走廊、草原通道保持连接。



且游牧民族的流动性迫使中原王朝必须经常主动地和他们发生战争或贸易。



双边的互动频率要远高于中原王朝和半岛势力的互动。



西藏虽有青藏高原阻隔,但通过茶马古道和宗教交流维持着与中原的联系。



清朝时更因蒙古与西藏的宗教绑定而强化了管辖。



而朝鲜半岛对于中原文明就没有这些“紧迫性”问题——



其与中原的地理割裂,难以成为威胁中原的力量。



所以半岛势力从来就没有对中原王朝构成致命威胁,这就降低了直接统治它的必要性。



此外,草原部族从战国时代,就成了中原政权的一大症结。



不论是驱逐、建长城、贸易,都无法消除草原部族带来的烦恼。



有时中原王朝的大军甚至能深入草原和沙漠腹地。



但有时草原帝国也能一度中原的直接统治者。



到了清朝时期,总结历代经验后。



终于将草原和中原这两对冤家绑定在了一起。



虽然治理成本很高,但让这些地区安定的战略收益更大。



相比较而言,朝鲜半岛则没有那么大的战略价值。



朱元璋把日本、朝鲜等等十多个藩邦列为不征之国时,说的理由。



就是那些地方,没有任何价值。



即“不用钱,不畜鸡豚,不通货,不食肉。”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古代中国通过朝贡国的方式,来管辖他国,是一种很吃亏的方式。



认为就应该把他们都打下来直接统治。



但这个观点却忽略了一个客观事实。



那就是在农业时代的生产力远远不是工业时代的生产力能比的。



用朝贡臣服册封的方式控制羁縻在那个时代已经是做好的方式。



还是那句话,华夏的疆域,一开始只有黄河流域一带。



至于为什么后来越变越大,直到相对稳定。



那就是因为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已经扩张到了一个相对合适的范围了。



在往外,更多是倾向于荫蔽保护作用。



换句话说,此时的汉朝边境领土,本来就是用来拱卫中原的。



因此这些地方也相对落后,



一是受地理环境影响不好发展,二是因为要拱卫中原,真发展起来了,受战争影响又跌回去了。



那干脆就让它保持现有状态。



而如果把时间线放得更早,如今的时间线正处于小冰期。



光是在辽东开发就已经相当困难了。



如果要跨越长白山往朝鲜搬动运输粮秣,则更会成为对国家的一种巨大负担。



所以关平才会担忧,新罗人通过这种摆烂方式来抗击汉军的战法。



本就是废墟一片,又何惧更多瓦砾?



关羽收回目光,神色恢复刚毅:



“那就在冬天之前,结束这场战争。”



次日黎明,汉军拔营疾进。



越往新罗腹地,景象越是凄惨。



路旁不时可见倒毙的百姓尸体,焦黑的田地里冒着缕缕青烟。



是夜,汉军在一处山谷扎营。



关羽巡视营寨时,见不少士兵围着篝火窃窃私语。



“这才进入新罗几天,就只剩干粮可吃了。”



“听说金城还有上百里路,这么下去,怕是撑不到啊……”



“你们看见今天路边的尸体了吗?连小孩都有,真是造孽……”



见关羽到来,士兵们立刻噤声,恭敬行礼。



关羽面无表情地点头回应,心中却泛起波澜。



回到中军帐,他召来公孙续询问:



“公孙将军,新罗使者所言掳掠之事,当真全是诬陷?”



公孙续神色微变,随即镇定答道:



“……将军切莫被蛮夷蛊惑。”



“边境冲突,互有伤亡在所难免。”



“但我天朝将士,绝无主动劫掠之事。”



关羽凝视他片刻,挥挥手令其退下。



夜深人静,关羽独坐帐中,抚摸着青龙刀上的斑驳痕迹,思绪万千。



这把刀随他征战四十余载,斩过无数名将,却从未对平民下手。



如今见新罗百姓惨状,心中不免怅然。



“父亲还未安歇?”



关平端着一碗热粥进帐,见父亲对刀沉思,轻声问道。



关羽接过粥碗,却不就饮:



“平儿,你随我征战多年,可曾见我军荼毒百姓?”



关平迟疑片刻,答道:



“父亲治军严明,所部从不扰民。”



“但其他各部……孩儿不敢妄言。”



关羽放下粥碗,长叹一声:



“为父何尝不知辽东军风纪不佳。”



“只是大战在即,若追究此事,恐动摇军心。”



“父亲英明。”



“传令下去,明日加快行军。”



“同时……严禁将士毁坏新罗宗庙,不得伤害归顺百姓。”



“诺!”



