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谷之西三十里,魏军残兵败将逶迤而行。



旌旗歪斜,甲胄不全。



韩德头盔已失,披头散发,肩上箭伤犹在渗血。



这位昨日还意气风发的大魏猛将,此刻目光呆滞,口中不住喃喃:



“吾四子……吾四子……”



“尽为赵云所害也。”



残兵行至汉中城下,守军见是韩德旗号,急忙开门。



韩德直奔府衙,见吕乂正在厅中与诸将议事。



乃扑通跪地,放声大哭:



“府君!韩德无能,四子皆丧于赵云之手!”



“三千儿郎,十不存一啊!”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吕乂手中竹简落地,疾步下堂扶起韩德:



“韩将军请起,究竟发生何事了?”



韩德泣不成声,断断续续将战况道来。



当听到赵云单骑连斩四将时,堂上诸将无不色变。



参军程武——乃魏国谋士程昱之子。



他蹙眉道:



“赵云年逾七旬,犹能如此骁勇,实非常人。”



吕乂沉吟良久,忽拍案而起:



“赵云虽勇,毕竟兵少。”



“吾当亲统大军,为韩将军雪恨!”



韩德叩首流血:



“德愿为先锋,必取赵云首级,祭我四子在天之灵!”



程武急谏:



“府君三思!赵云既胜,士气正盛。”



“倒不如固守待援。”



吕乂摆手打断:



“若任赵云在斜谷纵横,汉中危矣。”



“吾意已决,明日出兵!”



次日平明,吕乂亲率八千精兵出城。



金盔白马,手提大砍刀。



左右韩德、程武相随。



探马早报入汉寨,邓芝闻报忧心忡忡:



“将军昨日力战,今日吕乂亲至,恐有恶战。”



“不如暂避其锋,专侯丞相大军到来。”



赵云朗声大笑:



“伯苗何怯也!”



“正要他倾巢而出,方可一举破之!”



遂披挂上马,引千余军出营列阵。



两边都是倔脾气。



一个不服老,一个着急立功。



两军对圆,吕乂在门旗下见赵云虽须发皆白,却威风凛凛。



银枪白马,宛若天神下凡,不禁暗叹:



“人言赵云英雄,果不虚传!”



韩德早已按捺不住,纵马出阵,厉声喝道:



“老贼!杀子之仇,不共戴天!今日必取汝命!”



赵云冷然道:



“昨日放汝生路,奈何不知悔改?”



“今日整军,又来送死?”



韩德目眦尽裂:



“老匹夫灭我满门,还敢妄言!”



话落,挥动开山大斧,直取赵云。



赵云叹道:



“执迷不悟,冥顽不灵!”



乃挺枪相迎。



韩德报仇心切,斧法已乱,不过三合。



被赵云一枪刺穿咽喉,栽落马下。



吕乂见韩德丧命,正欲出战,程武急阻:



“府君不可!赵云锐气正盛,当以计取之!”



吕乂犹豫间,赵云已拍马冲来,急忙闪入阵中。



邓芝见机挥军掩杀,魏军又败一阵,退十余里下寨。



当夜,魏寨中灯火通明。



吕乂聚将议事,面带忧色:



“赵云英勇无敌,如之奈何?”



程武献计道:



“某观赵云虽勇,毕竟年迈。”



“今日连胜,必生骄心。”



“来日可设伏兵,诱其深入,然后图之。”



话音未落,帐外忽传喧哗。



亲兵来报:



韩德部曲百余人,白衣白甲,跪在寨门前求见。



吕乂出帐视之,见这些来自西凉的健儿个个带伤,却目光坚毅。



为首校尉叩首道:



“韩将军待我等恩重如山,今将军满门殉国。”



“我等愿为前部,誓杀赵云!”



吕乂感其忠义,温言抚慰:



“诸位壮士忠心可嘉。”



“然报仇之事,当从长计议。”



“府君!”



校尉昂首道,“赵云连战两日,人困马乏。”



“今夜若劫营,必可成功!”



程武急道:



“不可!赵云宿将,岂不防劫营?”



校尉泣道:



“纵是刀山火海,我等亦在所不辞!”



“若不能报仇,有何面目见韩将军于九泉!”



吕乂见群情激愤,沉吟片刻:



“既然如此……可派小股精锐袭扰,使其不得安眠。”



“明日再行大计。”



“此乃彭越扰楚之法也。”



是夜,魏军数次袭扰汉寨。



虽未造成大损,却使汉军彻夜戒备。



翌日清晨,



吕乂依程武之计,令董禧引三千军伏于左,薛则引三千军伏于右。



自统大军出战。



汉寨中,邓芝见赵云眼布血丝,谏道:



“将军连日征战,今日不妨由末将出战。”



赵云摇头:



“吕乂新败,竟敢再来,必有诡计。”



“老夫正要看他有何能耐!”



两军对阵,魏将潘遂出马挑战。



战不三合,拨马便走。



赵云欲追,邓芝急呼:



“将军小心埋伏!”



