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第440章 刘备:你们以为朕病重了,就真的不知道朝中之事了吗?
征战,父皇自是明白。”
“待益州彻底安定,二哥便可回京与父皇团聚。”
刘永眼中闪过一丝异色,随即笑道:
“三弟说得极是。”
“来,咱们再饮一杯!”
宴会持续到黄昏方散。
刘理被安排在王府东侧的一处别院休息,门外有重兵把守。
他站在窗前,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中不安越发强烈。
“殿下,”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情况不妙。”
刘理转身,只见骑都尉诸葛恪从暗处走出。
这位年轻的将领是诸葛亮的侄子,此次奉命护卫刘理前来犒军。
“元逊,你也察觉到了?”
刘理压低声音问道。
诸葛恪点头:
“殿下请看,这别院外的守卫,分明是监视之意。”
“而且臣方才暗中观察,王府内的士兵正在调动,恐怕……”
话音未落,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二人立即噤声,只听守卫在外说道:
“殿下安歇了吗?吴王命人送来醒酒汤。”
刘理与诸葛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觉。
这个时候送醒酒汤,未免太过蹊跷。
“告诉他们,本王已经睡下了。”
刘理低声回答道。
诸葛恪会意,提高声音回道:
“殿下已经安歇,明日再谢吴王好意。”
门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
刘理松了口气,但诸葛恪的脸色却更加凝重:
“殿下,看来吴王果然有异心。”
“我们继续留在此地,恐怕凶多吉少。”
与此同时,
王府西侧的正殿内,刘永正在与心腹密议。
烛光摇曳,映照着刘永阴晴不定的面孔。
邓艾、师纂等将领分坐两侧,气氛紧张。
“刘理此来,恐怕来者不善。”
刘永沉声道,“父皇派他来,绝不只是犒军那么简单。”
邓艾起身拱手:
“……殿下明鉴。”
“依末将之见,当先将三殿下软禁起来。”
“然后矫诏说姜维造反,煽动将士们进攻梓潼,造成既成事实。”
“只要封锁住蜀道,便可在蜀地成就霸业。”
刘永迟疑片刻:
“这……是否太过急躁?”
“殿下!”
师纂急声道: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如今除我们本部兵马之外,倘若在加上南中、巴国兵马,也有十万之众。”
“凭借蜀道青天之险,绝对可以据守。”
“现如今正是起事的大好时机。”
“若是犹豫,只怕……悔之莫及!”
刘永在殿中踱步,良久,终于下定决心:
“……就依士载之言。”
“不过,具体该如何行事?”
邓艾眼中闪过一道寒光:
“请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
“如不从者,打死坑之。”
刘永倒吸一口凉气,但想到如今的处境,只得咬牙道:
“好!就这么办!”
计议已定,刘永立即分派任务:
一面派人去软禁刘理,一面开始准备宴会。
他要借此机会,试探群臣的态度,逼迫他们就范。
而此时的别院中,刘理与诸葛恪也在紧急商议。
“殿下,我们必须立即离开成都。”
诸葛恪神色严峻。
“方才臣暗中探查,发现王府内正在调动兵马,恐怕马上就要对我们不利。”
刘理皱眉道:
“可是城外有重兵把守,我们如何逃脱?”
诸葛恪从怀中取出一张地图:
“臣早已暗中查探过,王府东北角有一处废弃的水门,可以直通城外。”
“只是……”
“只是什么?”
“这一路必然凶险万分,殿下可愿冒险?”
刘理望向窗外,只见月光下的成都城一片寂静。
但在这寂静之下,暗流汹涌。
他想起离京前父皇的嘱托,想起李翊那意味深长的目光,终于下定决心。
“好!我们今夜就走!”
二人立即行动,换上早已准备好的平民服饰,趁着夜色悄悄溜出别院。
果然如诸葛恪所说,王府东北角的水门年久失修,守卫松懈。
他们顺利通过水门,来到城外。
就在他们离开不久,一队士兵冲进别院,发现刘理已经逃走,立即向刘永报告。
而此时的正殿内,宴会正进行到高潮。
刘永大会群臣,殿中坐满了汉朝臣子、魏国旧臣以及蜀地本土官员豪族。
由于刘永日日饮宴,大家起初并未警觉。
酒至半酣,刘永忽然放下酒杯,放声大哭。
群臣皆惊,面面相觑。
师纂适时起身问道:
“殿下何故悲伤?”
刘永拭泪道:
“方才探马来报,说姜维妒忌本王的灭魏之功,已经派兵在梓潼堵住了蜀道。”
“不日就要发兵成都了!”
殿内顿时哗然。
有老臣起身质疑道:
“殿下,此事可当真?”
“姜维将军忠心为国,怎会做出此事?”
