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刘备于雒阳称帝的消息,传至成都。



曹操闻之大惊,乃召集心腹谋士于魏公府密议。



曹操负手而立,凝视案上地图,良久才缓声叹道:



“刘备竟当真胆敢称帝……”



“今吾尚为汉之魏公,如若任之,岂非主动向刘备称臣?”



由于曹操的魏公,是在刘协统治时期封的。



理论上,曹操仍然算汉臣。



而刘备建立的王朝,依然延续汉之火德。



所以曹操不论如何是不能承认刘备的汉帝身份的,不然本就偏居于益州的曹魏集团,直接在意识形态上矮了一个头。



程昱拱手上前,目光锐利,谏言道:



“明公,刘备虽据中原,然益州险塞,易守难攻。”



“今其初登大位,根基未稳。”



“若我等以‘讨贼’之名号召天下,未必不能与之抗衡。”



曹操却摇了摇头:



“刘备乃汉室宗亲,又是合法受禅。”



“今既称帝,天下士民多附之。”



“孤若贸然举兵,何以正讨贼之名?”



“只恐反失大义耳。”



所以我们说,政治是最讲脸面的游戏。



如果但凡刘协死在河南战场上了,曹操现在都能给刘备扣一个“弑君篡位”的帽子。



可问题是人家走了一套完整的禅让流程。



刘协也受封山阳王,在山阳国待得好好的。



曹操拿什么去指责刘备?



程昱一捋胡须,建议道:



“来日,可召集群臣。”



“明公可当众泣诉,诈称天子是被迫退位,然后密诏明公讨贼。”



“再以重金结好巴、夷诸王,使其附和。”



“届时,内外呼应,明公便可名正言顺称王,据蜀抗刘!”



曹洪当即出声反驳道:



“可那刘备乃是合法受禅,天子亦在山阳国无虞。”



“我等如何诈称天子是被迫退位?”



程昱嘴角微微翘起,冷声笑道:



“子廉将军此言差矣,天子是否真是被迫退位,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蜀人相信,天子是被迫退位的。”



曹洪这才恍然大悟。



程昱的意思就是,即便大家都知道刘备合法受禅,只要咱们蜀地不承认就行了。



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利益。



只要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不将此事戳破,又有谁是真的在乎刘协是被迫退位的呢?



只要天子还在刘备手里,那我们永远都可以宣称刘协是被迫退位。



永远都可以宣称,天子受到了胁迫,一切都是刘备逼的。



真相并不重要。



人们愿意相信哪条“真相”,这一点很重要。



翌日,



魏公府大殿,文武齐聚。



曹操身着素服,面容悲戚,立于阶前。



他目光环视一圈众人,忽而掩面泣道:



“诸公!昨夜得密报,天子……天子已被刘备逼迫退位!”



众臣哗然,益州本土官员全都面面相觑。



夏侯惇怒拍案几:



“刘备安敢如此!”



“明公,当速发兵讨逆!”



司马朗沉声说道:



“然刘备势大,若贸然兴兵……”



此时,巴王杜濩、夷王朴胡出列,拱手高声道:



“魏公!我等亦得天子密诏,命魏公为国讨贼!”



这些人早已被曹氏贿重金收买,现在站出来,就是在配合曹操演戏。



曹操乃拭泪,慨然道:



“既天子有命,操虽才疏德薄,亦当勉力为之!”



程昱适时而进,谏言道:



“今刘备僭越称帝,天下动荡。”



“明公既受密诏,当正名号,以安蜀中军民之心!”



夏侯惇等众趁势高声附和:



“请明公进位王爵,统领益州,共讨国贼!”



众将齐声附和,益州官员见大势已定,亦纷纷拜倒。



他们本就与曹操是利益共同体,自无反对其称王之理。



曹操见人心所向,自知大势已定。



然而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乃故作为难,推辞道:



“操本汉臣,岂敢僭越……”



程昱正色说道:



“明公若不受王爵,何以号令三军?”



