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吾主扫平江东,已无盗贼。”



“以后每年都能向朝廷进贡了。”



刘备与曹操又对视一眼,旋即示意刘由把孙策请求册封的书札取上来。



其大致内容为,



孙策请封为会稽太守,吴景为丹阳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



同时,



孙策以江东西南多山越为由,为了更好的维护豫章郡的稳定。



请求将豫章一分为二,北面为豫章郡,南面为庐陵郡。



并请求册封孙贲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



光看这个册封表,其实不难发现汉末诸侯用人的习惯,都是一律用宗室武将。



曹操用他的曹氏、夏侯氏。



孙策用他的孙氏。



袁绍也是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外甥各领北方一州。



不过孙策这个请封的表文,胃口未免就太大了。



若按历史线来看,孙策确实吞并了整个江东。



但现在的孙策,手中不过吴郡、会稽两地而已。



却把江东各郡给手下人封了个遍,等于是索要了整个江东的宣称。



那他之后攻打剩余郡县,就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了。



毫无疑问,此举几乎遭到了曹操、刘备的同时反对。



要是孙策真是只想要会稽、吴郡的话,那两人基本上就送他一个顺水人情了。



毕竟这两地本来就在他手里。



但孙策却还索要了豫章、丹阳的宣称,这是曹刘不能接受的。



站在刘备的利益角度讲,



靠着李翊纳袁氏女的建议,刘备也算是与四世三公有姻亲关系了。



此时的丹阳太守袁胤,就是袁氏女的从叔。



通过牵线搭桥,袁胤已经口头上归顺徐州,愿意成为徐州的附庸了。



之后河北大战之时,袁胤也可以输送骁勇善战的丹阳兵来前线助力,为徐州输血。



要是给吴景封丹阳太守,那不等于是直接把袁胤给卖了吗?



而站在曹操的利益角度讲,



他在江南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庐江。



庐江虽然还没侵占完,但只是时间问题。



一旦把庐江全部吞下,就直接与豫章接壤了。



等于说,在不破坏曹刘同盟的前提条件下。



如果曹操想继续往江南扩张,就只能打豫章。



若是同意把豫章太守封给孙贲,甚至将之一分为二。



损害的无疑是曹营的利益。



“此举甚为不妥,孙策借父之名,并无大功于朝廷。”



“何等以封江东诸郡?”



“曹某不同意!”



曹操率先出来反驳,拒绝了孙策这封表文。



刘备亦道:



“不错,曹司空所言有理。”



“今豫章太守华歆华子鱼乃是天子亲自任命的豫章太守,其在任时,为政清廉,不烦百姓。”



“吏民皆感而爱之,孙策无端略地江东,朝廷尚未罪责,怎敢求封豫章太守?”



“至于丹阳太守袁胤,其在任时,亦无过错。”



“无端免其职务,恐有伤陛下赏罚之明。”



曹操、刘备意见一致,将孙策的请求直接驳回。



刘由也知道,若不得二人同意,孙策断不能得到朝廷认可。



所以他此次也是有备而来,又道:



“曹司空,刘将军,吾主此次遣由来,除向朝廷进贡之外。”



“另使我送两位一些礼物,权表我主心意。”



话落,又将两封礼物清单,分别交到曹操、刘备手中。



这清单上的礼物,比向朝廷进贡的物品还多。



古代是非常重视数量的,经常通过数量来彰显阶级地位上的差距。



孙策用倍数于进贡的礼物,献给曹刘。



其意思就等于是承认了曹刘两家的地位,是凌驾于朝廷之上的。



给你一份尊重,愿你也能还我一份尊重。



不过,仅是这些,很明显是难以打动两名政客的心的。



刘由见曹操、刘备脸色并无丝毫变化,知他二人并不满足于此。



于是又小声说道:



“吾主知曹司空与刘将军目前专注于河北之事,吾主愿为两位分忧。”



果然,此话一处,曹操、刘备俱是精神一振。



要是谈对付袁绍的事儿,那他们可就不困了。



现在两人都在犯愁,仅靠他们两家,能不能挡得住河北大军。



若是能够再拉一家,进反袁同盟里来,那胜算就又增添了几分。



“可细说!”