刘永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
“本王已经接到了父皇的密诏,命我们出兵讨伐姜维!”
群臣更加疑惑。
益州从事李恢起身问道:
“殿下,既然姜维已经堵住蜀道,殿下是如何得到天子诏书的?”
刘永神色一僵,随即强自镇定:
“本王自有渠道。”
这个解释显然不能服众。
殿内议论纷纷,大多面露疑色。
刘永见状,心中焦急,向邓艾使了个眼色。
邓艾会意,猛地摔杯为号。
顿时,一队甲士冲进殿来,将群臣团团围住。
“殿下这是何意?”
李恢怒道。
刘永站起身,面色阴沉:
“事已至此,本王也不瞒诸位了。”
“姜维确实未反,但本王必须出兵梓潼。”
“今日请诸位在此盟誓,共举大事。”
“但有不从者,格杀勿论!”
在明晃晃的刀剑胁迫下,群臣只得一一在盟书上签字画押。
然而仍有数人宁死不从。
邓艾走到刘永身边,低声道:
“殿下,席上不愿者甚多,不如坑杀之,以绝后患。”
刘永犹豫道:
“这……是否太过?”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邓艾急道,“既然已经起事,就不能再有妇人之仁!”
就在这时,一个士兵匆匆进来,在刘永耳边低语几句。
刘永脸色大变:
“什么?刘理逃走了?”
邓艾闻言,面色更加阴沉:
“殿下,刘理既逃,必是察觉了我们的计划。”
“事不宜迟,当立即发兵梓潼,同时加强各关隘防守!”
刘永终于下定决心,对邓艾道:
“就劳士载替我盘问这些不愿盟誓之人。”
邓艾冷笑:
“何须盘问?直接杀之即可!”
说罢,他挥手令甲士将一概不愿盟誓的官员拖出殿外。
这一夜,成都城内血雨腥风。
刘永在邓艾、师纂等人的辅佐下,迅速控制了成都及周边郡县。
是夜,府邸内灯火通明。
刘永正与邓艾、师纂等人密议起兵事宜。
地图铺满了整张檀木桌,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兵力部署。
“殿下,”邓艾手指地图上的剑阁。
“此处乃入蜀咽喉,当遣精兵五千驻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刘永皱眉:
“五千是否太少?姜维在梓潼有两万兵马。”
“而且这个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若是强攻……”
“殿下过虑了。”
师纂笑道,“姜维虽勇,然其部下多益州人士。”
“待益州彻底安定,二哥便可回京与父皇团聚。”
刘永眼中闪过一丝异色,随即笑道:
“三弟说得极是。”
“来,咱们再饮一杯!”
宴会持续到黄昏方散。
刘理被安排在王府东侧的一处别院休息,门外有重兵把守。
他站在窗前,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中不安越发强烈。
“殿下,”一个低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情况不妙。”
刘理转身,只见骑都尉诸葛恪从暗处走出。
这位年轻的将领是诸葛亮的侄子,此次奉命护卫刘理前来犒军。
“元逊,你也察觉到了?”
刘理压低声音问道。
诸葛恪点头:
“殿下请看,这别院外的守卫,分明是监视之意。”
“而且臣方才暗中观察,王府内的士兵正在调动,恐怕……”
话音未落,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
二人立即噤声,只听守卫在外说道:
“殿下安歇了吗?吴王命人送来醒酒汤。”
刘理与诸葛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警觉。
这个时候送醒酒汤,未免太过蹊跷。
“告诉他们,本王已经睡下了。”
刘理低声回答道。
诸葛恪会意,提高声音回道:
“殿下已经安歇,明日再谢吴王好意。”
门外的脚步声渐渐远去。
刘理松了口气,但诸葛恪的脸色却更加凝重:
“殿下,看来吴王果然有异心。”
“我们继续留在此地,恐怕凶多吉少。”
与此同时,
王府西侧的正殿内,刘永正在与心腹密议。
烛光摇曳,映照着刘永阴晴不定的面孔。
邓艾、师纂等将领分坐两侧,气氛紧张。
“刘理此来,恐怕来者不善。”
刘永沉声道,“父皇派他来,绝不只是犒军那么简单。”
邓艾起身拱手:
“……殿下明鉴。”
“依末将之见,当先将三殿下软禁起来。”
“然后矫诏说姜维造反,煽动将士们进攻梓潼,造成既成事实。”
“只要封锁住蜀道,便可在蜀地成就霸业。”
刘永迟疑片刻:
“这……是否太过急躁?”
“殿下!”
师纂急声道: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如今除我们本部兵马之外,倘若在加上南中、巴国兵马,也有十万之众。”
“凭借蜀道青天之险,绝对可以据守。”
“现如今正是起事的大好时机。”
“若是犹豫,只怕……悔之莫及!”