“何以昭示大义?”



曹操沉默良久,终长叹一声,肃然说道:



“既是诸君力谏,操……便暂领魏王之位,以讨不臣!”



为何曹操不敢称帝?



主要还是一州之地,不仅无法获得天下认可,反而可能会激发内部矛盾。



益州本土士族也无法接受曹操肆意妄为到这种程度。



并且这也会给刘备提供讨伐的口实。



同时,曹操喊出称王的口号,是假借汉帝之名。



也就是说,在曹营,他们是不承认刘备的帝位的。



仍然遥尊刘协为汉帝。



如果曹操自己称帝了,不就丧失了最后的政治号召力了吗?



益州本土官员,见曹操把巴王、夷王都请来了。



显然是做足了准备,于是纷纷拜道:



“臣请曹公进位魏王!”



一时之间,魏王千岁之声山呼海啸。



按理说曹操的“魏公”之位,继在河北。



如今退守益州,已无魏地。



为何不用“蜀”号,亦或者“巴”号?



这还是出于政治考量。



曹操的魏公之位,是刘协封的。



如今既然是遥尊刘协为汉帝,自然应当延续旧号。



这是在强调自身汉廷的正统性。



即曹操是“受先帝册封”的。



保持政治连续性,避免因改号引发的内部动荡。



就在文武众官皆议立曹操为魏王时,忽有一人站出来反对,力言不可。



众视之,乃尚书崔琰也。



崔琰据理力争,说道:



“当年高祖杀白马,与诸王立下盟誓,非刘不王。”



“如今刘备虽然称帝,然其手下李翊,有盖寰宇之功,亦仅受国公之位。”



“未有背高祖白马之盟。”



“今明公位及魏公,已是异姓臣子之极。”



“今又进升王位,于理不可。”



众官乃纷纷言道:



“汝独不见荀文若之事乎?”



自曹操称魏公以后,荀彧便与曹操关系变得非常差了。



荀彧不愿再为曹操效力,曹操也不愿放荀彧离去,襄助刘备。



最后,荀彧忧疾十数日,终病亡。



如今众官乃荀彧的例子来谏崔琰,只是在提醒他莫要步荀彧的后尘。



崔琰闻言大怒,叱道:



“时乎,时乎!”



“会当有变,任自为之!”



曹操闻言亦大怒,说道:



“此人正欲效法荀文若!”



于是,命人将崔琰打入大狱。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立场问题,没有半点退让的可能。



曹操必须表现的非常强硬,才能证明他就是受天子诏封王的。



但凡退让一步,都会显得他理亏。



建安十七年九月,曹魏仍旧焉用汉朝旧年号。



群臣一同奏表,颂魏公曹操之功德,极天际地,伊、周莫及,宜进爵为王。



因刘协不在蜀地,乃直接对曹操的“矫诏”拜之请命。



随后即令钟繇草诏,册立曹操为魏王。



曹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



用车服銮仪,出警入跸,于成都盖魏王宫。



随后议立世子。



曹操正妻丁夫人无出。



妾刘氏生长子曹昂,后过继于丁夫人。



因征张绣时死于宛城,丁夫人怒休曹操,二人遂不来往。



后有妻卞氏所生四子。



长子曹丕,次子曹彰。



三子曹植,四子曹熊。



四子皆有雄才,于是曹操乃立卞氏为魏王后。



三子曹植,极聪明,举笔成章,最有乃父之风。



曹操欲立之为后嗣。



曹丕唯恐不能继位,乃问计于司马懿。



司马懿授予密计,曹丕从之。



或有一日,曹操去巴郡招抚诸夷王。



诸子前去送行,曹植挥笔成章,大肆称颂曹操之功德。



唯有曹丕拜辞父亲时,只是泪流满面。



左右见之,无不伤感。



于是,曹操乃疑曹植乖巧,心不如曹丕之诚。



于是踌躇不定,问计于司马朗。



曹操虽然不喜欢司马懿,但对其大哥司马朗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