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赴死。”



“张郃不才,愿为反袁先锋,尽诛河北反贼!!”



唔……



诸将无不面色一变,张郃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大家自然没什么好怀疑的了。



只是觉得,郃哥你做事是不是太绝情了?



反袁就反袁吧,居然还扬言说要当反袁先锋,甚至说要“尽诛”反贼。



河北那边好歹是你的前同事,前老板,大家一起共事了这么多年。



你这做的,是不是太过绝情了?



就算是为了表忠心,也不至于做到这个份上吧?



做的太过,大家只会觉得你这人心狠手辣,不值得共事。



好歹要做人留一线吧。



但张郃这一番表态,也的确使得没人敢小看这人了。



李翊知张郃决心已定,即取下自己的佩剑,阔步上前,交给张郃。



“战前,曹司空赐我倚天剑,刘将军赐我鸳剑,陛下赐我天子剑。”



“今将军忠勇可嘉,吾愿将己之佩剑赠予将军。”



“愿将军旗开得胜,为我盟军立下赫赫战功!”



李翊也算投桃报李,当着众人的面儿,给张郃把排面拉满了。



张郃即单膝跪地,接过宝剑,垂泪道:



“末将定不负大都督重托!为盟军斩将立功!!”



事实上,



目前诸将当中,最渴望灭掉袁氏的将领就是张郃。



并不是张郃记仇,而是他太懂职场了。



五子良将中最标准的职场打工人,就属张郃。



站在河南军的角度看,张郃是微子去殷,韩信归汉。



但站在河北军的角度看,张郃是个什么形象?



官渡大败,河北儿郎兄弟离散,有家不能回。



在袁绍集团看来,这个锅该由谁来背?



你总不能说让袁绍本人,和还在当政的郭图来背吧?



守卫乌巢的淳于琼不管怎么说,也是不屈而死了。



那只能是你这两个临阵倒戈的叛徒,张郃、高览来背了。



所以河北肯定会宣传,



因为张郃的投降,我们才打输了战役。



导致兄弟离散,亲友分别。



今天又调转枪头,领着敌人过来打我们。



一个叛徒神气什么!



你说这是因为郭图诋毁我。



是是是,你都当上灭袁先锋了。



我们只是失去了土地和生命,而你却被郭图诋毁了啊。



所以张郃自己也明白,对河北军来说,他就是一个大叛徒。



正因为知道这一点,张郃才这么积极的想当灭袁先锋。



一旦让老袁家赢了,



河南其他将领无所谓,他张郃肯定是第一个被大卸八块。



所以当敢死队是死,盟军打不赢也是死。



等死,那还不如拼了!



赢了,他就是河南盟军的英雄。



输了,他张郃就是遗臭万年的叛徒。



同时,张郃也非常反对河南军继续与河北军相持。



李翊任何对河北军有所妥协的举动,张郃都反对。



他巴不得盟军明天就开战,最好是马上就打起来。



因为河北老袁家的人,上上下下都得戳他的脊梁骨。



早点儿灭袁,就少几个人骂他。



你要是再让袁氏在河北割据个二十年。



好家伙,那批判他张郃的书都得出版了。



所以张郃成为反袁激进分子合理吗?



合理,太合理了。



他外号就叫张合理。



张郃既拜为敢死先登将。



李翊仍觉得八百人太少了。



虽然大戟士是重步兵,但袁绍骑兵数量众多。



尤其在灭公孙瓒后,收编了不少幽州铁骑。



仅靠八百人还不够。



李翊最终将目光落在了高顺身上。



“高将军,如今陷阵营训练了多少人了?”



高顺拱手答曰:



“禀都督,已有一千八百人矣。”



“可与张将军一道否?”



李翊沉声问。



言外之意,是让你高顺陪着张郃一起去抗袁绍的骑兵。



高顺拱手答:



“愿往!”



一如往常般言简意赅。



“……善,汝便为副将,听从张将军指挥。”



“喏。”



高顺回到了人群中去。



李翊倒也没想吕布那样,不用时剥夺高顺兵权,要用时又让高顺指挥。



基本上高顺的陷阵营,就是他自己训练,自己统领。



待安排好敢死队后,李翊又请来了陈王刘宠。



“今灭袁在即,翊诚邀大王一同北上灭袁。”



刘宠性格本就比较仗义,兼之与李翊有旧,又是为国讨贼。



故也没有推辞,当即答应下来。



“更乞借大王蹶张士一用!”



“……善,既是郯侯相请,孤便将那三千蹶张士一并带上前线。”



“只是兵士带走,陈地空虚,只恐宵小之徒惊扰陛下。”



李翊忙道:



“此易事耳,吾留一军,驻守陈地。”



“保守宵小不敢进犯,天子安然无虞。”



刘宠这才放下心来,将他那经营了许多年的蹶张士尽数带进了盟军中来。



这也是李翊的真正意图。



刘宠的蹶张士不单单是训练有素,更重要的是装备也极其精良。



每名士兵都配有强弓硬弩,丝毫不逊色于袁绍的先登营。



但与之不同的是,土山一战,袁绍先登营损失殆尽。



若论远程打击,河北军又要被河南军压一头了。



待所有军马,皆已齐备之后,李翊正式请示朝廷。



请求挂帅出征。



临行前,刘备向李翊叮嘱道:



“昔楚军与汉军决于垓下,高祖与诸侯兵并三十万众,共击楚军。”



“当此时,高祖将指挥权尽数交予淮阴侯。”



“淮阴侯将三十万兵,攻之,大败项羽于垓下。”



“今子玉亦将诸侯之兵,北击袁绍。”



“只是不同于垓下一役,汉军多,楚军少。”



“今我河南军少,河北军众,子玉当小心谨慎。”



“若能成功,则殊于淮阴侯矣。”



李翊拱手拜道:



“请主公放心,大丈夫既领重任。”



“自当效死,以报殊遇。”



刘备再三叮嘱,然后亲自送别李翊大军北上。



天子刘协,会同文武百官,一齐出城,送别大军出发。



大家都知道此战意味着什么,即使是朝廷中枢也得把牌面拉满。



李翊亲提四万大军北上。



这其中还包括了公孙续的幽州骑、吕布的并州骑、张绣的凉州骑。



三类骑兵,刚好是汉末战力最强的兵团。



饶是如此,李翊也没打算用这支骑兵来跟袁绍的骑兵部队硬碰硬。



他依然是采取原来的作战计划,先歼灭袁绍的骑兵部队。



然后便是我军骑兵大显神威的时候。



一旦袁绍没了骑兵作掩护,又没有足够的远程火力压制骑兵冲锋。



那么纵使袁绍有十万大军,吕布等骑兵也能轻易撕开他们的防线。



决战地点,李翊选择了黄河边。



因为此战的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歼灭袁绍的主力部队。



袁绍为了殊死一搏,几乎是釜底抽薪,动员了河北剩下的兵员极限。



再多征调,就会激起大量民变了。



因为兵马多的坏处,就是用到的民夫也多。



算上后勤民夫,说袁绍动用了四十万大军也不算吹牛了。



李翊引军一路向北,直往鄄城而去。



佯装是要从此渡河,袭取邺城。



袁绍接到消息之后,即刻全军拔营,准备出击截住李翊的部队。



左右或有人谏曰: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