刘永在殿中踱步,良久,终于下定决心:
“……就依士载之言。”
“不过,具体该如何行事?”
邓艾眼中闪过一道寒光:
“请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
“如不从者,打死坑之。”
刘永倒吸一口凉气,但想到如今的处境,只得咬牙道:
“好!就这么办!”
计议已定,刘永立即分派任务:
一面派人去软禁刘理,一面开始准备宴会。
他要借此机会,试探群臣的态度,逼迫他们就范。
而此时的别院中,刘理与诸葛恪也在紧急商议。
“殿下,我们必须立即离开成都。”
诸葛恪神色严峻。
“方才臣暗中探查,发现王府内正在调动兵马,恐怕马上就要对我们不利。”
刘理皱眉道:
“可是城外有重兵把守,我们如何逃脱?”
诸葛恪从怀中取出一张地图:
“臣早已暗中查探过,王府东北角有一处废弃的水门,可以直通城外。”
“只是……”
“只是什么?”
“这一路必然凶险万分,殿下可愿冒险?”
刘理望向窗外,只见月光下的成都城一片寂静。
但在这寂静之下,暗流汹涌。
他想起离京前父皇的嘱托,想起李翊那意味深长的目光,终于下定决心。
“好!我们今夜就走!”
二人立即行动,换上早已准备好的平民服饰,趁着夜色悄悄溜出别院。
果然如诸葛恪所说,王府东北角的水门年久失修,守卫松懈。
他们顺利通过水门,来到城外。
就在他们离开不久,一队士兵冲进别院,发现刘理已经逃走,立即向刘永报告。
而此时的正殿内,宴会正进行到高潮。
刘永大会群臣,殿中坐满了汉朝臣子、魏国旧臣以及蜀地本土官员豪族。
由于刘永日日饮宴,大家起初并未警觉。
酒至半酣,刘永忽然放下酒杯,放声大哭。
群臣皆惊,面面相觑。
师纂适时起身问道:
“殿下何故悲伤?”
刘永拭泪道:
“方才探马来报,说姜维妒忌本王的灭魏之功,已经派兵在梓潼堵住了蜀道。”
“不日就要发兵成都了!”
殿内顿时哗然。
有老臣起身质疑道:
“殿下,此事可当真?”
“姜维将军忠心为国,怎会做出此事?”
刘永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
“本王已经接到了父皇的密诏,命我们出兵讨伐姜维!”
群臣更加疑惑。
益州从事李恢起身问道:
“殿下,既然姜维已经堵住蜀道,殿下是如何得到天子诏书的?”
刘永神色一僵,随即强自镇定:
“本王自有渠道。”
这个解释显然不能服众。
殿内议论纷纷,大多面露疑色。
刘永见状,心中焦急,向邓艾使了个眼色。
邓艾会意,猛地摔杯为号。
顿时,一队甲士冲进殿来,将群臣团团围住。
“殿下这是何意?”
李恢怒道。
刘永站起身,面色阴沉:
“事已至此,本王也不瞒诸位了。”
“姜维确实未反,但本王必须出兵梓潼。”
“今日请诸位在此盟誓,共举大事。”
“但有不从者,格杀勿论!”
在明晃晃的刀剑胁迫下,群臣只得一一在盟书上签字画押。
然而仍有数人宁死不从。
邓艾走到刘永身边,低声道:
“殿下,席上不愿者甚多,不如坑杀之,以绝后患。”
刘永犹豫道:
“这……是否太过?”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邓艾急道,“既然已经起事,就不能再有妇人之仁!”
就在这时,一个士兵匆匆进来,在刘永耳边低语几句。
刘永脸色大变:
“什么?刘理逃走了?”
邓艾闻言,面色更加阴沉:
“殿下,刘理既逃,必是察觉了我们的计划。”
“事不宜迟,当立即发兵梓潼,同时加强各关隘防守!”
刘永终于下定决心,对邓艾道:
“就劳士载替我盘问这些不愿盟誓之人。”
邓艾冷笑:
“何须盘问?直接杀之即可!”
说罢,他挥手令甲士将一概不愿盟誓的官员拖出殿外。
这一夜,成都城内血雨腥风。
刘永在邓艾、师纂等人的辅佐下,迅速控制了成都及周边郡县。
是夜,府邸内灯火通明。
刘永正与邓艾、师纂等人密议起兵事宜。
地图铺满了整张檀木桌,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兵力部署。
“殿下,”邓艾手指地图上的剑阁。
“此处乃入蜀咽喉,当遣精兵五千驻守。”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刘永皱眉:
“五千是否太少?姜维在梓潼有两万兵马。”
“而且这个人数还在不断增加,若是强攻……”
“殿下过虑了。”
师纂笑道,“姜维虽勇,然其部下多益州人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