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



“只是……”



忽又话锋一转,“若将舟船连在一处,倘贼人用火攻,吾之舟师必焚于江水之中。”



曹操对郭嘉后半段话不以为然,只对前半段感兴趣。



“将舟船连在一起,当真好计!”



“奉孝有此良谋,何不早说!”



“……咳咳……咳……”



郭嘉猛烈地咳嗽两声,再次提醒曹操。



“明公千万小心,舟船一旦连在一起,须防贼人火攻!”



曹操道:



“吾久经沙场,岂不知兵?”



“奉孝多虑矣。如今正值秋冬时节,当吹西北风。”



“贼人欲用火攻,来袭我舟船,岂非须用东南风乎?”



“于西北风处,用火攻,岂非是烧自家舟船。”



郭嘉蹙起眼眸,再咳两声



手伸向曹操,颤巍巍地说道:



“……李翊……多智……而近妖……”



话落,手便垂放了下去,再也没能举起来。



奉孝!!



曹操号啕大哭,诸辈之中,惟奉孝最知他心。



奉孝死后,我曹操更与何人再谈知心话?



郭嘉在后世一直饱受争议。



吹捧他的人,能喊出“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口号来。



而贬低他的人,又能将之排到与马谡之流并列,甚至不如马谡。



其实这都是两个极端。



郭嘉的“谋功”主要体现在战略决策上。



因为郭嘉善于洞察人心,也更会与曹操相处,所以曹操很喜爱他。



而他的洞察人心的本事也让他对曹操的主要对手的性格人品、行事作风了解颇深。



因此郭嘉在先攻打谁好、早打好还是晚打好,这些问题上的决策更符合曹操的战略。



所以“嘉辄成之”,主要是曹操在战略决策上赞扬郭嘉。



而具体的战术战法、怎么打,就不是郭嘉的长处了。



这些就是荀攸、贾诩、程昱的长处了。



对郭嘉最为合理的评价就是——



他是曹操的知己,以出谋划策封侯。



按功绩来说,郭嘉是要略逊于荀攸的。



但按照其一生功业来看,郭嘉是能够排在曹魏五大谋士的第五位的。



郭嘉既死,曹操简单为其办理完了丧事。



随后依照其遗计,即时传令。



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



诸军用之,果不再受风浪颠簸之苦。



呕吐之状亦止,于是俱各喜悦,对赤壁之战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不表。



……



曹军置办丧事的消息传回李翊军处。



知是郭嘉已死,齐军全军摆宴庆祝。



弄死一个算一个,少一个对手就少一分压力。



随后,又探听得知曹操已使人将舟船连在了一处。



诸葛亮闻之,乃聚众人商议:



“今曹操将舟船锁在一处,当用火攻破之。”



此言一出,淮南诸将率先发言:



“欲用火攻,当借东风。”



“今正值秋冬时节,皆吹西北风。”



“如使火计,烧自家船矣!”



淮南将领都是沙场宿将,水上横行多年。



太了解风向的重要性了。



诸葛亮一捋胡须,摇羽扇道:



“诸公所言,不无道理。”



“今欲用火攻破曹军,非有东风不可为此事也。”



“然时值秋冬,唯有西北风劲吹。”



“欲用东风,须借鬼神之力襄助。”



“否则,此事却难。”



众所周知,诸葛亮“借东风”是《三国演义》瞎编的。



因此也让鲁迅先生忍不住吐槽老罗,为“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历史上的诸葛亮,对赤壁之战的最大贡献,其实是联盟了东吴。



虽然最后孔明是说服了孙权,但前面那段“舌战群儒”的部分其实也是演义虚构的。



其实你仔细一琢磨,就会觉得舌战群儒是戏剧性有余,但真实性严重不足。



说白了,你诸葛亮就算再能言善辩,再有自己的道理。



一上来便对人家的内政指指点点,这件事本身就很不合理。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只重谋略军事,而严重淡化了政治职场。



比如合肥之战时,对于张辽与李典的矛盾,演义一句话就给带过去了。



说两人就是“素来不和”这么简单。



而忽略了两人之间,涉及到了曹魏的元从派与降将派之间的利益纠纷。



同理,老罗把自己当成诸葛亮来写,所以把一切高光镜头都给了孔明。



可以说是真正的粉丝滤镜效应了。



这倒不是在贬低诸葛亮。



但你一个使臣的身份,任你说得再天花乱坠,也肯定劝不住江东的一众大佬们啊。



历史上真正舌战群儒,力排众议的其实是周瑜。



当时孙权就指望着周瑜赶回来救场,因为满屋子都是投降派,孙权也压不住。



唯一一个主战派鲁肃,当时无论是职位还是资历都很低。



所以只能一言不发,等到孙权要去上厕所时,才敢跟着上去谏言。



周瑜确实赤壁之战,当之无愧的主角。



同时期的他,不论是带兵时间,还是作战经验其实都比诸葛亮要更长、更丰富。



而本位面的诸葛孔明,也来到了自己的人生十字路口。



当年受战乱影响,避乱于荆州。



后赶上李相治徐,又举家搬了回来。



被刘备看上,当成了李翊的接班人培养。



诸葛亮扪心自问,他自受命以来,已是尽心竭力,问心无愧了。



但怎么说呢?



不同的成长环境,锻就不同的能力性格。



历史上的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时,那是真正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可以说是大逆风中的大逆风,为此也逼出了最强的诸葛先生。



而本位面的诸葛亮,一上来便拿到了最好的资源。



虽为李相接班人,但从始至终都被前辈们压一头。



前辈们把事情做得太好,逐渐掩盖了诸葛亮的光辉与才能。



他一直渴望得到一个证明自己的舞台。



如今,刘备把舞台给诸葛亮搭好了。



就等诸葛亮自己将之完美的收场。



现在的情况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东风,诸葛亮肯定是借不了的。



他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与妖法,但他还有一张王牌可以打出。



就在众将皆忧之时,诸葛亮独自沉吟说道:



“李丞相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人皆言其有呼风唤雨之本领。”



“今若得李丞相相助,或可解此困难。”



这个时代的人大多迷信,对于有人能呼风唤雨,不说全信,至少也怀敬畏之心。



尤其这事儿放在李相身上。



既然李相在幕后指导,使得两军有了如今赤壁对峙的阶段。



那他肯定不会没有想到,该用火攻来击破曹操大军。



欲用火攻,须借东风。



东风何来?惟求李相。



于是诸葛亮即遣使去请李相爷,片刻回报说:



“李丞相凌晨即出,乘四轮车,携司天使、地理官等十余人出去了。”



诸葛亮忙问去哪了。



人答说不知。



只言欲“观天象、察地势”,并不知其去向何处。



诸葛亮愕然,急命探马四处寻找。



未几,得报说三十里外,江对岸的乌林处见其仪仗。



想是李相爷带着科研考察团队,行至那里了。



于是,亮乃整衣冠,亲率赵云、黄忠等众前往谒见。



至乌林口,见着李翊正端坐于四轮车上。



以扇指出,口中言语不绝。



左右架设浑天仪、地动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