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倘若那李翊当真心怀不仁,有什么阴谋诡计,要就现成!”



“那须放着我黄盖不死!”



话落,韩当、陈武等将亦纷纷掣剑,言说誓要夺得荆州。



不论程普、黄盖等老将,还是陈武、凌统等新生代将领,意见都出奇的一致。



那就是,必须夺取荆州!



他们来就是干这个的,赤壁一战,全程为齐国陪跑。



折损了许多人马,现在战争胜利了。



吴人觉得自己该拿点好处了。



面对战意盎然的众将,周瑜此时保持了一个政治家的冷静。



他出声安抚众人:



“……诸公稍安勿躁,此事且容商议。”



众人纷纷问:



“事已至此,还要如何商议?”



周瑜一抚下颔,沉吟道:



“李翊多谋多诈,不可不慎。”



“且容吾亲自去夏口与他说,以道谢为由,实则探他虚实。”



“看这李翊到底是否有意要取南郡。”



众人同意,于是点齐了些水军。



约三千人众,径投夏口去了。



江夏,夏口。



陈矫回见李翊,言周瑜将亲自来谢。



李翊乃问身旁诸葛亮道:



“孔明以为,周瑜来此其意若何?”



诸葛亮轻挥羽扇,笑答曰:



“周公瑾哪里肯为些许薄礼来道谢,专为南郡之事而来。”



李翊乃下令,让夏口的一众高级军官,全部过来开会。



众人知是李相爷要训话,全都及时赶来了。



原来,自李翊下令收兵回到夏口之后,军中诸将多有不满。



因为好不容易熬到战争胜利,大伙儿都盼着快些转化胜利果实。



结果李翊反手一道军令,就把众人给全部叫回了江夏。



眼看周瑜的东吴军都已经临江下寨了,众人皆是心急如焚,纷纷找到各自将军。



希望他们赶快出面,去劝谏李翊出兵。



不然荆州必被东吴抢先!



一时间,陈登、赵云、黄忠、乃至高顺等将,都先后谒见过李翊。



而李翊只一句“时候未到”为由,将众人打发了去。



得益于李翊随刘备多年,军功赫赫,威望极高。



所以这样一道全军反对的命令,能够硬生生给压服下去。



除了刘备、李翊之外,但凡换个人,都已经惹得众怒了。



饶是如此,军中亦是流言满天飞。



还有也不知是不是敌人渗透的缘故,竟有谣言说李翊在江夏拥兵自重。



是想要待价而沽,找刘备要好处。



这样的谣言莫说刘备不信,便是许多军中高层都不相信。



毕竟李翊的大本营在河北,他完全没必要在江南专权。



何况李翊虽看似手握权柄,但实则大部分命令决策,都是交给诸葛亮去下的。



摆明了是让诸葛亮去赚军功威望。



众人到了大堂,陈登率先发问:



“丞相!吾等血战赤壁,所求者为何?”



“正为荆州之地也!”



“今曹军新败,士气低迷,正当一鼓而下。”



“今退兵夏口之举,岂非是将荆州拱手让与东吴?”



陈登问出了众将皆想要问出的问题。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环视诸将。



良久,乃缓声说道:



“……初时,我令诸公收兵回夏口。”



“知汝等颇有不满,然此间吾自有调度,愿诸公勿疑。”



说着,李翊站起身来,徐启舆图,指画而言:



“吾初时不言明,因此事干系重大。”



“兼之战事初定,各地人心不宁,宵小之徒甚多。”



“吾唯恐军情泄露,这才不与诸公说。”



众人对视一眼,齐齐拱手,说道:



“不知相爷有何调度?我等愿为相爷马首是瞻。”



李翊乃指着南郡区域,分析道:



“……诸君且观,襄阳、江陵二城,曹仁、满宠仍拥精兵在此守把。”



“此二地城高池深,粮械充足,非旦夕可拔。”



又命侍从取来江水两瓢,令之置于案上。



“此瓢为淮南水军,彼瓢为东吴水军。”



李翊指了指两只水瓢,接着开口。



“吾军虽胜赤壁,然水战之精,实不及吴人。”



“彼辈生于长江,长于舟楫,又常年与黄祖交战,水战相当精熟。”



“而吾军北士居多,近年皆在陆战,善乘马儿不善水上弄潮。”



“至于元龙麾下水军,虽悍将极多,个个健儿。”



“然过去十年,为齐王镇守淮南,鲜少作战。”



“若当真对比,恐未必及得东吴水军。”



得益于李翊的外交政策,这些年齐国的在江南的外交局势可以说是相当稳定。



使得在淮南镇守的陈登,几乎没有太多战事压力,可以安心发展内政。



以致每年上交上百万斛粮食到中央去。



但坏处就是,由于过于和平。



淮南水军缺乏实战训练。



虽然淮南将中不乏甘宁、蒋钦、周泰等水上好手。



可任凭将领训练的再是精熟,肯定比不上实战进步来得快。



反观东吴,亦不乏周瑜、吕蒙等优秀的水战统帅。



但人家常年与黄祖实战,早已个个龙精虎猛。



单说水上,确实是天下数一数二的水军了。



不过这也是由于两国体制不同。



齐国是典型的稳扎稳打,发展内政的同时,减少国力消耗以对外战争。



常年在北地作战,军费开支其实也不低。



刘备只能是保证齐国水陆两军不偏科的情况下,尽量维持住淮南水军。



但继续拨给水军更高的军费,那就真的没必要了。



毕竟刘备短时间内也用不上,打江南的收益也远远比不上河北。



李翊此话一出,淮南诸将的脸色当然不好看。



毕竟这是在仗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但众将心里也明白,他们如果对上东吴水军,虽不至于打不赢。



但肯定是讨不到太多便宜的。



到时候落得个两败俱伤,折损的还是他们淮南派的势力啊……



众人一言不发,都在那里竖起耳朵听着。



李翊接着说道:



“吾虽在河北,然此下江南。”



“亦对比过南方水军的实力。”



“天下水军强者,不过荆州、东吴、淮南三支而已。”



”若吾等强攻荆州,必损兵折将。”



“吾不忍见此事也。”



话落,帐中寂然,鸦雀无声。



李翊望一眼众人,伸手竖了三根手指头。



“今我有三策以示诸君。”



“其一,让东吴攻坚城,耗其精锐。”



“其二,养我军锐气,待其两败俱伤。”



“其三,结好荆襄士族,不战而屈人之兵。”



说着,忽掷令箭于地,声若雷霆:



“夫用兵之道,当如养鹰——”



“饥则为用,饱则飏去!”



“今曹氏即困兽,东吴如饿鹰。”



“吾等且作壁上观,坐收渔利,岂不美哉?“



“诚所谓,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我等若于此时强攻,不过得残破之城。”



“而智取缓图,终收完整之利也。”



李翊这才讲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认为江陵、襄阳是天下坚城,城高池深。



他们完全没必要去死磕,让东吴与曹魏相斗,他们坐收渔利就可以了。



而且古代攻城战本来就不好打。



守城战也是最能够淡化单兵战斗力的战役。



因为个人能力再强,面对高耸入云的城墙,都会显得渺小。



李翊的这个想法,众人是认可的。



但思路众人却有些质疑,赵云进言道:



“丞相智谋虽好,只是江东周郎绝非易于之辈。”



“见我等收兵不战,又岂容我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