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范入内,与赵云冰释前嫌。



赵范惶恐入内,跪地请罪。



赵云扶他起身,柔声宽慰道:



“往事如烟,当日云亦不当之处,还望贤弟多多包涵。”



“今后两家结好,君为兄弟。”



赵范泣谢,连连顿首。



是夜,洞房花烛之时,樊氏泪眼婆娑,垂泪道:



“妾本薄命人,蒙将军不弃……”



子龙轻拭其泪,亦道:



“云半生飘零,今得贤妻,是天怜我也。”



正是:



常山白龙解战袍,



荆襄红烛映娇娆。



银枪探得桃花径,



一点朱砂落雪绡。



……



青州,临淄。



时青州牧关羽,亦得刘备发来的李翊新政。



关羽跪坐于案前,展卷细观。



良久,凤目微睁,捋长髯沉吟道:



“……寡妇改嫁本无妨,只是何须大张旗鼓?”



“使国家出面,未免小题大做。”



关羽是个极正之人,他倒不反对妇女改嫁。



只是觉得专门专门让政府出面来鼓励此事,未免就有些过了。



恰在此时,忽报太中大夫孔融至。



自关羽到青州任职后,孔融因在青州政绩突出,便被一同带了去。



只见孔融峨冠博带,手持《礼记》,未及行礼便疾声道:



“君侯!李相此议,断不可行!”



“圣人云: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妇人,从人者也,焉有再嫁之理?”



孔融情绪十分激动。



平时社会上,也有不少权贵娶了寡妇,孔融不会说什么。



毕竟孔融也管不了人家要娶。



但眼看李翊竟然要把寡妇再嫁给合法化,甚至出台相关政策,予以鼓励支持。



让妇女改嫁成为社会风气。



这是孔融作为孔子二十世孙万万不能接受的。



“……君侯亦是熟读《春秋》之人。”



“当知道《春秋》义理,宋共公卒,伯姬守节三十五年,圣人书‘葬宋共姬’以褒之。”



“纪叔姬归于酅,守义不贰,春秋大其节。”



“李相此举无疑是,欲坏礼教,率兽食人也。”



孔融越说越是激愤,又压低声音道:



“且其引管仲‘女闾’为例,殊不知管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尚被孟子斥为‘功烈如彼其卑’!”



“料李相功勋卓著,恐也未必功过于管子罢?”



时有关平在侧,他曾经跟了李翊两年,深知李翊为人。



见孔融对李翊出言不逊,当即出声反驳道:



“孔大夫此言才是过重吧?”



“管仲虽然功盖寰宇,助桓公春秋首霸。”



“然李相爷又何尝不是辅佐大王,扫清六合,席卷八荒?”



“今天下九州得其五,料管仲辅桓公时,亦未必有此武功。”



“况乎文治?”



话到此处,孔融当即在这里打断关平。



“汝谈文治?”



“李相废《春秋》义理,坏纲常人伦,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适才关平提及李翊武功之时,孔融无法反驳。



而当谈及文治时,孔融知关平肯定会谈李翊屯田、度田、修河渠等一系列文治。



真要让关平举例出来,辩论上将会对孔融十分不利。



所以不等关平举例,孔融便出声打断了。



他认可李翊的文治武功,但对于李翊想要推行的《新政》,坚决反对。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翊走到哪里都是主角,旁人很容易受到他的影响。



关平也不例外,他内心里非常崇拜李翊。



对李翊的任何措施,都无脑支持。



即便有他看不懂的,也会自己去脑补。



反正李相英明神武,他肯定不会出错的。



于是,全然不惧孔融是前辈长者,当即出声反驳:



“今是汉朝,不是春秋战国。”



“孔大夫岂可以春秋之义,加于汉礼呢!”



你!!



孔融气得胡子倒竖,一甩衣袖,“简直强词夺理!”



说着,又将目光看向关羽,有些埋怨地说道:



“关将军看看,令郎这两年跟李相学成什么样了?”



“当年我劝将军将令郎交予老夫来带,将军非是不肯,执意将他交给李相带。”



“瞧瞧,这才两年,竟不识《春秋》了!”



老子天天读《春秋》,结果儿子不认《春秋》,这事儿要事传出去,必惹人笑话。



关羽面色铁青,一言不发。



正争论时,恰逢主簿王脩也来了。



孔融如获至宝,当即拉上王脩,谓他说道:



“叔治来得正好,适才老夫正与君侯商议李相新政之时。”



“不知叔治有何看法?”



此前说过,孔融之所以打仗菜,就是因为他选将的标准太严格了。



又有出身好,又要学问好,又要会打仗。



依照这个标准,何难提拔出优秀将领来,故而被黄巾军暴打。



但王脩完美符合了以上三个条件,被孔融举了孝廉。



也就是说,王脩相当于是孔融的门生故吏。



如今面对这种抉择大事,王脩没理由不帮前老板说话。



更何况王脩与孔融是一类人,都是极致传统的。



见孔融发问,王脩当即陈述自己的意见:



“……昔晋文公纳怀嬴,孔子称其‘谲而不正’。”



“卫宣夫人改嫁齐侯,时人谓之祸起于姜。”



“今正值乱世,多有战死,而使妇人守寡者。”



“故其改嫁,并无不妥。”



“只是以此颁布法律,鼓励再嫁,未免太过。”



关羽丹凤眼半阖,沉吟半晌,缓声说道:



“二公所言……不无道理……”



手指轻叩案几,“寡妇确实不该受欺辱,但要国家专门立法鼓励再嫁……”



言及此,摇了摇头,“未免矫枉过正。”



关平忍不住插嘴:



“可是父亲,李相此举,本意是为了保护寡妇。”



“就在上月前,北海还传出,有豪族欺母子孤寡,强占其田产之事。”



关羽抬手止之:



“此事,关某已将犯事之人正法。”



微微一顿,又道:



“非是某不通情理,实是礼法不可轻废也。”



次日,青州投出了反对票。



尽管关羽本人与李翊关系很不错,尤其李翊还帮他带过两年儿子。



按理说,以两人的交情,关羽应该支持李翊推行新政才是。



只是关羽从小接受到的教育,使他不能忍受让政府出面,大肆鼓励妇人再嫁。



为此,关羽还专门亲书致李翊,写道:



“羽拜上丞相:



“寡妇可怜,然纲常更大。”



“青州地僻,恐难从命。”



“他日把酒,再叙衷肠。”



青州、荆州都是大州。



这两个地方投出的票,权重是很高的。



至于哪里权重低呢?



……



平州,辽东。



吕布自破高句骊后,自以为傲睨得志,每日与众将饮酒。



待酒醉之后,则回去点选妇人侍寝。



每日非三五女共事不欢,日日如此。



这日,吕布也得到了李翊的《劝行寡妇再嫁疏》。



他正与诸将饮宴,观此书后,大笑道:



“妇人改嫁有何稀奇?本侯府中……”



目光忽又瞥见一旁刘晔的眼色,乃改口说道:



“咳咳……此乃利国良策也!”



话落,举杯问众将道:



“诸君以为如何?”



吕布手下之人,出自边地。



本就不受礼法约束,对于李翊的新政,大多莫不关心。



侯成捻须道:



“并州旧俗,本就不禁再醮。”



“李相欲鼓励妇人改嫁,并无不妥。”



宋宪举杯笑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