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经商不能只看重蝇头小利,生怕自己吃亏。



眼光要放长远一点,要让别人也能赚到钱。



你们不是舍不得交易自己手里的“硬通货”吗?



简单,我把我们的硬通货,也换给你们就是了。



你敢说谷粟、绢布不是中原人的硬通货?



“……若我等皆投效朝廷,便可尽易腌肉,此非丞相戏言乎?”



众人显然对李翊开出的口头支票存在疑虑。



“若按丞相所言,大肆畜养牲畜。”



“待到夏秋之际,膘肥体壮者,何止百万?“



“试问汉家商贾,安得如许盐斤以腌之?”



“纵能腌成,则草原盐价必贱——”



“且如此巨量腌肉,其价又将几何?”



众人又提出了对汉人拿不拿的出这么多腌肉的质疑。



主要质疑的是,汉人哪来那么多盐用来腌肉。



这个问题其实好解决,毕竟李翊通过晒盐法,大规模制作海盐了。



所以李翊当即表示,盐的问题众人无需担心。



如果你们需要,他现在就可以带你们去看盐仓。



证明幽州政府是能够拿出足量的盐,来腌制鱼肉的。



甚至,直接把晒盐法教给你都无所谓。



因为教给你们,你们也没办法用。



这玩意儿太吃地理位置了。



胡人又没有渤海湾这种超长海岸线。



而且晒盐法效率其实挺低的,且非常吃劳动力。



它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



而幽州,最不缺的就是流民这种廉价劳动力。



通过大规模晒制海盐,既为流民提供了工作,稳定了社会环境。



同时又生产了海盐资源。



再卖到国外去,又为国家创造了外汇。



可谓是一鱼三吃。



至于众人担心的另一个问题,



就是汉人既然真的能够拿出这么多盐来腌肉。



那生产过多的盐,是否会导致草原盐价跟着变低?



对此,李翊提出的解决办法是。



凡是在齐国交易完成的食盐,一律将盐税打对折。



而出了齐国,不管它是在草原、亦或者是在曹操的地盘。



只要不在齐国境内,不受齐国法律保护。



那就一律按原来的盐税税率查办。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定盐价。



这个关税问题,对当时的人来说可能比较复杂。



但对于现代人而言,就很好理解了。



毕竟,它就是后世海关对于进口货物,调整的进口关税。



而这个特殊的“海关保税区”,李翊把它定在了他目前所在的渔阳郡。



也是受地理政治环境影响吧。



渔阳之外,任何食盐的贩运都按照原来的法律置办。



而在渔阳内,便进了特殊的保税区。



将胡人的牛羊,集中在渔阳宰杀。



然后,制盐、腌肉、生产皮革,仿制毛衣。



在对外出口。



从而形成一条集中高效,并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这样的统筹安排。



便能够使草原上那些已经不长膘的牛羊,可以被及时杀掉。



无须浪费草料。



从而最终使得草原的畜牧资源与产品,其产量远远超过原来的数倍。



这就是李翊反复强调的整合资源。



而为什么李翊能够主导这场贸易呢?



因为这场贸易用到的最核心资源在李翊手中,即海盐。



莫说胡人,就连汉地其他很多地方,都没办法像渔阳等郡这样,大规模晒制海盐。



即便沿海地区能晒,它们又不像幽州那样毗邻游牧政权,可以稳定将生产的海盐处理掉。



所以可以说,渔阳的海盐真正做到了李翊提出的“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说,李翊已经将自己的经济理论,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跟众人解释了。



众使者也是来自各部的精英人士,在李翊的循循善诱之下。



只是粗略搞懂了李翊想要表达的意思。



只剩下最后一个疑问,需要李翊帮他们解释。



那就是,如何保证胡汉两地能够长期稳定的进行贸易?



这个问题其实比较敏感。



毕竟游牧政权与农耕政权似乎天生就是敌对、势不两立的。



对此,李翊也给出了对应的解决办法。



“我等既以信义相交,可立期畜之约。”



“敢问丞相,这何为期畜之约?”



众人作为使者,算是与汉人接触比较多的了。



可却从未听说过有什么期畜之约。



莫说胡人,就连在现场的许多汉人官员,都不知道李翊制下的这个合约是什么意思。



李翊乃深入浅出的为众人解释:



“所谓期畜之约,乃为诸公烦盐腌不及之困,而立畜劵之法也。”



畜劵?



这又是个什么东西?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



有胡人使者向汉人官员投去一个眼神,仿佛说你们的丞相也太天马行空了。



那汉人官员则无奈地摊摊手,表示其实咱们也不知道丞相的新奇点子有这么多。



要不然人家能当国家二把手呢。



脑子就不是一个回路的。



李翊却已经取出纸笔,有模有样地为众人解释。



“我等可以折价立契。”



“用活畜入市,我官府估其所值。”



“取市价八成为准,二成充厩养之费。”



“即时付讫,另给骑缝契券。”



“详载畜数、斤两、年月。”



众人全神贯注,认真听着。



李翊草拟了一个契劵的单子,交给众人。



以它为例子,进一步地解释道:



“公等异日可持此券来赎,由官府勘验相符。”



“一岁期者,九折偿畜。”



“三岁期者,八折如旧。”



“五岁期者,七折予之。”



“过五岁不赎者,则视为作废,钱货两讫。”



“倘逢白灾,公等愿取腌肉者,官府将以半价供盐。”



“所耗盐值,朝廷愿担其半,以示信四方!”



没错,李翊做的就是设一个保险公司。



保障众牧民,可以稳定的来汉地存储牛羊。



只不过这个保险公司,是由渔阳政府亲自扮演。



而渔阳政府的背后,是整个幽州,整个齐国。



不可能承担不起,游牧牛羊遇上天灾人祸的风险。



而这也是李翊为幽州创造外汇的办法。



毕竟官府为牧民们保管牛羊,是要收取利息的。



而对牧民们而言,他们只需交少量的保管费,就能将多余的牛羊给保管起来。



并且换取的是绝对健康的成年牛羊。



这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大买卖。



可以说,这一通操作下来。



汉人的经济得到了发展,胡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并且胡人中的富人也会越来越多。



但这对汉地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因为草原人变得富裕,是要付出代价的。



那就是在经济上,草原将会被汉朝的贸易体系给死死嵌住。



一旦两国发生战争,那毫无疑问。



这些牧民手上的期货合同就会被作废,没办法从汉地换回来现货了。



试想,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阔绰的牧民,靠着两地贸易,手上有了上千头牛羊的契劵。



算是富甲一方了吧?



结果,这些牛羊资源因为被嵌在了汉地里,却由于你们的政府要跟汉人打仗。



导致你的账户被冻结了。



那么你还会不会拥护你的政府,帮它打仗?



一个牧民不算什么,试想要是草原每一个牧民都反对。



甚至草原高层也有参与。



那么这个草原领主又如何领导他的子民去跟别人干仗呢?



为了保障两国贸易的安全,稳定市场。



李翊又下令,以优惠政策,大肆招募除渔阳本地之外的汉商。



让全国各地的商人,都能够来到渔阳经济特区,跟胡人做交易。



以此形成竞争,防止一家独大,从而囤积货物来挤兑市场。



见李翊如此贴心周到,众人心中仅存的疑虑终于消散。



以轲比能部的酋长,率先顿首:



“愿附明公良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