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继续道:



“今海内初定,人民思安。”



“当此之时,宜施仁政,使民休养生息。”



“故治国之道,当因时制宜。”



“昔孔子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此之谓也。”



刘备闻言,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笑意。



他转向一旁监国听政的太子刘禅:



“太子可听明白了?”



年轻的刘禅恭敬地回答:



“儿臣谨听。”



刘备语重心长地说:



“李相治国,深知变通之道。”



“乱世用重典,治世施仁政,此乃通达之见。”



“汝当谨记,为政者当审时度势,不可拘泥于一法一策。”



刘禅躬身领命:



“儿臣定当谨记父皇教诲,认真学习李相治国之道。”



李翊连忙谦辞:



“……臣不敢当。”



“陛下圣明,太子仁孝,此乃天下之福。”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随即下诏:



“朕思肉刑之议,李卿所言甚合朕意。”



“肉刑惨酷,断不可复行。”



“其按李相所奏,凡可轻之死罪,倍其居作之期。”



“另命廷尉府重订刑律,务求宽严相济,合于时宜。”



诏书既下,群臣拜服。



陈群虽未全遂其志,然见李翊之议确实周详,也心悦诚服。



肉刑之议既罢,刘备又谈下一件事。



“诸卿,”刘备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陈相仙逝,朕心甚痛。”



“然国不可一日无相,内阁不可久无首辅。”



“今日朝会,便议一议这首辅人选。”



话音甫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御史中丞周鲂率先出列:



“陛下,臣以为李相虽致仕归隐。”



“然其威望素著,才干超群。”



“当此国家用人之际,不妨请李相再度出山。”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不少朝臣的附和。



步骘紧接着奏道:



“……周御史所言极是。”



“李相昔年主持朝政,内修政理,外御强敌,方有今日之盛世。”



“若得李相再度执掌内阁,实为社稷之福。”



阶下群臣中,多有李翊昔日门生故吏。



此刻纷纷进言,恳请李翊复出。



然而,一直静立班列之前的李翊,却缓步出列,深施一礼:



“……老臣多谢诸君厚爱。”



“然老臣既已致仕,便当安心养老。”



“且自古贤者退而不返,方显朝廷人才济济。”



“这首相之位,老臣断不敢受。”



刘备微微倾身:



“子玉既不愿复出,可有人选举荐?”



李翊从容奏对:



“陈相临终前,曾与老臣密谈,举荐四人:”



“庞统庞士元、刘晔刘子扬、徐庶徐元直,及诸葛亮诸葛孔明。”



“此四人,皆国之栋梁也。”



话音方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太仆出列道:



“如今朝野之中,以庞士元呼声最高。”



“其在徐州任上反腐之时,政绩斐然,深得青徐一带民心。”



董允却道:



“刘子扬亦是不二人选。”



“其执掌户部多年,精通财政。”



“如今国库充盈,多赖其力。”



刘备静听群臣争论,目光深邃。



待议论稍歇,他忽然问道:



“关中战事,近来如何?”



这一问,看似突兀。



却让精明的大臣们立即明白了天子心意——



诸葛亮如今正担任雍凉都督,镇守关中。



刘琰当即会意,立即奏道:



“诸葛亮在关中,屡破魏军。”



“稳固边防,功勋卓著。”



“臣以为,不妨召其回京,委以首相之任。”



这一提议,顿时在朝堂上掀起波澜。



光禄勋邓芝立即附和:“



诸葛孔明确为不二人选。”



“其昔日随李相学习政务,深得真传。”



“后又经多方历练,文武兼备。”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选择。



谏议大夫便直言不讳:



“诸葛亮虽有才干,然与李相、陈相比,终究资历尚浅。”



“首相之位,关系国本,岂可轻授?”



司隶校尉也道:



“庞士元、刘子扬皆在建国初时便已入仕,功勋卓著。”



“诸葛亮虽才,当循序而进。”



朝堂之上,争论再起。



刘备静静听着,目光最终落在一直沉默的李翊身上:



“子玉以为如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凌烟阁功臣第一人身上。



李翊缓步出列,朗声道:



“老臣以为,不妨给孔明一个机会。”



此言一出,满堂皆默。



李翊继续道:



“昔年老臣教导孔明时,便知其非池中之物。”



“这些年来,其在地方、在军中,皆证明才干。”



“虽年轻,然锐气正盛,正是开拓之才。”



他微微一顿,环视群臣:



“况且,万事有陛下掌舵。”



“有老臣等在旁辅佐。”



