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之旱蝗、饥馑并至,国无囷仓,行无裹粮。”



“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



“民无愚智,皆知其将土崩瓦解,此乃天亡袁氏之时也!”



“兵法有云:“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



“以主公之明威,应困穷之窘敌,击疲弊之贼寇,无异于迅风之振秋叶矣。”



“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



“夫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



“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



“且以愚意度之,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



“河北既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愿主公详思之!”



李翊将自己的分析,一一向刘备阐述。



我们说过什么是真正的王佐之才?



那就是要做到,



有理有据的拍马屁。



设身处地的讲问题。



坚定信念的说建议。



只有把这三点全部做到了,才能真正让人心悦诚服。



提高自家集团士气的同时,还能暴涨自身意识形态。



刘备大喜,即委命李翊为帅,提兵两万,北上青州。



协助袁谭,还取冀州。



李翊提兵一路北上,袁谭知李翊果真亲自领兵来援,喜出望外。



亲自率军出城三十里迎接。



一见着李翊,当即拜道:



“袁显思见过君侯!”



李翊亲自扶他起身,握住他的手说道:



“吾妻亦出袁氏,若论辈分,君与我为堂亲。”



袁谭大喜,即邀李翊入城。



设宴款待李翊之时,又问起还取冀州之策。



李翊说道:



“今军中乏粮,我意先北上去渤海。”



李翊此次领兵过来,是没有带多少粮草的,所以只能仰赖袁谭供给。



但平原小地,肯定养不起这么多兵。



所以李翊才提出,要先北上取渤海郡。



整个冀州最富的地方就两个,一个渤海,一个魏郡。



再早个几十年,渤海可以说是冀州最富的郡。



估算人口大概在110万~200万人之间。



不过后来袁绍入主冀州后,将治所迁到了魏郡的邺县。



所以魏郡便从原来冀州倒数的郡,一跃成为冀州首富。



此外,除子龙老家常山外,像清河、安平都是人口大郡。



所以冀州敢号称九州之首,一郡当一州绝对不是胡乱吹的。



李翊想先取渤海,一方面是出于粮秣问题的考量,一方面是想把这个大郡给先占下来。



毕竟魏郡对徐州而言算是飞地,即便通过袁谭的手间接管控,也很难去与曹操相争。



曹操早已视魏郡是自己的囊中物、池中鱼了。



此前李翊领兵从魏地回来时,在黎阳见着于禁的大量军马,就已经知道曹操马上要对魏地动兵了。



正好,曹操的起兵能够帮自己牵制袁尚的兵马。



“若是先取渤海,袁尚领兵来攻,为之奈何?”



袁谭连忙问。



“……若袁尚引兵来救,魏地空虚,曹操必趁势起兵夺取魏地。”



“袁尚若不还救,则失巢穴。”



“若其还救,我可踵袭其后。”



“如此一来,袁尚前不能解渤海之围,后不能退曹操之兵。”



“其败亡之势,可定也!”



袁谭大喜,即执李翊手道:



“愿从君言!”



言讫,又不免瞪了一眼郭图。



暗骂你看看人家的谋士,在看看你。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怎么能就这么大呢?



当即,袁谭跟着李翊一起发兵北上,直攻渤海。



渤海告急,袁尚听说袁谭求来了徐州兵,顿时怒不可遏:



“前日此贼败吾一场,如何又叫外寇来侵占吾土。”



“吾誓杀之!”



正欲领兵前去救渤海,审配谏道:



“公大军远去,须防曹军渡河。”



袁尚道:



“审公可为我守土。”



于是,袁尚留下审配守邺城。



用陈琳为谋士,马延、张顗二将为先锋,亲率两万大军。



连夜北上,救援渤海。



河对岸,黎阳守将于禁一直关注着北方局势。



当察觉到袁尚领兵出去,魏郡兵力大减之后,立马遣使,星夜赶往许县报知曹操。



曹操闻言大喜:



“吾今番必得冀州矣!”



于是,命曹洪率军一万,进兵先去攻邺城。



自己则引两万大军,攻打上党郡,已断袁尚左臂。



上党郡属于并州,也不算有多富。



但曹操出于战略考量,还是决定先打这里。



只有把上党打下来,才能将河东之地与河内、魏郡连接起来。



何况曹操最近也听说了,马超一战降了并州。



虽然这马儿并未言明,是徐州唆使其出兵的,但出于谨慎考虑。



曹操还是必须先拿下上党,以防止将来被并州挟制。



于是,曹营这边公分了两路兵。



一路曹洪取冀州,一路曹操取并州。



同时,曹刘同盟也来到了最为微妙的关系节点。



那就是不论是李翊出兵,亦或者曹操出兵,都不再像之前那样给对方打招呼提醒了。



基本上就是各打个的。



顶多就是我不打你,你也别来打我。



原本牢固的曹刘同盟,如今已演变为了《互不侵犯条约》。



……



话分两头,却说袁尚一路领兵赶去救援渤海。



甫一到了渤海治所南皮县,立马便得到了一个震惊的消息。



李翊已经连克重合、东光、阳信、高城等地了。



虽然袁尚离得更远,速度肯定要比李翊更慢。



但李翊是进攻方,一路要穿过重重关隘。



而袁尚本土作战,一路是畅通无阻的啊!



结果等他到时,渤海居然快丢了一半儿了。



“彼如何进军如此神速耶?”



袁尚颇感震惊。



左右人解释道:



“听闻李翊此次行军,多为轻车简行,抛弃了粮草辎重。”



“故而行得快!”



袁尚恍然大悟。



……这就不奇怪了,这就不奇怪了。



轻车简行确实能极大提高行军速度,但却要求主帅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拿下城池。



不然得不到城内的补给,军士就立刻饿死。



这种打仗方式太需要魄力了。



而上一个这样的打仗的人,还是战国时期的白起。



虽然袁尚与李翊不和,但见着他一路领兵打下来,克服重重关隘。



还是忍不住发出一阵慨叹:



“吾父在时,曾言李翊用兵如神。”



“虽韩、白复生,亦未必过此。”



“……今日吾方信此言不虚。”



左右人又接着补充道:



“听闻此战中,李翊用一抛石机攻打城墙。”



“其势如雷霆,威若山崩。”



“机发之时,巨石飞空,呼啸而至。”



“所击之处,城墙崩裂,楼橹尽摧。”



“守军将士,无不胆寒。”



“兼之又畏李翊之名,故往往只一发砲,守城将领便举城向李翊投降了。”



什么?



袁尚闻言大怒,破口骂道:



“吾父在时,待此辈不薄。”



“今李翊方至,尚未发一矢一弩,便举城向其投降。”



“此辈着实可恨,待吾收复失地。”



“但尽诛之!”



整个河北上下,都是极为痛恨叛徒的。



因为袁氏官渡之战打输后,对河北的舆论宣传就是,



张郃、高览临阵倒戈,他们才打输的。



所以河北的官员,敢有“投降论”,那是极度政治不正确。



当听到渤海一些地方官,面对李翊的大军不战而降时。



袁尚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