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都将袁绍及他手下之人给贬低了一个遍。



难道他们真的如此轻视袁绍吗?



当然不是,



恰恰是因为袁绍过于强大,才不得不将之贬低,以提振自家军民的士气。



这是一种舆论宣传手法,极为重要。



因为如果连最高领导都未战先怯的话,那底下将士就不用打了,直接投了就行了。



就跟打仗喜欢故意夸大自身军队人数是一个道理。



像沮授开战之前,不断吹捧河南实力,张口就说河南是“义兵”。



这对袁绍而言,不单是面子上不好看,更容易扰乱底层士兵的军心。



河南势弱,曹刘二人自然是希望大家能够抱着必胜的心态,来迎接袁绍陈兵南下。



故而,当荀彧、郭嘉发完言之后。



这边刘营文臣代表,李翊亦出面象征性说了两句。



“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然智不能济。”



“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



“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



“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



“我河南之地只要同心合力,袁军以蚁聚之兵,乌合之众,又如何能敌得过我河南精猛虎壮之士?”



“愿诸公勿疑,此战必胜,可速发兵北上拒敌!”



李翊不想再多做讨论,直接劝曹刘开始发兵,干就完了。



曹操、刘备其实也知道袁绍南下摧迫的厉害,发兵须要赶快。



但也用不着这样快,几许时辰又算得了什么?



两人都还想着继续讨论一下两边优劣,当然主要还是尽力以口头之言,缩短两地差距。



拟作檄文传播下去,以提振河南军民士气。



哪想到一向沉稳的李翊,这次竟是最心急的。



“先生一向推崇步步为营,怎的今日如此急切?”



刘备不解地问。



自灭袁术后,李翊几乎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河北战事中去。



刘备亲眼看着李翊每日操劳河北之事,凡大小事无巨细,无不细心把控。



为得不就是打赢河北之战吗?



怎么到了最关键时候,反而坐不住了?



“非是翊心浮气躁,恰恰是按部就班,可以出兵了。”



李翊一扬眉,神色竟肃穆起来。



在他读书时,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因为每次备考之时,都秉持着一句话,叫,



——“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不考不耍。”



正因为平日一丝不苟的备战,如今真正到了用武之时,反而从容不迫。



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该如何做。



用兵之道同样如此。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如今李翊已经做足准备,他对河北的战事进展走势,已是了然于胸。



打仗打来打去,不外乎就是李世民那句话,



——“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



避实就虚,以强击弱,这就是最朴实最实用的用兵之道。



李翊这几年所做的一切工作,不正是为了今天吗?



当他提出让曹刘可以进兵时,自然就代表他认为时机已经到了。



曹刘不必再担心上一个问题,该翻篇了,我们需要讨论下一个问题了。



刘备自是对李翊无条件信任的,便问曹操打算什么时候发兵,发兵多少,进驻何处拒敌?



“且慢!”



曹操被刘备一连串的问题轰炸可整的有些懵。



作为盟友,刘备当然有权且也有必要过问曹营的军事动向。



但曹操此刻却关心着另一个问题。



“玄德,此次拒敌黄河,抗击袁绍。”



“是我曹营一人之事耶,还是两家共事耶?”



刘备先是一怔,旋即正色言道:



“今大敌当前,备岂不知事之轻重?”



“袁绍势大,须你我两家合力击之,自是两家共事!”



善!



曹操一颔首,微微一笑,朝刘备点了点头。



“既是两家共事,须推一位共同的谋主,于你我两家调度。”



唔……



刘备倒还未想过曹操会提出这样的意见来。



但仔细一想,确实有理。



一个阵营,最怕的就是意见不统一。



像袁绍内部就各种党争,各自为战。



这种党争会使团队资源内耗。



袁营表面上看是河南派与河北派斗争。



但河北派又要细分为广平派,魏郡派。



河南派又要细分为颍川派,南阳派。



这些党派内部自己都不团结。



像审配就经常跟崔琰作对。



他们之所以敢当着袁绍这个“老大”的面,这么有恃无恐的争权夺利。



是因为他们手里有人,有队伍,背后有一大票势力。



尤其打河南这么一大块蛋糕,要是将来打赢了。



自己的意见没被袁绍采纳,那他和他手下那帮兄弟怎么分红,怎么抢夺话语权?



所以为了达到我的目的,我甚至可以扣帽子玩。



管你军心会不会动摇,最好是动摇,然后按我的方案来。



以我的主导,去将来分红河南的遗产。



所以你就会发现袁绍团队的人,与其它阵营不同。



其他阵营谋士劝谏自家领导,都是先捧一下领导,然后开导他说,



您做得对,不过如果我们这样做或许会更好。



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来保住领导面子的同时,提出正确的意见。



但袁营的人不会,他直接告诉袁绍你那套方法不对呀等等。



你就得按我的方法来。



可问题是都已经拍板决定了,怎么可能朝令夕改,说不打就不打呢?



但这不妨碍人家没完没了的跟你说,你得按我的来,你个笨蛋,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现在的方案不符合他们的利益预期。



当然,虽然都说袁绍好谋无断,但他作为优势方,其实都是咋选咋有理。



真正选择有难度的,其实是劣势的一方。



反观河南这边呢?



拿曹操来说,他自家的派系就比较单一了。



武将关键岗位全是谯县老家人。



文官关键岗位全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文官集团。



颍川、谯县分掌两个文武方面,谁也掐不上谁。



到了决策层面,甭管你有几万人嘚嘚,再热闹也没用。



因为最后永远是曹操和荀彧,人家一把手、二把手开小会定。



谁说也不好使,因为各自降得住手下的兄弟。



曹氏、夏侯氏这帮掌兵权的将领,他们只听曹操的。



就算有再多人劝曹操求和不能打。



但只要曹操作为谯县总代表,荀彧作为颍川总代表,确定方向之后。



所有人都会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向前看了。



因为大哥都发话了,小弟们自然要听。



最后肯定是会给咱分红的,不会亏待咱们。



你眼光再好能有大哥好使吗?



大哥说打,那肯定有大哥的道理。



反正最后大伙儿分钱的时候,都有份儿。



刘营这边也是同理。



虽然刘备如今手下的武将已不在少数,但真正掌握主要兵权的还是他本人,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田豫、牵招这帮老兄弟。



但这帮老兄弟中,关羽、张飞却拥有更重的兵权。



为什么?



因为这两兄弟是绝对的自己人,可以信得过。



你要是真雨露均沾,重用每一个人的话,到时候反而镇不住手下那帮兄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