刘备忙出声说道。



刘由知道机会来了,便道:



“河北袁绍,据四州之地,兵精粮足。”



“若一朝无公孙瓒,必举兵南下。”



“曹司空与刘将军,也一定希望能够拥河南之地,专心为国守土。”



“而江东之地能够安然无虞吧?”



言外之意,要是曹刘不答应,他们孙氏可就投袁绍了。



到时候曹刘就得分兵守南方的土地。



一旁的夏侯惇闻言,顿时怒道:



“汝敢威胁朝廷耶?”



“我朝廷发兵灭汝孙氏,汝当如何?”



刘由公然不惧,不卑不亢答道:



“诚如是,孙氏亦无贪生怕死之辈,情愿殊死一搏。”



“只是适才听闻袁绍已经封了大将军之位,假节,督幽、青、并、冀四州兵马。”



“掌天下之权柄,其野心不小,恐不久将要南下。”



“若曹司空与刘将军此时分神于江东战事,袁绍乘虚而入,恐亦非美事。”



袁绍很快就要南下,除非曹刘能在这期间快速剿灭孙氏,否则就可能遭到孙袁两家的南北夹攻。



孙氏其实并不弱。



此前是因为袁术在,他软禁了孙家大量将领。



袁术身死,反倒给孙氏解套了。



许多孙氏将领都是带着部曲去投靠孙策的,比如说孙贲、吴景等。



这使得孙氏的力量暴增。



同时,孙策虽然没得到江东大族的支持。



但同窗好友周瑜却凭着自身家族的影响力,帮他拉拢到了淮南一批家族的支持。



对于孙氏而言,它不一定非要攻打曹刘。



孙氏只是想要江东地界。



而现在的曹刘对江东的影响力并不强,万一真陷入了与河北的战事中。



是很难拦住孙氏侵吞江东剩余土地的。



刘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要害,跟曹刘谈判。



曹操、刘备俱是陷入了沉思,思考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江南之患,不可不慎。



本来袁术的残余势力都还没解决,曹刘两家在淮南都还没暂稳脚跟。



如何再发兵去剿灭孙氏?



纵然剿灭了孙氏,得到的也只是一个放血槽罢了。



什么意思?



前面说过,扬州最富裕的地方就是淮南,淮南人口大约占了扬州的60%~80%左右。



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南方开发的太晚。



孙策打吴郡时,专门让朱治从吴郡的后方钱塘绕路打过去。



因为当时吴郡之内全是湖泊和沼泽,如果不走官道,几乎是肯定要迷路的。



而再往南就更不用说了,全是山地、沼泽、树林,生产力极其落后。



很多人问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是不是真心的?



答案当然是真心的。



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说,他太需要一个像孙权这种能守住家业的继承人了。



历史上对孙权的评价始终是进取天下不足,守土有余。



这个“有余”就在于孙权对中国东南部的开发。



如果问孙权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什么,那就是他一人对江南的开发,远远超过了两汉时期。



不仅使江南的农耕和手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还奠定了东晋及南朝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并且首建广州,开拓岭南。



第一次官方性质的到达夷州,使湾湾有了自古以来的宣称。



也就说此时的江南之地,本质上是孙氏投入了大量资源,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开发出后来的立雄之地。



现在就是一片荒夷,即便真的打下来,也无非就是成为曹刘的放血槽罢了。



更别说,孙氏万一破罐子破摔,跟曹刘拼命。



即便曹刘灭了他,也得硌疼一口牙。



“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



郭嘉在曹操身后小声提醒他。



“况我等现在与孙氏并无利益冲突,且其领土多毗邻刘氏。”



“若扶植他,在刘备、刘表之后,养一獬儿,也有利我将来动作。”



郭嘉与李翊一样,同样目光放得长远。



他明白,曹刘若真合力灭了袁氏,瓜分河北之土。



那对方无疑就是继袁绍之后的新一强敌。



就如同李翊在曹操西南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3)

章节目录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点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落花时节不见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落花时节不见君并收藏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最新章节