赵云大笑道:



“便是龙潭虎穴,吾何惧哉!”



乃纵马追去。



魏阵中八员将齐出,放过吕乂,且战且走。



赵云杀得性起,深入重地。



忽听号炮连响,四面伏兵尽出。



左有董禧,右有薛则,将赵云团团围住。



邓芝引兵来救,却被重重阻隔,不能前进。



赵云被困核心,四顾魏兵如潮水般涌来。



老将军银枪舞动,如梨花纷飞,所到之处,人仰马翻。



然魏军前仆后继,越围越厚。



山坡上,吕乂挥旗指挥。



赵云向东则红旗指东,向西则白旗指西,处处受制。



老将军大怒,引兵杀向山坡,欲擒吕乂。



半山中滚木礌石如雨而下,汉军不能前进。



魏军在山上齐声嘲笑:



“赵云老矣!尚能战否?”



赵云闻言,银须倒竖,大喝一声:



“鼠辈安敢欺吾年老!”



话落,竟顶着滚木礌石,单骑冲上山坡。



吕乂见老将军如天神下凡,吓得跌落马下。



急令加强防守,方才挡住赵云。



从辰时杀至酉时,赵云血染征袍,坐骑多处带伤。



眼见天色已晚,只得下令暂歇。



残兵退至一小丘,清点人数,只剩七百余人,且多半带伤。



众人人困马乏,卸甲休息。



赵云倚枪而坐,望着初升的明月,忽忆起建安十三年的清河之战。



那时他率军,单骑闯阵,何等艰险!



在魏军阵中当真是如入无人之境。



如今再不能像往年那般,来去自如了。



念及此,赵云忍不住又是一声长叹。



果真是: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将军,”亲兵递上水囊,“饮些水吧。”



赵云接过,见这亲兵不过十六七岁,面容稚嫩,却已身经数战。



乃温言问道:



“少年惧否?”



少年昂首道:



“能与将军并肩而战,死而无憾!”



赵云抚须长叹:



“善!大汉有此儿郎,何愁不兴!”



忽四面火光冲天,鼓声震地,魏军乘夜来攻。



箭如飞蝗,汉军纷纷举盾遮挡。



吕乂在远处高呼:



“赵云早降!免汝一死!”



赵云翻身上马,银枪指天:



“大汉赵子龙在此,谁敢来战!”



魏军蜂拥而上。



赵云左冲右突,枪下亡魂无数。



然魏军重重迭迭,杀之不尽。



斜谷之中,杀声震天。



赵云被困在核心,银枪染血,战袍破碎。



魏兵如潮水般涌来,老将军虽勇。



毕竟年过七旬,连战两日,气力渐衰。



“保护将军!”



亲兵队长高呼,十余名汉军结阵护在赵云周围,却接连倒在箭雨之下。



赵云目眦尽裂,银枪舞动如风。



连刺数名魏将,然四面敌军越聚越多。



吕乂在山上挥旗指挥,魏军阵势变幻,将汉军残部围得水泄不通。



正当危急之际,忽听东北角喊声大起,魏军阵脚大乱。



一彪军马如利剑般杀入重围,当先大将黑甲黑袍,手持丈八点钢矛。



所到之处,魏兵纷纷倒地。



马项下悬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格外骇人。



“张苞在此!魏贼休伤我赵叔父!”



那将声若洪钟,转眼已杀至近前。



赵云定睛一看,果然是张飞之子张苞,不禁大喜:



“贤侄何以至此?”



张苞勒马施礼:



“丞相恐老将军有失,特遣小侄引五千兵接应。”



“闻老将军被困,故杀透重围。”



“适才遇着魏将薛则拦路,已被小侄斩之!”



说罢,一指马上首级。



赵云抚掌大笑:



“虎父无犬子!果真张益德之后也!”



二人正说话间。



西北角又起骚动,只见魏兵弃戈奔走,又一彪军马杀到。



为首大将绿袍金甲,手提青龙刀,马上同样悬着一颗人头。



“关兴来也!赵叔父安在?”



赵云喜出望外:



“今日得见二位贤侄,此天助大汉也!”



关兴驰至近前,滚鞍下马:



“小侄奉丞相之命,恐老将军有失,特引五千兵前来。”



“方才阵前遇魏将董禧,已枭首在此!”



赵云见二小将英姿勃发,忽生感慨:



“昔年与汝父同佐陛下,今见汝辈,恍如昨日。”



张苞挺矛道:



“赵叔父,丞相大军随后便到。”



“何不趁今日擒住吕乂,以定汉中大事?”



关兴亦道:



“小侄愿为前部!”



赵云豪气顿生:



“善!吾当与二位贤侄并力破敌!”



张苞、关兴各引本部兵马,分两路杀去。



赵云回顾左右,见士卒虽疲,目光坚毅,遂振臂高呼:



“诸君!关张二将军之子尚且争先,吾等岂可落后?”



“今日当舍命报国,誓擒吕乂!”



众军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