就在汉军艰难推进的同时,金城内也在紧锣密鼓地布防。



昔于老亲自督率军民加固城防,在城墙上增设箭楼,囤积滚木礌石。



他脸上那道刀疤在火把映照下更显狰狞。



“将军,汉军距金城已不足百里。”



副将匆匆来报。



昔于老冷笑一声:



“传令各寨,依计行事。”



“我要让关羽这老儿,葬身在这群山之中!”



次日午后,汉军行至一处险要峡谷。



两侧山势陡峭,中间仅容三骑并行。



关羽勒马止步,丹凤眼微眯,打量这处险地:



“此处若有伏兵,我军危矣。”



公孙续笑道:



“……将军多虑了。”



“新罗蛮夷,哪有这等谋略?”



话音未落,



忽听山顶一声梆子响,无数箭矢如飞蝗般射下!



“有伏兵!保护将军!”



周仓大喝一声,举盾护在关羽身前。



汉军顿时大乱,狭窄的谷道中无处躲避,顷刻间伤亡惨重。



关羽勃然大怒,青龙刀一挥,拨开射来的箭矢:



“不要乱!前军突击,后军撤退!”



然而谷道太过狭窄,大军进退维谷。



山上滚木礌石接连落下,惨叫声不绝于耳。



危急关头,王平率一队弩手抢占侧翼高地,仰射还击。



关平则护着关羽且战且退。



激战持续半个时辰,汉军死伤千余人,方才脱出险境。



清点伤亡后,关羽面色铁青,丹凤眼中杀机毕露:



“好个新罗蛮夷,竟敢设伏偷袭!”



公孙续臂上中箭,咬牙道:



“定是那昔于老之计。”



“此人熟知地形,不可不防。”



是夜,汉军在安全处扎营。



中军帐内,诸将齐聚,气氛凝重。



“此战失利,皆因本帅轻敌之过。”



关羽罕见地承认失误,“新罗军中必有能人。”



王平出列道:



“将军,据俘虏供称,设伏者确是昔于老。”



“此人骁勇善战,更熟谙兵法,不可小觑。”



关羽抚髯沉吟:



“可有破敌良策?”



一直沉默的廖化开口道:



“将军,我军新败,士气受挫。”



“不如暂缓进军,待探明敌情再作打算。”



“不可!”



张虎急道,“我军粮草运输周转困难,若拖延时日,必败无疑!”



众将争论不休,关羽却望向帐外漆黑的夜空,若有所思。



次日凌晨,关羽独带关平、周仓及十余亲兵,悄悄出营探查地形。



登上一处高峰,金城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关羽仔细观察周遭山势,忽然指着一处问道:



“平儿,你看那条小路可能通行?”



关平顺指望去,但见一条隐秘小径蜿蜒于群山之间,直通金城后方。



“父亲的意思是……”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关羽丹凤眼中精光一闪。



“昔于老必在正道设防,我等偏从小路奇袭。”



返回大营后,关羽即刻升帐点将。



“张虎、公孙续听令!”



“命你二人率两万兵马,大张旗鼓,从正道佯攻金城。”



“诺!”



“王平、廖化听令!”



“率一万兵马,多带旌旗,在金城东侧山林间往来走动,虚张声势。”



“遵命!”



“其余诸将,随我亲率精兵五千,连夜从小路奇袭金城!”



关平急道:



“父亲,小路险峻,您年事已高,不如让孩儿……”



“住口!”



关羽厉声打断,“为父虽老,尚能饭否?”



“此战关系天朝威严,岂容有失?”



是夜,月黑风高。



关羽亲率五千精兵,沿着隐秘小径悄无声息地行进。



这条小路果然险峻异常,不少地方仅容一人通过,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



行至半夜,前方忽然传来水声。



探马回报,必经之路上的一座藤桥已被砍断。



众将面面相觑,关平蹙眉道:



“父亲,桥断难行,不如……”



关羽不语,下马亲自查看。



但见两山之间一道深涧,湍急的河水在黑暗中咆哮。



对岸隐约可见新罗守军巡逻的火把。



“来人,取我弓来。”



关羽张弓搭箭,瞄准对岸一支火把。



“嗖”的一声,箭矢破空而去,对岸随即传来一声惨叫,火把应声而灭。



“好箭法!”



“将军神射!将军神射!”



将士们低声喝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