“纵有差池,亦无大碍。”



刘备闻言,龙颜大悦:



“子玉此言,正合朕意。”



“既然如此……”



“陛下,”



李翊忽然打断,“老臣尚有一言。”



“可命庞统、刘晔为次辅,任左右二相。”



“徐庶仍与太史慈一同掌兵部。”



“如此既可让诸葛亮施展抱负,又可保朝政平稳。”



随着鲁肃、荀攸的相继病逝。



内阁的左右二相位置一直是有空缺的。



这所以空缺出来,既是需要给权力交接一个缓冲。



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帮陈登巩固权力。



如今陈登病逝,内阁的大权位置相继空出。



这一周全之策,顿时让原本反对的臣子们也心悦诚服。



不少大臣纷纷表示:



“若如此安排,臣无异议。”



刘备见群臣再无反对,遂下诏:



“即召雍凉都督诸葛亮还京,授内阁首相,总领朝政。”



“庞统、刘晔为次辅,任左右二相,共参机要。”



退朝后,刘备独留李翊至后殿。



春风透过窗棂,吹动殿内的帷幔。



“子玉今日力排众议,举荐孔明,可是已有全盘考量?”



刘备问道。



李翊含笑:



“孔明之才,胜老臣多矣。”



“只是资历尚浅,需人扶持。”



“今有庞统、刘晔为辅,徐庶掌兵,朝政可保无虞。”



刘备点头称善,忽又道:



“子玉当真不愿再执掌朝政?”



李翊微笑摇头:



“老臣年事已高,当效仿留侯故事,功成身退。”



“况且,为江山社稷计,当培养新人。”



“使大汉基业,代有贤才。”



言外之意,只要诸葛亮干的好。



李翊会把兵权也交给他。



到时候,真正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之所以不第一时间交兵权关,还是需要保证权力的正常交接。



毕竟朝中,现在只有李翊能够镇住群臣。



同时,李翊也需要对诸葛亮进行考核。



当诸葛亮能真正完全胜任首相之位时,李翊才会把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交给他。



即军权交给他。



……



长安都,督府内。



诸葛亮正与姜维、李严等人研讨伐魏方略。



案上铺着精心绘制的舆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进军路线。



“若得朝廷准许,我军可分三路出关。”



诸葛亮手指舆图,目光炯炯:



“一路出潼关直取汉中,一路经阳平关袭取巴西,还有一路……”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亲兵捧着一卷黄绫诏书快步而入:



“都督,朝廷急诏!”



诸葛亮整了整衣冠,率众将跪接诏书。



当听到“即召雍凉都督诸葛亮还京”时,堂内众将无不愕然。



姜维第一个按捺不住:



“都督!伐魏大计正在紧要关头,朝廷为何此时召您回京?”



关中众人,此时都翘首以盼着朝廷批准他们伐魏灭蜀的提议。



没想到等来却不是允许出兵的命令,而是召雍凉大都督诸葛亮回京的诏命。



李严也皱眉道:



“莫非朝中有人忌惮都督功高,故意在此时……”



诸葛亮抬手止住众将议论,缓缓卷起诏书,目光深邃:



“既是朝廷诏令,我等自当遵从。”



他转向一直静坐一旁的陆逊:



“伯言,你如何看待此事?”



陆逊轻抚长须,微微一笑:



“都督,此乃喜事啊。”



见众人不解,陆逊徐徐道来:



“如今天子病重,陈相新丧,李相虽德高望重,却已半隐于朝。”



“此时急召都督回京,若非为继任首相,何必如此匆忙?”



堂内顿时一片寂静。



诸葛亮摇头叹息:



“我在关中虽有些许政绩,然与李相、陈相比,犹如萤火之于皓月。”



“首相之位,如何敢当?”



“……都督过谦了。”陆



逊正色道,“公在交州、荆州、关中,政绩有目共睹。”



“况且……”



他压低声音,“既然朝廷已有决断,想必李相也已首肯此事。”



“你若不归,反倒显得怯懦了。”



诸葛亮默然良久,终于点头:



“伯言所言极是。”



姜维在旁侧问道:



“都督若去,关中军政如何是好?”



“伐魏大计岂不半途而废?”



诸葛亮沉吟道:



“我会上表朝廷,举荐伯言暂代关中军政。”



“你等务必尽心辅佐,不可懈怠。”



三日后,启程之时将至。



诸葛亮轻装简从,只带了十余亲随。



然而当他走出都督府时,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从都督府到长安城门,道路两旁站满了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